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2-03-17仇圣国
仇圣国
培养小学生出色的问题意识,能让小学生形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良好素养。在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要通过设疑、互动引导学生开口提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提出问题是发现新知识、新思想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求知、探究,重新认识数学知识。从当前的数学教学活动来看,教师并不重视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为目标,一切问题都由教师提出。部分教师虽然设计了互动活动,但并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提問,学生难以自由发挥,无法应用数学知识,导致问题意识难以在课堂上萌芽。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鼓励学生求知,创新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意识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数学素养,拥有出色问题意识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为敏感,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工作,通过提问、解题回应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求。有问题,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新课改理念明确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将被动的教学转化为主动学习。基于这一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挖掘新知识,进而形成独立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素养,能应用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发挥问题意识的最大价值。
(二)改变数学课堂,调动学生兴趣
问题是活跃于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元素。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一些学生将问题视为有效的学习材料,主动接受并应用,一些学生则将问题视为限制自身发展的素材,对问题产生了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形成良好问题意识的学生能更快地接受并应用数学知识,形成出色的学习素养;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学生将问题视为一种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材料,而不是限制个人学习思路的“障碍物”。借由问题,师生双方发起多元化互动,能对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并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在问题意识的带动下,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大大增强。除了教材中的一些趣味知识,课外的趣味问题也会借助学生的提问进入课堂,可有效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内容与形式。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鼓励学生提问,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方法便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回答数学问题。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一个“回答问题”的角色,虽然在积极整理数学知识,但对数学概念、教学问题,学生只是承担着“回答”的责任,并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解读。鼓励学生学会提问,不仅能改变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为问题意识的萌芽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要消除学生对提问的恐惧情绪,让学生从低难度的问题入手,发起提问,引入教学知识,帮助学生生成问题意识。将教学的主导权转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能让数学教学活动更有意义。在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认识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画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鼓励学生围绕不同的图形知识开展提问活动。围绕不同的图形知识,学生开始进行互动:这些图形都叫什么名字?当教师给出图形的名称后,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促使小学生提出问题:不同的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差别?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图形的边、角上,进而不断提出疑问。当学生提问时,除了概念上的问题,教师不必忙着对问题进行解答,小学生在掌握了图形的名称后,会主动对图形的几何特点进行测量,进而给出结论:这个图形的四个边全相等;那个图形有一个中心。这是学生从几何角度认识的数学知识,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数学理论。教师可通过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这两个图形哪个更大一些?配合直观素材不断提问,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当学生给出答案后,其他学生又会再次进行提问。问题意识的养成离不开问题的引导,合理应用问题,能让学生重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形成数学思维,能为数学教学的后续开展奠定基础。
(二)给出趣味问题,发现不同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要借助趣味性更强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提问,通过趣味数学知识的引导,能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借助数学上的计算、公式,教师可对部分数学问题进行重新加工,通过概念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在提问的过程中串联关键知识点。问题的趣味性越强,学生所产生的问题意识越明显,当教师给出问题后,学生会自问自答:围绕有关知识,我能给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求知欲与探索热情被调动起来,学生会以新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趣味问题:大聪明和大傻是邻居,大傻的果子长得十分喜人,大聪明十分嫉妒,便将大傻长为10米的正方形果园改成了长15米,宽5米的果园,面对大傻的质疑,大聪明说道:“你的果园周长没有变,所以果园的面积也没有变。”你支持大聪明的观点吗?学生意识到了数学问题的考察点:要解决问题,先要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出问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周长如何计算?在得到答案后,解答教师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围绕学生的答案,教师可适当延伸教学:大傻将大聪明的果园从12米的正方形改成了16米的等边三角形,大聪明占便宜了吗?问题出现后,学生要围绕问题进行作图、计算,探究等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后,学生能借助问题意识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过程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会听课”,更要鼓励学生提问、回答,让问题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吸引小学生参与课堂后,也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趣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分享出来,如以实操为特点的“空手画圆”问题,以逻辑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数正方形”问题。可以应用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无法应用的数学问题则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利用,教师要正视问题的教育功能,用问题去推动数学教学活动。
(三)学会调动兴趣,形成问题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首要任务是帮助小学生形成会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掌握提问的一般方法。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虽然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但问题多是为了过渡教学活动,教师并不愿意在学生的问题上进行停留,导致学生的提问兴趣大打折扣。让小学生感受到“难倒别人”的乐趣,在提问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数学知识,才能为问题意识的萌芽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兴趣,帮助学习者掌握全新的数学学习方法。
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数学活动”的方式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最大的分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便产生了无数的问题:分数的大小如何确定?横线上下的数字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问题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梳理数学学习思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再要求学生“寻找最大的分数”,而是鼓励学生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围绕“分数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探究活动,数学课堂转化为一个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一些学生认为,分数是对整数的重新表示,如[89]表示89,[1783]表示1783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要学生验证推理。一些学生则根据分数性质提出新的问题:分数表示的是分子除以分母之后的数,那么如果分母是0,分数有怎样的含义?新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为学生“探究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增添了新的难题,但对学生来说,这一意见出现后,教学反而更有挑战性: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新的灵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在问题当中思考、归纳,借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善于设计问题,不断求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解答的数学问题大多来自教师与教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比较有限,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发挥的机会,在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带领学生求知、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程的主导权不能完全放在教师手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你学到了什么”,教学才能更有价值。围绕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尝试要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独立设计问题,将不同板块的教学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数学学习方法。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出条件:如果给出一堆线段,能画出哪些图形?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组成小组,依靠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提问、互动,整理数学知识。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是基本的数学尝试,但一些学生会进行追问:组成的三角形可能具有怎樣的特点?由此引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概念。当图形的边不断增加,学生也在配合着进行想象,并提出问题。如利用四条边组合图形时,学生想到的是“正方形”“梯形”,但一些学生通过作图的方式给出了新的图形:一个正方形,角度发生了变化,四个角都不是直角,但四条边的长度相等,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图形?学生的自由发挥将为提问活动带来一些“意外惊喜”,随着图形边的数量的不断增加,复杂的数学知识将同步进入课堂。从数学教学要求来看,学生的“自由发挥”使教学活动脱离了正轨,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的发散远比得到一个答案更加重要。面对多元化数学知识,还可以创新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数学几何图形进行拆分、组合,在交流的过程中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用全新的几何图形知识来推动教学活动。
(五)应用课外知识,自由发挥
部分教师虽然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设计了对应的教学模块,但相关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效:问题的使用权、开发权被教师掌握在手中,在数学教学环节,学生一直扮演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角色。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便认为学生形成了“问题意识”。这样学生仅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不能对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数学学习效率较低。配合问题意识的有关概念,教师要尝试拓宽数学教学范围,如利用课外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技能。在教学环节,可围绕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世界著名数学故事实施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以我国数学名著中的经典故事《九章算术》中的“百僧百馒”问题为例:“百个馒头分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三个小僧分一个,试问僧人有几丁?”一百个馒头分给一百个和尚,大和尚每人分三个,小和尚三人分一个,恰好分完,问大小和尚分别有多少个?这个问题与鸡兔同笼较为相似,都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翻译、归纳等任务,数学学习要求较为复杂,但问题意识将快速发展。而在问题“阿基米德与称水”中,则要求学生重新应用数学知识:地主拿着两桶水去找阿基米德,水的重量分别为50kg和30kg,要求阿基米德用一个40kg的天平称量出60kg的水,应该如何操作?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数学辨析能力、实操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富有挑战性。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过程中,不能将学生视为“一无所知的孩子”,要积极开发小学生身上的数学思维与创造力,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知识。用问题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归纳数学知识,探究数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结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问题的引导,但要注意,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一无所知的孩子”,要积极开发小学生身上的数学思维与创造力,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知识,用问题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同时归纳数学知识,探究数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要让学生开口提问、总结经验、分享数学方法,才能让问题在数学课堂上不断延续下去。教师要抓住数学问题、现象与概念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借助对不同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整体价值。
(吴淑媛)
309450118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