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历史图表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2-03-17张贺男
张贺男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图表具有直观性、简洁性、高效性、趣味性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深化时空观念的理解,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笔者以学校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图表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图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31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各素养能够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各素养最实质的表现;史料实证是各素养能够实现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各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各素养中价值情怀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图表具有直观性、简洁性、高效性、趣味性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时空观念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有利于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笔者以学校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图表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增强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
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唯物史观中的原理均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思想家们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一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陌生、很有距离感,因此,学生对唯物史观所包含的各个原理会有困惑,在运用上有困难。因此,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图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将所学史实与唯物史观原理相对应,从而增强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
在岳麓版必修Ⅱ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中,在讲授过渡时期“一五计划”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根据图表材料,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根据表格材料,学生很容易可以看出钢产量、煤产量增长幅度很快,同时粮产量、棉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而可以概括出,“一五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了农业和轻工业。根据图1,学生可以直观看到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事件,其中政治事件中的中苏建交与“一五计划”有关,可以快速明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是中苏建交,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接受苏联的援助。通过这一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原理。根据图2,学生可以得出,“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从而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参与者这一唯物史观原理。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中,在讲授苏联改革的背景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根据图表分析苏联模式的成就与问题。学生根据曲线数据图,可以得出苏联模式的成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根据表格材料粮食人均产量及肉类人均产量下降,可以得出苏联模式的问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漫画材料中体现的指令性命令和跛脚的巨人,可以得出苏联模式的问题是压抑地方、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通过图表展示出成就与问题的对比,学生可以理解到苏联模式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强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
二、深化时空观念的理解
一切的历史都是在当时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情况下发生的,只有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明确的时空框架下,才可能正确理解,因此,时空观念是学科素养中最实质的表现。由于历史知识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很难感同身受,很快就会遗忘,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进行运用。所以在对知识的记忆及解释方面一直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难点之一。时间轴及历史地图等方式恰好可以作为过去与现在的连接点,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特定时空下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不同时空下历史的发展,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在岳麓版必修Ⅱ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中,在课堂导入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课前布置作业,学生尝试绘制现代中国四个阶段的时间轴,并把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在时间轴上进行标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时空观念对历史學习的作用。课上,教师展示参考时间轴,师生共同通过构建以现代中国四个阶段为基础的重大事件的时间轴,横向、纵向掌握二十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通过这一时间轴,学生能够清晰掌握这一特定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尝试构建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本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教材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部分历史学生接触的少,尤其在空间上更是非常陌生,很多国家几乎不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很多知识更是学习中的盲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知识理解的难度。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中,笔者做了如下设计:展示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的地图,展示南非文明代表大津巴布韦围场遗址复原图等。通过历史地图,直观展示古代非洲及美洲各文明及各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了解其地理环境,进而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影响。而考古遗址复原图则可以立体展示其文明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陌生的历史之间的距离,进而深入理解这段历史。
三、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方法。历史史料有多种类型,包括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数据统计、图片史料、考古图片也都包含其中。图表史料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及趣味性的特点。学生更容易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同时,这类史料有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用这类史料,对学生来说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却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史料实证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孤证不立,为了再现历史的真实,就必须关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辨,通过多种史料互证,最后得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从不同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其进行历史解释,得出自己的认识是学生需要提高的能力。图表史料也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进行互证。
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中,在讲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首先给出结论——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是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增加;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是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后期发展缓慢,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继续重视重工业建设,使国民经济比例更加失调。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文字材料及补充的表格材料,论证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可以清楚看到两位领导人改革时期苏联的GDP与世界GDP的对比情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再与教材的文字材料互证,论证所给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史料分析、整理的方法,提高了史料实证的能力。
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一课中,在讲授古代非洲文明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通过图表及文字材料,总结出古代南非的政治、经济状况。根据教师展示的大津巴布韦围场遗址复原图,学生可以迅速总结出古代南非的社会状况。其次,给出考古学家的观点: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了全面挖掘,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最后,根据教材内容及补充的图表材料,让学生分析东非、西非的社会状况,根据图表材料,学生可以直观看出东非、西非在政治、经济上与南非有很多相似之处,以此来论证考古学家的观点。通过图表材料,以对比的形式,加深了对枯燥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史料实证的能力。
四、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
历史解释是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能够理性分析历史事物,同时进行客观、全面评价的能力与方法。这一素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逻辑表达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史料实证,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时间、空间下进行合理、客观的解释。只有文字材料,学生对一些史实的理解不到位,对史实的历史解释也会不透彻。而历史图表材料可以一定程度上作为补充,加强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
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中,在讲授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以任务驱动观看微课,比较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微课的设计是以历史地图和图表为主,地图可以简清楚展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从空间上对其进行定位,表格材料可以对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进行总结性对比,从而直观展现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的过程,同时以微课作为材料,增强了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部分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地做出比较,得出经验教训。
在岳麓版必修Ⅱ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中,在引导学生总结二十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请从时间轴上选择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总结二十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所学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本课以时间轴导入,通过图文史料对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运用,最后再以时间轴设问,进行历史解释。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做到选择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比如:选择一五计划与一化三改两个历史事件,可以总结出经验,即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间轴的方式简洁、直观,为学生对史实进行历史解释提供了機会。
五、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
家国情怀一般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深情热爱。是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历史教育承担着价值教育,承担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任务。培养家国情怀不能空谈,应该融入平时的历史课堂、历史教学活动之中。文字材料难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缺少共鸣感,而图表材料则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对中国史的学习,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的历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通过世界史的学习,能够借鉴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优秀之处,同时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中,在讲授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以数据表格的方式展示“2021年两会”提交的2020年政府工作成绩单,直观感受2020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医疗的快速发展,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置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时空框架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吸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理解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在岳麓版必修Ⅱ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中,在讲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中的成就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展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钱学森等人的图片及简介,了解这一时期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理解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以这些模范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同时,利用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内容进行课堂总结,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能够打碎一个旧世界、也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通过这一总结来理解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历史图表材料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它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利于化枯燥的理论为具体的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继续努力,对历史图表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会根据学情及课程的变化,探索其他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3] 李东田《读史札记——历史图表与世界思想史概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此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研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图表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JYB1421532)
32825019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