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痕”走向“无痕”
2022-03-17嵇绍玉
【摘 要】教育教学要不要留下痕迹,是教育工作者常思考的问题。现在多数人认为教育应该“无痕”,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讲求教学过程的随机生成。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的书法教育,在探索教育“无痕”之前,着力推进“有痕”教育。“有痕”教育自有其价值与意義,应被教育工作者重视。
【关键词】“有痕”教育;“无痕”教育;预计建构;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5-0016-03
【作者简介】嵇绍玉,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江苏盐城,224000)一级主任科员,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讲究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把教育的意图、方式、设想、途径等遮掩起来,通过巧妙、间接、暗示或迂回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学会思考、获得知识。这一“无痕”教育,不预先创设步骤而求教育手段的期然相会,不刻意经营方式而求教育效果的水到渠成,十分吻合教育反对矫饰虚伪、主张返璞归真之终极理想。
但这毕竟是一种教育境界与理想。在这“无痕”教育实现前,必然有个艰苦的“有痕”过程为之铺垫与开路。无有刻意为之,哪得鬼斧天成?书法创作也一样,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前,一定有个苦心临摹、磨砺笔画、经营结构的漫长轨迹。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在书法教育上,基于青少年这一特定阶段,强调顶层设计,通过构建“模块”方式来施以“有痕”教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自己坚实的步履,推进书法教育足音铿锵、行稳致远。
一、“有痕”教育注重人为的预设建构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参照外地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将书法教育分为“三大模块”来组织教学。具体“模块”是:一二年级对应“趣味激发模块”,让学生通过显性课程和直观教学来获取书法感性认识,产生对书法的初步认知与爱好;三四年级对应“技能训练模块”,基于前一模块的成效,此阶段主要通过通识性教育和专业知识培养,强化技能性训练,使学生获取一定的书法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五六年级对应“品格提升模块”,通过书法教育让学生在书法技能提升的同时,提升学生思想品格和行为素养,做到德技双进、品艺双馨。
其实,这种明显的区分痕迹,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屡见不鲜,并不会因为强调潜移默化而忽视书法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在汉代,这种区分教育非常明显,低段书法启蒙阶段,就让儿童在分布于村野闾里的“学馆”“书馆”“书舍”中学习;待掌握初步的知识后,就转移到乡级的“庠序”学习;再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如要继续深造,就进入“国学”“太学”,或受业于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精庐”学习。另外,就是在优秀的书法家身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感悟与功力,也可以看出他们书法演进的道道痕迹,而这痕迹有的就是书法家刻意创造的。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劝父亲王羲之改变字体,唐张怀瓘的《书议》中记载王献之对其父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这种人为的有意改变,自有设置成分,一丝一毫没有减少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卓越贡献。而且,从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几乎所有书法家都在艰辛磨砺中留下创设“痕迹”,与追求“无痕”自然天成的书法家同样闪烁在书法历史星空中。
二、“有痕”教育注重匠意的技法磨砺
书法艺术体系,本身就具有“模块化”特征。现代学者熊秉明在他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根据书法“抒情”“法度”“风韵”等内质,把书法分为“喻物派”“理性派”“感性派”“唯美派”等板块。这样将书法艺术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子单元,对于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与教育意义。
鉴于此,盐城市建军路小学专门创设“技能训练模块”,用以指导学生正确的笔顺、结构、运笔和章法的训练。这一模块在理论归属上,当属于“法度”或“喻物派”的范畴。它的意义,在于强调书法教育中的匠意与匠心,重视技法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学习书法往往喜欢过早地追求“气韵”“风神”,而教师会告诫他们先不用去追求这些,写上一二十年再说。清代兴起的书法碑学思潮中,多位书法家反对逸兴遄飞的行书,而钟情于荒野中石匠刻写的碑文。这种人为“有痕”设限,优点在于让初学者不顾其他而一心一意打牢基础。正是这种原因,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才极少涉及“抒情”“感性”“唯美”等内容,着力点大多用于笔画、结构等最基本的技能教学上。为达此目标,该校注重让学生多看笔法、例字、经典书作;注重让学生“多比较”,要求学生每写完一个字,都要和字帖上的字进行反复比较,通过比较,了解笔画起笔和收笔位置、长短、轻重、高低、宽窄关系等。这些看似粗放的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比那些主张让学生“自思”“自悟”的方式高明一筹。
三、“有痕”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校校长徐红飞在谈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说过一段耐人寻思的话。他说:“教育教学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学生是学校的主角。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行不悖,两者并不矛盾,教师与学生是在不同领域的主角,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学校不反对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备课、处处留痕,甚或,在有些方面,教师的设计痕迹越重越好,有了设计,也才有后续教学的随机生成。”
在书法教育中,盐城市建军路小学精心设计出“趣味激发”这一教学方式,后来根据这一方式又专门设定了教学模块来强化。学校教师王娟就围绕“趣味课堂”设计教学内容,她的书法课堂教学充满着“趣事”“趣言”“趣理”。她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拉近学生和书法的距离,以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展现书法的美,让静止的笔画在学生的眼中活起来,让不同风格的书法文字在学生的眼中亮起来。
“有痕”教学成就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个性。有些教育家把课堂教学艺术分为自然亲切型、睿智设定型、语感品悟型、情思激荡型、严谨细密型等等。如果“自然亲切”“语感品悟”属于“无痕”教育的话,那么,“睿智设定”“严谨细密”就应该属于“有痕”教育。上述“趣味激发”带着预设的“雕琢”痕迹,就教学风格与个性来讲,不失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诚然,“有痕”教育仅仅是一种教育的“前奏”或“序曲”,它的目标肯定是指向“无痕”教育。我们看到,盐城市建军路小学在书法教育中,已对书法教育如何让“有痕”“无痕”两者相结合,开创书法教育新局面作出了思考。他们在书法教育的隐性课程,例如环境创设上,已体现着浓浓的“无痕”特征。该校教学楼走道墙壁、教室内佳作展示栏、书法长廊等处,几乎每一面墙都悬挂着书法作品;学校邀请书法家题写刻石于校园显著位置,内容为反映办学愿景的《香樟赋》。这些都显示着“有痕”正向“无痕”教育一步一步地走近。
328850058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