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课后资料袋在教学中的运用

2022-03-17蔡坤耀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孔子课文内容

蔡坤耀

摘 要:课后资料袋组成较为简单,但是其内容却很丰富,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后资料袋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资料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18

浅浅几行字,小小一段话,寥寥几幅图,便构成了小小的课后资料袋。这小小资料袋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藏着的东西着实不少。以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为例,两册教材中的资料袋,既包含人物介绍,动植物介绍,也有科学小知识,小背景,更有与文章一脉相承的书籍链接,小小的资料袋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在“引导学生更加主动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方面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对诠释课文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由此可见,课后资料袋“袋子”虽小,能量不小。

那么,该如何去彰显这小小资料袋的能量,让其在提高教学效率,辅助教学上发挥更大的魅力呢?笔者认为,仅仅局限在课前看一看,课中读一读,课后说一说,显然不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地用,合理地用,适时地用好资料袋,便可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课前预学看一看,激发学习的兴趣

課前预学是教师们培养学习自学习惯的重要方式。预学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对新的认知对象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求知过程。在常规的预习当中,孩子们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词,读读新课文,打打小问号。这问号即是孩子们在面对新知时,产生疑问的质疑点,难以解决的困惑点。而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和期待是人的本能,这样的本能驱使孩子们前往探究,乐此不疲。所以,若在预习时便能唤醒孩子们的兴趣,就犹如餐前一道酸甜可口的开胃菜,让你胃口大开,对正餐充满期待。

那么在预习时,为了能正确打开孩子们的兴趣点,充分唤醒他们的期待,下对料就显得很重要。课后资料袋正是这样一味佐料。预习时引导孩子们关注到课后资料袋的内容,运用“资料袋”去沟通、联系,带着“资料袋”的提示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课后问题,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预学的效率。

教学《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教师要求学生,预学时先自读“资料袋”中的提示信息,学生从“资料袋”中了解到五星红旗由来和意义,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从而激发起学生希望阅读文本的期待,“今天要预习的课文和五星红旗有关吗?”“课文中讲到了关于五星红旗的什么事?”为文中中国留学生宁可饿死也不用红旗换面包的做法作了铺垫。带着那份好奇和期待,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化被动为主动,预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课中共学品一品,点燃课堂新的生机

资料袋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资料袋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关注到资料袋的使用,将资料袋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此时的资料袋更像打开课堂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丰富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突破教学重难点。

1.课始铺垫,点燃热情

上课伊始,用“资料袋”铺垫,迅速燃起学生们学习探索的热情。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的资料袋,用简单的几幅图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画面。有美丽的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有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和白族的漂亮服饰。我结合这个资料袋生动的画面,找到资料袋涉及的少数民族的一些简要介绍,又补充了苗族、藏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图片文字资料。以此为引,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服饰和活动来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再进行简单介绍。此举大大燃起了学生们上课的热情,他们兴致高涨,表达踊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了,再带领他们前往那所西南边陲的民族小学去看去读去体悟,他们很快便能融入那个民族大家庭的幸福当中。

《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主要是通过展现各民族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来体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从内容上入手,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在思想感情上已先和各少数民族贴近,“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时回归文本,感受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可谓“水到渠成”。

《蜜蜂》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蜜蜂进行观察与实验后的情景。法布尔就好像是一名充满爱心的人在讲述自己的实验故事。在本课中他将自己的实验目的、基本流程以及最终结论都在课文中予以描述。教学时要求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了解到法布尔仅仅是观察了一种昆虫,在最后展示资料袋时,为班内学生讲解《昆虫记》这本书,同时摘录了书中蟋蟀住宅相关的片段,当学生听完这些资料后,对蟋蟀的勤劳以及住宅修建过程大为吃惊,也对法布尔感到深深地敬佩。随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资料袋中法布尔的话,让学生朗读后予以思考,感受法布尔的情绪和深层含义,体会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后资料袋,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其探究心理,能够在课后主动阅读和思考资料袋的相关内容。

2.课中活用,突破难点

“资料袋”中的提示信息,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引入资料袋来展开教学,必将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体悟,使原本很生硬的文字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起到拨云见日之效。

如《乞巧》这首古诗,因孩子不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在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的时候困难重重,这也对孩子们深入体悟全诗内容提出了挑战。当课堂“迷雾重重”之时,我及时“拨云见日”请出课后资料袋。有了资料袋的辅助,再适时引导启发他们:七夕那天,人们在都做些什么呢?穿针引线背后要表达什么感情?顿时,课堂“活”起来了,孩子们娓娓道来,乞巧节便是七夕节,讲的是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因为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乞求自己能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样引导,学生对课题“乞巧”便有了深入理解,进而理解全诗,读出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资料袋不单单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在引导其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这一因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

《观潮》一文中主要记叙了作者首次看到钱塘江大潮的情景,其中包含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的过程。一些学生在阅读本课之后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何钱塘江大潮比其他沿海城市的潮水更加壮观呢?这一答案并未在课文中提出,但在课后资料袋中图文并茂地讲解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画面和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具体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图信息,借助于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原因,随后再回到教材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深化他们对本课的理解。

基于此,合理运用语文资料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帮助更多学生解决疑惑,认识到资料袋的重要意义。像类似的资料袋运用的例子还有很多:《玩出了名堂》一课中,利用资料袋对课题“名堂”进行理解突破,知晓发现微生物的贡献之大,此乃大名堂。又比如《中国救援队,真棒!》课后的资料袋,在学习过程中插入其内容,可以丰富学生关于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的了解。

3.课末回顾,画龙点睛

精彩的课堂往往需要主旨的升华来突出主题。部分课后资料袋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或者是背景知识,在所有的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再次阅读资料袋,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情感主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义,为整堂课“点睛”。

如《孔子拜师》这一课,孩子们无不为孔子虚心好学,彬彬有礼,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通过课后资料袋的学习,可以更全面了解孔子的巨大成就和影响。课后“资料袋”和课文互相联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孔子,明白了孔子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此时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孔子的形象和魅力了。

《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奇怪的大石头》之后提供的关于李四光帮助中国摘掉“贫油”帽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

三、课后延学读一读,滋养课外阅读的土壤

1.课后阅读,拓展宽度

美味的盛筵,定能给食客意犹未尽之感。好的课堂,能不断激励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去延展、探索。此时的资料袋便扮演一位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孩子们从阅读一篇文章到阅读一类文章,甚至一系列书籍。从了解书中的人物、背景等,到自主地阅读、搜集、探究,引导着孩子们去学习更广博更深奥的课外知识。我们可以用诸如名著品读课、人物辩论赛、名著手抄报等多样的形式去丰富孩子们的阅读体会,让课后资料袋如活水之源般,源源不断为学生输送养分,滋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除课后资料袋外,让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推荐孩子们《妙不可言的位置》一文。又如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孔子思想,让学生自主交流孔子名言,合作背诵孔子的经典语言,从而走进孔子,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蜜蜂》一课,更掀起孩子们去阅读《昆虫记》的热潮。

在学完《月球之谜》之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人们第一次登月看到的景象,知道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感受到了月球的神秘世界。为了让学生对“月球”有更深的认识,我再次让孩子们阅读课后资料袋,其中不但介绍了月球上的引力,还介绍了月球上环形山的命名,通过这类补充阅读,不断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兴趣,鼓励学生自行查找更多的阅读材料。与此同时,引导孩子们去收录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赋予教材诗意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2.灵活运用,延伸广度

资料袋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延伸,不但能够让小学生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其信息观察和搜集能力。借助于资料袋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和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文言文二则》中《伯牙抚琴》这篇课文讲解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二人相识相见相知最终相离的故事,虽然文章字数较少,但二人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在教材资料袋中也予以了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资料袋,帮助他们理解知音、高山流水这两个词的深层次含义,结合本课内容去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情谊,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情感。最后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袋中的故事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其他文人墨客关于友情的诗句,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引导学生写下感悟心得,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后资料袋的讲解与分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制作资料袋,依靠互联网来搜索查阅相关资料信息,将其记录补充在课本后,拓展其阅读视野,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教师自创“资料袋”,促进语文素养提升

在语文教材中因为课文篇幅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的限制,一部分需要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并未融入其中,而依靠资料袋则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陷,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借助于整理分析学习材料,自主创设语文学习资料袋,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课后资料袋,要求学生独立完整地完成日记记录。然而从实际内容来说,爬山虎的脚究竟怎样爬上墙,在教材课文中并未予以清楚地讲述,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了解的内容之一。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和学生共同制作资料袋来解决问题。首先需要积极搜集整理资料,根据课文的记叙内容来编写资料袋。让班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探讨,最终进行评价分析,能够了解到的是部分小组制作的资料袋是:爬山虎的脚在遇到墙壁或者其他物体之后其顶端会分泌出一种黏稠物,这一物质是帮助爬山虎能够牢固贴近墙体的重要元素。另外还有部分学习小组反馈,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分泌出一种黏液,这一黏液和墙体内的石灰质能够产生化学反应,进而让其紧紧贴在墙面……借助于自制资料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确保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总之,小小资料袋,看似不起眼,能量却无限。无论是预习铺垫,还是课中穿插,课后延伸,只要能根据不同课文好好去揣摩,用好用活用对资料袋,使其与文本解读相互配合,课后资料袋便如一盘精美甜品,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的享受。

參考文献:

[1] 林静蓉、傅结龙《小资料大作用——浅谈课后资料袋之妙用》,《语文知识》2017年第20期。

[2] 曾扬明《用好“资料袋”凸显整合思想》,《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年第1期。

[3] 朱清华《小语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新教师》2012年第12期。

3083501908257

猜你喜欢

孔子课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主要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