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课题研训课程: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

2022-03-17何颖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摘 要】在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背景下,从研训课程的体系化、研训需求的精准化、研训内容的深度化、研训效能的延伸化四个维度再识高质量研训课程的內涵特征。南京市鼓楼区针对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展开专题研训,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研训课程体系,在课程理念、课程模块、课程实施上进行持续优化,为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撑。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研训课程;教师个人课题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6-0053-05

【作者简介】何颖,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17)研训员,高级教师。

近年来,在各地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教科研训一体化”成为一种愈发明显的趋势。“教科研训一体化”是指将教研、科研、师训三个要素进行整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程、课堂研究为载体,在“训”中“研”,在“研”中“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个人课题”研究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全市层面推进的一个教师发展品牌项目,已坚持探索十余年,它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将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教研和科研融于一体。自2013年起,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研训部针对区域内小学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展开专题研训,探索构建了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体系,形成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之间的双向纽带,为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撑。

一、转向:区域教师研训的再定位

“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区域教师研训工作的目标、职能等进行再定位,回归本质来思考它究竟应该做什么。

1.素养导向,由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转向专业素养的自觉发展。

研训中,教师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专业自觉的发展者,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区别。传统的区域教师研训更多注重研究课的组织研讨、专家讲座的学习观摩、教学竞赛的评比等。“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教师研训需要更加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包括教育信念、学科理解、教学知识以及课题研究、学习评价的能力等,把教师放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探索者地位,让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2.问题导向,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研究转向注重个性化的研究。

问题导向的教师研训特别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研训管理者需要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历和自我话语的角度,研究教师个人实践对专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例如,学习科学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本原理,可是如何将上游研究与下游研究相连接,让教师基于个人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开展可理解、可应用、可表达的研究,是当下教师研训探索的重点。

3.实证导向,由基于经验转向基于事实和证据。

基于事实和证据是区域教师研训工作的新转向。实现“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向”,需要在考察教研工作情境中对话、语境、意图的特殊性基础上,逐步探索基本的、具有行业及专业特点的系统化的证据理论,作为这种转向的支撑[1]。在研训现场,研训员和教师们围绕证据,形成对话互动关系。基于证据的信息和畅通的交流讨论,让研训活动具有更强的研究性和反思性,促使参训教师采取改进行动,实现教学品质的提高。

二、建构:区域教师研训课程高质量的四个维度

区域教师研训课程的高质量,就是基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真需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策略、有效能地开发实施研训课程,并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价。南京市鼓楼区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为区域广大教师的课题研究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鼓楼区的实践为样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认识高质量的研训课程。

一是着眼系统,研训课程体系化。区域教师研训如果缺乏系统性,那么区域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质量无法保证。相反,我们如果密切关注教师科研素养的短板,从个人课题研究的价值、方法、实践操作、衍生价值等多方面考量,将科研、教研、培训深度融合,做出环环相扣、稳扎稳打的研训课程体系,那么区域教师队伍的发展必将是高质量的。

二是基于实际,研训需求精准化。过去,我们的教师研训很少对区域内教师群体做细致的划分,导致对教师个体研训需求的忽略,更缺乏对这些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深度理解。大多数人的研训需求并不一定是教师个体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关注到教师在理论素养、科研方法、教学改进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突破制约自己实践和发展的瓶颈,那么这样的研训课程一定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受训者的主动性。

三是聚焦共生,研训内容深度化。理论的取向和实践的取向是教师研训最为基本的两个方向。当下教师研训越发关注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的转化,更加注重让文献中的理论落地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同时,教师个人的实践创生如何进行学术化的表达,也是专业化教师研训重点关注的内容。鼓楼区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关注实践与理论的共生,着力帮助教师拓宽理论视野,发现提炼个人课题,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水平。

四是重视发展,研训效能延伸化。研训的外部能量终究是即时、短暂的,不足以引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所以,真正高质量的研训是对教师潜在性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实现驱动提升和能动循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研训效能的延伸。当研训成为一种外在的任务和要求时,接受研训的教师表现的是外在动机甚至是无动机的学习状态,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任务或是应付学校的考核等去学习[2];而高质量的研训课程能让教师在行动中进行自觉强化,运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能动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鼓楼区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的周期一般是一个学年,每周期50个学时以上。教师的研究思路和思维方式发生明显转变后,会给他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深远的发展性回报。

三、持续优化:区域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的实践探索

众多研究表明,在区县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中,课程是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是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保障教师专业发展质量的关键。[3]经过8年的实践,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已经成为南京市鼓楼区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品牌。数百名教师从“个人课题”的切口深入,在“教科研训一体化”中促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教育教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作为研训组织主体,自主开发构建个人课题研训课程体系,并且对其进行持续优化、不断改进,努力实现教师研训从“任务式研究”走向“自主支持式研究”。

1.构建全面系统的研训课程体系。

研训课程体系是决定区域教师研训课程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念统领下,将课程的各个组成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功能、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进行有机排列组合,在动态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自2013年以来,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研训部每学年在全区开展小学教师个人课题专题研训,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构建课程体系(见表1):梳理过去与现在,确立“融研于教”的定位,体现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理念观照;不断拓展和丰富课程内容,既满足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个性化需求,又体现非专业的趣味化和开放视野;课程实施上,完善网络研修平台,拓展教师研训途径;课程评价上运用柯式四级评估模型[5],更科学多元。

2.凸显“融研于教”的研训课程理念。

南京市鼓楼区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以“融研于教”为核心理念,重视开展系列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教研和科研的深度融合,以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升专业素养。这一研训课程主张课题选题从实践中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研究的路径在改变实践中产生,有实践作为依据,最终优化教育教学实践。

作为研训课程内容之一的“课题研究课”,指一种细腻的、深入的、兼具定量和定性特点的课堂研究方式。它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分利用各项评价工具,采用连环跟进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评议,对学科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在课题研究课的研训中,评课者以科研的视角听课评课,提供科研引领、理论启发、方法指导;开设课题研究课的教师需要在课前对问题的解决有深入的思考和明确的把握,所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要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个人课题研训使教师将自己的课题带进课堂,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解剖,边解剖边重构,边重构边提炼,真正实现了教科研训一体化。

例如,鼓楼区某小学的主课题研究是关于“图式优化”,其中3位教师的个人课题分别是“以数学图式突破第一学段学生思维难点的实践研究”“图式在儿童诗歌学习深度体验中的应用探索”“巧用图式帮助低年级孩子优学拼音”,均和“图式”有关。在个人课题研训课程中,研训员让其中的数学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自己的课堂分享研究进展和成果,校内同伴及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教师观察、反思、碰撞,凸显教师跨校跨科“融研于教”的研究样态。

3.开发丰富多元的研训课程模块。

其一,科研方法模块。鼓楼区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关注个人课题的“过程”研究和“类型”研究,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专题研训,引导其学习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如個人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如何生成设计个人课题、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的运用、课题实施的动态调整、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的提炼表达等。在研训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同学科或跨学科分组,借助同伴学习的力量给予具体指导。同时,着眼推广每期个人课题的优质成果,把优秀且有典型推广意义的课题的理论语言转化为实践语言,让教师充分地讨论和理解课题成果内涵,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对个人课题研究有自觉具象的认识。

其二,教学改进模块。鼓楼区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关注证据、强调实证,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研究和实践是研训的重要内容。研训员与历届个人课题研训班的学员持续致力于鼓楼区小学教学改进的发展性建构,利用聚焦性、科研化的系列量表,对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记录分析、评价调控,从而构建立体、动态的改进机制,并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研训人员通过证据的搜集分析,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经验,共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有效解决策略,形成科学解释与客观结论,提高教学指导的科学性和教研的专业领导力[6]。

其三,生活艺术模块。阅读、旅行、音乐、种植、美食、电影,鼓楼区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的每次研训活动中都有“一期一会·生活趣味分享”与“游戏跳跳糖”的环节,这为教师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看似与教育教学专业不相关的内容,却加深着教师对生活的理解,使他们陶冶品格、滋养心灵、活络筋骨、升华认知。一方面,这提高了研训品质,丰富了研训内容;另一方面,参训教师不断提升的生活趣味必然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使其得到更有积极心理倾向的发展。

4.营造开放共生的研训课程实施样态。

鼓楼区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在实施中力图将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关注线上和线下方式的结合,关注专家与学员的共同参与,关注参与体验与被动接受的并进。

其一,研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上组建个人课题研训QQ群,每周由研训班学员轮值推送一篇研究参考文章,不限学科,不限学段。每月由班委完成优秀研究案例的个人访谈,形成图文稿推送群内,以供学员们学习。在线下组织教师参加集中授课研训,引导教师学习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如调查研究法为教师打下研究的基础,文献研究法助力教师扫清认知障碍,叙事研究法引导教师记录鲜活故事,案例研究法促进教师共同成长,观察法保证教师的素养提升,行动研究法助力教师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融为一体。

其二,专家与学员共同参与。课程实施中邀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本区域内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名师分享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学员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从“任务式研究”发展到“自主支持式研究”。如2019年5月,借鉴浙江省衢州市教科所的经验,鼓楼区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班开展以“过程的浸入——个人课题答辩会”为主题的活动。研训改变了过去封闭式培训的做法,采用分组开放式答辩,邀请各学科的教师观摩。通过答辩的过程,促使教师进一步理清研究方案、找准课堂改进策略。

其三,参与体验与被动接受并进。在课程形态上,更多是问题探讨、课例评析、实证反思等,相对减少压缩讲授式的课程,以此切实提高研训质量。

越是具有持续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越能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训课程的自主开发与科学实施,满足了“教科研训一体化”背景下教师的研训需求,提升了区域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形成了覆盖区域学校的优质磁场。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向——基本概念问题的初步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5):108.

[2]何颖.课题答辩会:“任务式研究”还是“自主支持式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7-8):45.

[3]李新翠.区县教师培训课程现状及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9(2):76.

[4]李新翠.区县教师培训课程现状及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9(2):76.

[5]柯克帕特里克·唐纳德.如何做好培训评估:柯式四级评估法[M].林祝君,冯学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2-27.

[6]贾美华,李晓蕾.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研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74.

3440500316518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