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2-03-17罗文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媒介评估素养

罗文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65)

信息社会时代,媒介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水平,有利于完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尝试开展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并对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成效开展评估,以帮助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能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效率、持续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及评估现状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是媒介信息素养的核心,它们起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学科研究范式,但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媒介素养、信息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衍变及评估进行梳理,便于我们对媒介信息素养这个动态的概念进行更精准的把握,有效开展高校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并对教育成效进行客观的评估。

(一)媒介素养及评估现状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首次使用“媒介素养”这一概念,认为媒介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提出要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和辨别。1933年媒介素养教育被倡导引入学校教育,至20世纪70年代,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上日趋成熟,实践上卓有成效。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是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的“免疫法”,又称“文化保护法”[1],约翰·斯托里的“文化研究方法”[2]、Len Masterman的“屏幕教育”[3]、大卫·帕金翰的“超越保护主义”。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初目标是防御、抵制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之后逐渐发展成超越保护主义的赋权教育[4]。

为观测媒介素养教育成效,对媒介素养评估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但由于专家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对媒介素养的评估体系及指标的构建都是从本国实际需求出发的。200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介比较学项目组发布了《面对参与式文化的挑战:21世纪媒介教育》,指出媒介素养包含游戏能力、表演能力、模拟能力等11项核心媒介素养技能。2011年欧盟委员会颁布的《测试和改进评价标准以评估欧洲媒介素养水平》中提出媒介素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6个具体评价指标[5]。2013 年法国教育委员会首次将传媒教育纳入“法国基础教育计划法案”,制订“分层融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针,对“多纬量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原则进行了探索研究[6]。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引进和本土化实践等方面。1997年媒介素养教育由卜卫首次引入国内学者视野,之后学界除介绍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情况外,还尝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及评价体系也基本达成共识,主要聚焦于接触、认知、参与与使用[7-8]等维度的研究。李金城基于媒介信息素养评估体系,聚焦媒介素养的获取、评估和创建维度,设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测量模型与量表工具[9]。

(二)信息素养及评估现状

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检索技能发展而来,基本内涵是人们有效寻找、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机构信息素养委员会在其总结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信息素养的5大构成要素,客观上为信息素养评估阐述了5项宏观指标。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2000年颁布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图书馆馆员和教师依据这一标准,根据评估对象的学科、能力层次的不同,分别制定了适用的评估方案和策略,并探索出信息素养评估的有效途径及评估模型。美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信息素养评估理论完善和实证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素养评估体系。英国和澳大利亚在汲取美国信息素养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对信息素养评估的标准及准则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发展,制订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2000年,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标准。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修订2000 年的标准,并将标准更名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该框架有6个一级指标[10-12]。2011年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更新升级了信息素养的7项核心指标模型。

1995年金国庆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中首次将信息素养引进国内,之后信息素养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并在2000 年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很多高校也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北京高教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以规范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评估工作。2013年教育部启动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5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

(三)媒介信息素养及评估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发展,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日益融合。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媒介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复合型概念。实施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媒介信息素养水平,并对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成效开展评估得到了世界组织和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讨论研究媒介信息素养的概念,发展媒介信息素养的指标,推进成立致力于促进公民获得媒介和信息能力的国际合作组织——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合作联盟,联盟有80多个国家的媒介和图书情报等机构参与,定期组织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讨论在媒介信息素养学习与发展领域的教育合作活动。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合作项目。2011年至2012年底,联合国组织了“国际媒介与信息素养调查”,通过了解国际大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状况来设计构建评估指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担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调查。清华大学是媒介信息素养课程的研究和发展平台——联合国“国际媒介信息素养和跨文化对话大学网络”成员高校,在2014年主办了“全球媒介素养与跨文化对话教席大会”,且发布了学术报告及在线媒介信息素养教学工具等成果[13]。黄丹俞、邱子清构建了针对老年人的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包含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体系完整并带有权重[5]。

二、高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信息科学、传播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学者多次研讨,在媒介信息素养关键内容上达成共识,出版了《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方案(教师用书)》《媒介与信息素养策略与战略指南》《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国家战备与胜任力》《媒介与信息素养五大法则》四大纲领性读物,对媒介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能力要求指标、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释,以指导不同国家或地区实施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评估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成效。

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机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融合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大纲领性出版物的指导下,对标所在地区所在学校及所在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开展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并对教育成效进行评估,以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高校开展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构建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评估体系,也是从微观层面进行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实践。

(一)评估的原则

根据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的内涵、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开展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评估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规范化和本土化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 年发布的《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阐述了媒介信息素养的概念与理论依据,为各成员国实施媒介信息素养评估提供了评估框架细则、评估方法及工具。高校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评估应在《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纲领性的指导下,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媒介信息素养评估标准需全面、系统地反映媒介信息素养一级指标“获取、评价和创建”的要求,实现媒介信息素养评估与干预的并重,进一步提升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质量。二是标准上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原则。高校媒介信息素养的相关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而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分级评估既体现了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又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支持。三是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就是在评估实践中行得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要求。建立媒介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不仅要考虑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还要考虑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认知及心理发展特点。评价标准是期待可实现的目标,评价观测点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简单易操作,便于评估判断。

(二)评估的内容

对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估需要涵盖媒介信息环境、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和媒介信息行为等影响因素。具体的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通识媒介信息素养评估。这一阶段首先考察学校的媒介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如是否有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政策、制度、文件及经费等支持媒介信息素养培训;其次考察是否开设了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文献检索、信息技术等与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媒介信息技能,能否完成基本的媒介信息搜集工作。第二层级是专业媒介信息素养评估。这一阶段包括关注大学生能否明确媒体信息需求,如有效获取、评价媒介信息等;考察媒介信息素养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训练效果;考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是否融入学生的其他学科教学之中。第三层级是创造媒介信息素养评估。该阶段考察内容首先是大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能否利用媒介信息手段来提升研究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实践活动;其次是大学生能否在媒介信息环境下,批判性的高效获取媒介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媒介信息知识的构建和创造。

(三)评估的标准

媒介信息素养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涵盖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要素。我们在制订高校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标准时,对标《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提取媒介信息素养的“获取、评价、创建”三个一级指标,同时考虑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去设定评估标准,重点考察大学生的道德、有效地获取使用创建媒介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评估标准[14]见表1、表2、表3所示。

表1 “获取”能力评价观测点

表1从3个指标12个表现标准去评估大学生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大学生能意识到对媒介信息的需求,使用媒介信息工具快速查找、提取、甄别、存储媒介信息内容的能力。

表2 “评价”能力评估观测点

表2从3个指标21个表现标准去评估大学生理解、评价、收集媒介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大学生在法律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使用不同工具检索、获取、评价、保存等收集、分析及应用数据能力。

表3从4个指标18个表现标准去评估大学生创建媒介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大学生有道德、高效、创造性地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四)评估的方法

基于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多层次性特点,对媒介信息素养的评估,一定要科学客观灵活。既要有定性评价,也要有定量评价。根据媒介信息素养教学的目的、对象和教学阶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如:测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学生评教法等。

1.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依据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教育教学计划,通过出一些作业、练习和题目,让学生口头、书面回答或进行实际操作,以此来检测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成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通过提问、实际操作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每个学期结束后,对媒介信息素养公选课和专业课融合媒介信息素养教学的课程进行测验,以了解大学生在接受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后各方面的媒介信息能力改进的情况。

表3 “创建”能力评估观测点

2.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客观地评估大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状况,判断大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是否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和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时,着重观察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水平,形成课程后记。学生在图书馆、网络中心、校报及校广播站实习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水平,以指导学生不断提升媒介信息素养。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就是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大学生的需求、对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相关内容的满意度、学习成效及培养整体效果的看法。在给学生开展媒介信息素养培训时,培训之前和培训之后都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培训前后的媒介信息素养水平。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找学生反复多次测试修正,以尽可能多地了解有意义的信息,以改进媒介信息素养教学。

4.学生评教法

学生评教法就是让学生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课堂表现、语言表达、作业布置批改、教学效果及自己学习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评教,为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水平与教学能力制定标准和方向。在新生培训教学、新进老师培训、媒介信息公选课、媒介信息素养融合专业课的教学、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开设的项目培训课程中,都重视学生评教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评估体系,提升教师媒介信息素养水平。如:与师资培训中心联合开展2021年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资源精准获取及教学应用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时,图书馆共开设了“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及流程”“玩转网络资源检索,助力你的课堂教学”“搜索引擎检索技巧与综合应用”三门课。课程结束后,及时指导学生对这三门课客观理性地进行评价打分,以便教师能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改进完善教学。

三、高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高校立体化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媒介与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使用媒介信息工具,有效检索、获取信息和媒体内容,批判的理解、评估、使用和创造的能力[14]。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媒介信息素养概念和内涵构建的评估体系,旨在帮助高校完善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根据所在学校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各自适宜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构建“课程教学—环境涵养—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立体化多层次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媒介信息素养。见图1。

图1 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二)教育目标及内容

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媒介信息知识,养成媒介信息意识,能批判解读媒介信息和主动使用、创新使用媒介信息,具有正确健康的媒介信息伦理道德观。

课程教学包含独立设置的媒介信息素养课、融合课程(媒介信息素养课嵌入各年级的专业课中)、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相关培训讲座、在线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环境涵养主要是图书馆利用。世界读书日及节日活动为契机,与学校相关部门多方合作,共创文化育人的媒介信息环境;体验式、参与式教学主要是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到校内外媒体机构及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和图书馆等部门实习的机会,通过实习提升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水平。

(三)实施的主要策略

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融合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复合素养,对师资队伍建设是个挑战。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依托图书馆,成立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心,选取具备图书馆学、新闻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到中心来,通过教师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媒介信息素养。

实施立体化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与校外媒体、图书馆,校内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框架,发动教职员工参与到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中来,集社会和全校之力加强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评估教育成效能及时完善教育方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生活教育观评估教育成效,及时调整完善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

四、结束语

媒介信息素养是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人类必备的能力,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与个人学识和能力相关,也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社会环境相关。本文对媒介素养、信息素养、媒介信息素养及评估进行文献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总结借鉴素养教育的成效,进而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媒介信息环境的不同,开展高校媒介信息素养的评估。从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四方面设置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评估体系,以评促建,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高效提升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水平。通过提升大学生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工作者和高层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逐步提升国民和社会媒介信息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媒介评估素养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
铜川探索党建工作绩效第三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