APP下载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2022-03-17敏,金雪,杨业,寇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个体

熊 敏,金 雪,杨 业,寇 慧

(1.遵义医科大学 管理学院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99;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是阻碍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可分为外化问题行为与内化问题行为,前者指攻击、违纪等行为问题,后者指焦虑、抑郁等情绪情感问题[1]。问题行为不但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业、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2],也会危害其以后的社会化发展,严重的甚至使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3]。因此,探究影响青少年期问题行为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尤为必要。

童年期虐待是一种不良的、创伤性的经历,会危及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4]。大量研究表明,在童年期遭受虐待、忽视等不良经历会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5]、暴力行为[6]、物质滥用[7]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8]。情感虐待和忽视都是一种儿童虐待,情感虐待包括辱骂、轻视和未能提供情感支持等行为[9],情感忽视包括关心、关爱等情感缺失现象[10],都是预测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指标[11]。然而,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童年不良经历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5-8],但其内在发展机制的研究仍不充分,因此本研究将深入考察童年期情感虐待和忽视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攻击、违纪)和内化问题行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机制。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指当个体或群体与他人比较时,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12]。遭遇童年期情感虐待和忽视的个体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他人比较会更加自卑[13],感知更多的不良体验,如低自尊[14],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主观的相对剥夺感。而较高的相对剥夺感会使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偷窃行为等越轨行为[15],甚至出现抑郁情绪[12]。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相对剥夺感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与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16],而父母情感温暖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17],通常被定义为父母的情感表达、情感参与以及对孩子需求的回应,是一种无条件的接受[18]。儿童长时间处于情感虐待和忽视的环境中,会产生自卑感[19],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担忧自己的不利处境,出现相对剥夺感[20],同时也会增加个体抑郁和焦虑的风险[12,21]。而父母的关爱是受虐待儿童复原力的一个潜在因素[22],可以缓冲个体相对剥夺感体验和内化问题行为的强度。据此,提出假设2:父母情感温暖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和相对剥夺感间起到调节作用,且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和内化问题行为之间也存在调节作用。

本研究试图探究童年期虐待、忽视对问题行为(内化和外化)的影响机制,分析相对剥夺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贵州省4所乡镇中学的1 740名初中生为被试。剔除无效数据的被试25名,最终保留1 715名被试的数据,有效率为 98.56%。其中男生908(52.9%)人,女生807(47.1%)人;留守758(44.2%)人,非留守957(55.8%)人;独生子女172(10%)人,非独生子女1 543(9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3.64岁,标准差0.84。

1.2 研究工具

1.2.1 情感忽视和虐待量表 采用赵幸福[23]等人翻译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中的情感虐待分量表和情感忽视分量表,测量青少年感知到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和忽视。两个分量表各5个条目,共10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 -5点评分,1表示“从不”,5 表示“总是”,其中情感忽视分量表需要反向计分。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1.2.2 青少年问题行为量表 采用Achenbach 青少年自评量表(2001 年修订版)中文版测量初中生的问题行为[24]。该量表包含8个分量表,分别是焦虑/抑郁、躯体主诉、退缩、社交问题、注意问题、思维问题、违纪行为和攻击行为分量表。量表采用0-2三级计分法。该量表包括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两个分量表。本研究选取焦虑/抑郁因子测量内化问题行为,违纪行为因子和攻击行为因子测量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信效度良好。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1.2.3 相对剥夺感量表 采用马皑(2012)编制的相对剥夺感问卷测量相对剥夺感水平[25],共4个项目。问卷采用 Likert-6 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6 表示“非常同意”,总分越高,个体感受到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强烈。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6。

1.2.4 父母情感温暖问卷 选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由蒋奖等(2010)修订[26],问卷共 42 个题项,父母各 21 个题项,从“从不”到“总是”共4级评分,包括父母拒绝维度、父母情感温暖维度和父母过度保护维度,本研究选取其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维度进行施测。问卷的信效度良好。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1。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之后,采用Hayes的Process中的Model 4检验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Model 8检验父母情感温暖在中介模型中的调节作用。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有14个,其中第1个因子解释19.14%的变异量,低于40%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童年期情感虐待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剥夺感、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相对剥夺感、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剥夺感与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r)

2.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Hayes的Process程序进行Bootstrap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样本数为5000)。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和是否留守的情况下,童年期情感虐待和忽视对相对剥夺感(β=0.33,t=8.24,P<0.001)、外化问题行为(β=0.09,t=11.07,P<0.001)及内化问题行为(β=0.15,t=10.28,P<0.001)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且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外化(β=0.06,t=9.8,P<0.001)和内化问题行为(β=0.09,t=11,P<0.001),表明相对剥夺感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和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此外,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项对相对剥夺感和内化问题行为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14,t=-2.98,P<0.01;β=-0.04,t=-2.24,P<0.05)。这表明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对相对剥夺感和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均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见表2。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续表

进一步采用简单斜率检验(见图1、图2)分析父母情感温暖在童年期虐待与相对剥夺感以及内化问题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对于父母情感温暖低分组,童年期情感虐待对相对剥夺感和内化问题行为的正向预测显著(β=0.42,t=7.75,P<0.001;β=0.17,t=10.82,P<0.001);对于父母情感温暖高分组,童年期情感虐待也会对相对剥夺感和内化问题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但其预测作用减弱(β=0.25,t=5.55,P<0.001;β=0.12,t=6.57,P<0.001)。

***:P<0.001。图1 情感温暖在童年期情感虐待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调节效应

***:P<0.001。图2 情感温暖在童年期情感虐待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

3 讨论

3.1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表现显著高于女生,与以往研究一致[27-28]。 男生在进入青春期后,睾丸酮激素水平的不断升高将会导致个体更易出现攻击等外化问题行为[29]。甚至,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在同伴交往中男生的攻击、违纪行为是被认可和鼓励的[28]。同时也发现,男生在抑郁、焦虑内化问题行为上的表现显著低于女生,与以往研究一致[30]。青春期发育速度是预测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的重要因子[31-32]。相较而言,女生的发育时间普遍早于男生,而对于女生来讲,青春期发育会伴随雌激素的增加,出现第二性特征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其对自我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个体体验到更多的抑郁、焦虑等情绪。

研究还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违纪和攻击行为等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也较高,这与以往研究观点保持一致[33]。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亲子间的关爱、情感沟通较少,面对成长的挫折,得不到足够的支持,长期的消极体验和较少的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一结果表明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2 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通过相对剥夺感间接影响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说明相对剥夺感是童年期情感虐待和忽视影响青少年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遭受童年期情感虐待和忽视的青少年通过与他人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劣势地位,这一主观认知往往使个体比较自卑,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相对剥夺感[34],从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当这些负性情绪指向外部时,将会导致暴力、攻击等行为的发生[35]。社会比较理论也认为上行社会比较是导致个体焦虑、紧张的重要因素[36],而相对剥夺感是社会比较的结果[37]。据此,童年期情感虐待和忽视能够通过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3 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调节了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相对剥夺感→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这一中介过程前半路径,同时,还调节了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对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的直接路径。对前半路径,在父母情感温暖水平体验较低时,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对相对剥夺感影响更强,在高情感温暖体验时较弱。可能的解释如下:遭受童年期虐待和忽视的青少年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相对剥夺感[34],相对剥夺感的出现会伴随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的产生[38]。以往研究发现,在孩子的后期成长过程中,较高的父母情感温暖会使其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39],使个体对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相对剥夺感的强度。因此,父母的温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相对剥夺感。对直接路径,在父母情感体验较低时,童年期情感虐待和忽视对内化问题行为影响更强。这种情感虐待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发展任务中断,而存在自我概念问题的青少年则更可能产生内化问题[40]。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对自我认识更易产生认知偏差。而张晓洁认为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促进其积极地认识自我[41],让他们对自我形成较好的期许,在心理上更易获得援助,进而减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因此,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缓冲童年期情感虐待对内化问题行为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遭受童年期虐待的个体相对剥夺感较高,问题行为较多,同时,本研究亦表明成长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遭受童年期虐待(尤其是留守儿童)儿童的心理发展和适应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从个人和家庭环境两方面对青少年的童年期虐待、忽视和问题行为进行有效地预防或干预,从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个人方面学会调节自身情绪,从而降低相对剥夺感;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理解和关爱(父母情感温暖)是家庭环境的一个保护性因素,会减少青少年的相对剥夺感和问题行为,同时问题行为的减少或改善又能使儿童更好的融入到群体中,进而降低或改善童年期虐待带来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个体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