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文学概论”课程 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2-03-17许陈颖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OBE理念教学改革

许陈颖

摘    要:“文学概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课程思维的抽象性、话语体系的陌生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排斥感。在新时代OBE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重新构建课堂模式,突出课程优势,从生活切入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这些措施不仅使课堂气氛从沉默转向活跃,而且,使学生从兴趣阅读转向职业阅读,从文本阅读转向文学创作,巩固课程成果的同时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OBE理念;“文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87-03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是源自于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即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1]OBE教育理念是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在高等师范专业认证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生导向、持续改进”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理念。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年8月)中提出,各地高校要培养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中小学卓越教师。“文学概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应该如何对接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同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文学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痛点”

“文学概论”课程历来被认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难学,但却又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课程自身的特性容易导致以下“痛点”问题。

(一)课程内容的理论性

“文学概论”课程侧重研究文学基本规律与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不仅涉及古今中外的理论知识,还有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梳理与总结。课程的内容框架涵盖面广泛,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式地传授学界定论与知识谱系,课堂教学势必枯燥与乏味,也必然无法满足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对课堂的实际期待。

(二)课程思维的抽象性

“理论的功能在于激发思维。”[2]作为一门理论探究课程,“文学概论”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性在于,它是一门针对抽象思维进行逻辑探索的课程。如何激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热情,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和理论创新,是“文学概论”课程授课的关键,也是难点。

(三)话语体系的陌生性

课程教材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必备材料。特别是对一些无法实现同步课堂理解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课后教材的阅读、对照实现再消化。“文学概论”教材是课程思维的间接折射,其话语体系与日常语言、文学作品的话语体系相去甚远。大部分学生在理解教材时感觉费力,产生畏难情绪。

以上这些“痛点”问题导致课堂经常陷入学生集体的“沉默反馈”中,课堂教学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沉默的课堂也会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二、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构建

作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文学概论”课程通

过逆向设计教学思维,即把毕业要求拆解,分别融入不同的教学目标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双融合。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中若干指标,比如“完善知识结构”“擅长专业教学”“具有发展意识”等融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努力提取课程中的

“趣味”元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激情,在笑声与反思中更好地突出课程优势,探索一条以学生为中心、文本与生活、观念与实践、理论与创作有机结合的教学创新之路。

(一)突出课程优势的教学思路

教学大纲是每门课程的教学纲要,体现了课程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与设计。在编写“文学概论”的课程大纲时,教师需要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之上突出课程优势的大纲书写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和毕业要求的双融合。“解决大学教学的微观问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作为,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能够带动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的更新。”[3]虽然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引導和设计课堂的依然是教师。

“文学概论”课程理论思维的抽象性虽然对教学提出一定的挑战,但理论课程所具备的思维探索、实践指导等潜质却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将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因此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师德修养、夯实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等,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鉴赏写作能力等的培养。因此,“文学概论”课程不应该单纯地停留在知识的搬运传递上,更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课程优势,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趣味的创造性活动。

(二)回归生活的教学切入

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心。文学作品来自于生活,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从来不是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4]“文学概论”课程在引导学生解释文学作品的同时间接实现了对生活的审美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需要通过高质量的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实现文学文本分析与日常生存思考的对接。

“在本质上,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通过知识解放和发展人,直面生活世界的交往与实践。”[5]从生活切入教学,把学生的思考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中,这是让学习回归本源,也是以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去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

(三)混合式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了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在“文学概论”的课程探索中,作者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方式,把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与线上教学优势进行有机结合。超星学习通移动课堂互动系统提供覆盖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的课堂互动功能,如签到、抢答、选人、测验、投票、多屏互动、讨论上墙、课堂报告等。将具体教学内容与互动系统相结合,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由浅及深的教学安排。

1.课堂辩论。针对一些有争议性或模糊性的话题,采取线上“投票”的形式进行观点站队,可以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实想法。不同观点可以派代表进行课堂辩论,其他学生适当补充。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缺少发言机会,可以让他们通过手机,采用“讨论上墙”的方式,把观点呈现在课堂屏幕上。这个活动适合不同性格的学生,扩大参与面,极大激活了课堂的生机。课堂辩论往往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同时,屏幕上不停滚动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这两种方式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教师在把握课堂节奏的同时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观点。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不足,取长补短。教师只需要进行梳理、分析、提升,就可以实现知识点的有效传授。

2.课堂抢答。针对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教师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认同感,比如网络文学、青年爱情观等。比如,讲解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时。预先设计的问题是“你心目中的爱情的模样。你会如何构思写作”。情感话题是青年学生的热点话题,能够引起积极的回应。但大部分学生回答的内容都只是对生活细节的复述,并未真正把握“艺术构思”的“形象性”这个关键点。教师可以把舒婷的《致橡树》作为经典案例与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艺术形

象”“艺术概括”“艺术简化”“艺术综合”这些概念是如何

通过“艺术构思”实现的。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甚至对他们的艺术创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3.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能力、提升文本鉴赏水平的有效方式。每学期初,学生自行分组,选出组长,并按照组别排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文本(尽量选择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设置相关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之后每组各派一个代表总结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计入每位学生的平时分数。之后,再进行分析、梳理、提升。一方面,分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帮助学生逐渐熟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对课文进行科学设计、有效解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分组讨论可以帮助教师扫除思考的盲区,实现教学相长。

4.分组展示。每学期一次的大作业,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查。教师结合课程思政,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出相应问题。小组成员需要在课后进行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比如,结合新时代文艺思潮,让学生阅读经典,思考“文学作品是如何展示真善美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结合课堂所学查找资料,互相讨论,选题,制作PPT,设计展示方案。多年来,学生不仅在主题展示上有了自己的表达,在表达形式上也展现了新鲜的活力,如演讲气势轩昂、戏剧表演诠释精准、快板表演新颖活泼等,不仅展示了新一代学子的思考力、创造力与审美力,也有效达成培养方案中“擅长专业教学”的毕业指标点,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分析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内课外互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仅仅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应该把关注的目光延伸至课外,把课堂所学的理论,应用于读与练。“读”就是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练”包括学生讨论、进行文学创作、听取讲座、与其他高校横向交流、写读书报告等。“文学概论”课程向第二课堂进行延伸的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参与文学实践、培养反思与读写能力,使学生具有发展意识,在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中实现持续成长,推动培养方案毕业指标点中“具有发展意识”的达成。

三、基于OBE理念的课改收获

OBE理念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教学创新改革,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整体性的再思考与再出发。从本質上来说,是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并解放他们的思考力,学生在课

堂内外就会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变化。

(一)课堂氛围从“沉默”转向“活跃”

趣味性与思索性并重的案例互动突破了原有的单纯讲解概念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设计为主的思路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积极参加课堂的建设。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反响热烈,逐渐改变了他们对理论课程的偏见和畏难情绪。在课堂上他们勇于表达自我,并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改变了曾经沉默的课堂氛围。同时,课堂的活跃气氛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兴趣,实现教学相长。

(二)学生从“兴趣阅读”转向“职业阅读”

毕业要求与教学目标双融合式的教学理念,不仅让教师备课的思路清晰,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展示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2.对一个文学阅读者而言,他们将如何以专业精神区别于其他业余的阅读者?

不同专业学生各有所长,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决定未来人生的质量,而这个能力的获取与课堂教学和校园学习息息相关,所以他们的阅读,不再是“兴趣阅读”,而应该是“职业阅读”。他们必须把目光转向有难度、有深度的理论内容,才能实现业余阅读所无法达到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个转变使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责任、要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三)从“文本阅读”转向“文学创作”

课堂的学习与课后的阅读,带动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创作热情。“听、说、读”都是学生的积累,但只有“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留得住、看得见的产出。一份优秀的创作,不仅需要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更需要良好的构思和流畅的文笔,这对学生来说,是挑战,也是锻炼。宁德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学生受到鼓励向外投稿,其作品陆续在《宁德文艺》《三都澳》《宁德晚报》《闽东日报》《福建文学》等报刊得以公开发表,较好地展示了课堂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OBE教学理念作为“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的出发点,其目的不仅是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从而自觉确立专业目标,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

[2]  PINE F W.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M].张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

[3]  别敦荣.大学教学改革新思维和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20(5):68.

[4]  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

[5]  刘振天.高校课堂教学革命:实际、实质与实现[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7):58.

■ 编辑∕李梦迪

1657501186202

猜你喜欢

OBE理念教学改革
基于OBE的软件类课程混合教学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