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探究

2022-03-17夏小荣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

夏小荣

摘 要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不仅能为乡村振兴留住人力资源,而且能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为此,结合国家战略和现实需要,阐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现实意义,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创新、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3.6;F249.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2.048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滕交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包括城镇务工、城镇经商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诸多限制性因素,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提升劳动者素质、改革户籍制度、转变村民传统观念等[1]。史新杰等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包括异地转移模式和就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模式会扩大乡村人才缺口,同时减少农户的务农收入,就地转移模式则可以增加农户的农业收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选择良性互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2]。李朋波等指出,农村旅游民宿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农村民宿如果发展良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很大帮助,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难以有效支持农村民宿可持续发展[3]。张雨暄等提出,发展生态旅游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4]。已有的文献主要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因素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等,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相关文献较少,同时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现实意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共有141 178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人口为90 199万人,占63.89%;农村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 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 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其必要性,乡村的振兴需要乡村人才的振兴,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不仅能将农村需要的人才留下来,减少乡村人口的外流,而且激发乡村的人口活力,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帮助农民收入增长。

1.1 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就需大量的就业岗位供给,农村要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供给就需强有力的产业支持。因此,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契机,推动乡村多元化产业发展,推动发展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领域的就业需求。

1.2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持乡村发展,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外迁移,甚至造成“空心村”的局面。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留住人才、稳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因此,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政策激励把人才留在农村,支持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1.3 帮助农民收入增长

要促进农民富裕和乡村振兴,需拓展途径增长农民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就地就业,不仅可以照顾家庭,发展农业获得务农收入,还能通过当地就业为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所增加,为增加家庭收入或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量地转移城市就业,选择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少;转移城市的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集中在18~45周岁,这些人技术好、有能力,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农村部分中小企业得到了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电商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从城市里转移就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

2.2 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有效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有产业支撑,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村产业化水平较低,无法提供充足的岗位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需要。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比,异地转移能够得到的工资收入高,就地转移的吸引力不够,难以留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2.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岗位机会少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工业化进程落后,農村第三产业发展也受到了诸多约束,造成农村的企业相对城市较少。而且农村的企业发展规模不大,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农村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岗位机会较少。

2.2.2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竞争力较弱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新型城镇化推动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外出务工的收入比务农收入高,不少农民由于长期在外,已经习惯外出务工,不愿留守农村,而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缺乏就业能力或者就业力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竞争力较弱,造成农村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日益突出的矛盾。

3 影响因素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此,主要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究。

3.1 国家相关宏观政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各地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会制定更多的支持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愿意选择在农村会考虑政策是否利好,国家相关宏观政策是否能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国家相关宏观政策是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相关的支持等,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考虑农村集体福利而选择就地转移。国家相关宏观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通过产业政策、乡村招商政策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政策等,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系统培训,提升就业技能。

3.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意愿。农村剩余劳动力愿意选择异地迁移的重要原因在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能够获取的资源“瓶颈”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对于农村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竞争力更强,弱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的可能性。当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几乎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难以保障当地农民的高质量就业,农民的收入难以有效增长。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高低也会影响其转移就业倾向。在相关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中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的学历较高,初高中学历较多,大多有专业技能或具有工作经验,而留守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较高的劳动技能,也没有多样化的专业技能[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削弱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可能性,只能选择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行业就业,可能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盲目性

4 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需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并且能够保障农民的收入增长。因此,通过推进农村产业创新、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途径,增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竞争力。

4.1 推进农村产业创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做强第一产业,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引入新技术做大第二产业,发展新业态;提升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6]。从农业种植与养殖到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构建全面的农村现代化产业链、创新链,推进农村产业创新,形成较全面的乡村产业体系,在乡村培育更多的新企业,壮大已有的小企业,促进乡村企业能够就地开发更多的岗位,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需求。

4.2 完善农业发展体系

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要提高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学化水平,推动循环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新型经营组织,运用新型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与养殖,做好农产品的初級加工、半加工和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工业发展。通过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从农业的生产、研发、物流、营销、品牌等角度构建农村全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更多的涉农企业,从而提供更多岗位,为当地农民就业提供机会。

4.3 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乡村产业要发展,需大量的人力资源支持,乡村产业长远发展需综合素质强的劳动力来推动。因此,要重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需的劳动技能培训与提升,结合农村电商经济、农村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农民素质,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就业实用技能,满足就地转移就业的劳动力素质需求[7]。除了种植与养殖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加强农产品营销培训、新媒体技术培训,如加强直播电商的培训,让农民在村里能够做带货主播,不仅提升自己的收入,促进村里的农产品销售,还能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8]。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会不断提升,农村产业结构也会不断优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机遇。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各方面条件有待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缺乏有效的支撑条件。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需要完善各方面的基础条件,还需采取多元方法与策略来实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 滕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探索:以蒙自市新安所镇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152-153.

[2] 史新杰,高叙文,方师乐.劳动力转移,模式分异与农户务农收入:基于全国“十县百村”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9(4):103-112.

[3] 李朋波,靳秀娟,谷慧敏.旅游民宿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互动状况研究:基于相关文献的整合与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8):137-147.

[4] 张雨暄,张宏.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考:以安徽省休宁县白际乡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6):385-388.

[5] 王上青.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人口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南京市S村的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2):158-161.

[6] 郭蔚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的现状,资源要素与路径:以福建省上杭县为例[J].经济师,2020(11):135-136.

[7] 肖一垚,刘英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人力资源风险及对策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92-98.

[8] 贠靖.“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陕西直播产业研究院5G+电商助农新模式引发广泛关注[J]. 通信企业管理,2021(9):33-35.

(责任编辑:张春雨)

3555501908276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