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乡村生态振兴理论与实践的依归
2022-03-17赵亮
赵亮
摘要:生命共同体思想是解决我国乡村地区人与生态环境突出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指南。理论方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中国古代儒释道的传统思想为渊源,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偏误的乡村生态观,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乡村生态观。实践方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积极倡导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整体和要素的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最后,在村民思维方式、乡村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三方面论述了生命共同体思想对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乡村振兴;生态
习近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境遇,提出了认识规律并把握规律、立足时代并超越时代、根植现实又指导现实、源于人民又服务人民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生命共同体指的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前者着重强调应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专注于回答如何开展有效的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国家的重点战略,涉及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风貌、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其中乡村生态的振兴是提高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乡村生态既有理论层面的振兴,同时还有实践层面的振兴,这两方面的振兴都应以生命共同体思想为依归。
当前,国内学者围绕生命共同体和乡村生态振兴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杨美勤从观念塑造、主体能力激发、治理体系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四个角度论述了生命共同体如何引导乡村生态振兴;刘朋虎等提出运用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乡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侧重于乡村生态经济的振兴;宋继碧和赵曌提出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问题是相关立法缺乏、环境伦理观缺失、生态执法机构缺少,从法律保障的角度探讨了生命共同体的作用。综上所述,目前从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和实践维度论述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将针对这一视角进行论述。
一、生命共同体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依归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依据。
(一)长期以来乡村生态观存在的偏误
乡村生态的振兴是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扮演保护着、建设者、受益者的角色。在科技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如今灿烂成果、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的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力量充满着敬畏和崇尚,人们通过对自然之力的人格化身的膜拜来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类忽略了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制衡,以自我为中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体、蔑视自然的承受能力无节制地像自然索取,从许多成语里就可窥见一斑,如竭泽而渔、大兴土木、焚林而田等,结果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给乡村生态机制的平衡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上,落下较多,导致过去几十年积攒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最近几年集中爆发,如癌症村、不孕村等。这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所导致的。“人类中心主义”企图将动物及其他任何自然环境逐出伦理的庇护,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是征服和利用的关系。尽管“人类中心主义”这说法起源于西方,中国古代更是极力倡导热爱自然的文化氛围,但这种主张主要是停留在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并未传播到普通的农民中去。
(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自古有之
儒家倡导“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仁民爱物”、“生生之心”、“天地万物一体”等观点上。孔子有“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孟子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更是指出“生生”是人与动物都有的繁育需要。道家人與自然关系的思考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无为不争”,认为人类与自然系统是整体的统一,同时,道家还通过“太和万物,万物平等”集中体现其物种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整体和谐的主张。在佛家看来人在贪、瞋、痴三念的导引下走上利己之途,实际已无可能去主动地慈爱其他生命,倡导“众生平等”的思想更是因为佛教在乡村的传播而深化了人对自然关怀的广度和深度。儒释道三家的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乡村,为今日的乡村生态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塑乡村生态观
乡村生态能否振兴,关键在人的觉悟,而人的觉悟更清晰的表达就是生态观,即农民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开创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论断。从“两山论”到“生命共同体”,乡村生态振兴的思路发生了转变,从强调合理利用自然到更加紧密联系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又以更大的发展格局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定位,在保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农民的生态观应该是视自己为生态环境和所有生命体中的一员,破坏生态环境是就是在破坏村民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
二、生命共同体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依归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指南。
(一)乡村生态振兴要统筹整体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凸现整体性,对自然一词的理解也跳出了仅仅关照动物和植物的范畴,其更为宏观的自然界观指出,动物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内部的组成机制,他们彼此之间存在持久的制衡关系。自然为乡村提供了可以维持村民生存发展的水资源、稳定的气候条件、以及能够种植粮食的肥沃土壤,也孕育出不同种类的生命体和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的动态循环生态系统。如国农民为了保护羊群免受野狼的攻击而去大量的猎杀狼群,狼群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数量锐减会导致野兔失去了天敌,野兔的繁殖能力又极强会在短时间内消耗掉大量的植被,破换土壤层稳定的循环结构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而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也势必会由于土地不再适合种植作物而面临粮食短缺等危机。因此,在乡村生态振兴中要注意自然这一整体与组成其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依关系。
(二)乡村生态振兴要尊重自然界生长运动的自然规律
乡村拥有更庞大也更完备的生态系统,拥有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在遭受来自外界的破环干扰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其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虽然生态系统能够承受一定的外界干扰,但近代以来乡村地区过度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界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阈限”,使得生态系统难以正常维持平衡状态。自然规律是各种生命体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它不应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乡村地区要把握好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度”,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自然界内部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只有尊重自然界生长运动的自然规律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扭转乡村地区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关系破裂的严峻现实境遇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三)乡村生态振兴要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进行生态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在生态治理的方式上主张运用系统思维,面对复杂严峻的环境问题,强调抓住要害、抓住整体,在不失原则性的基础上灵活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乡村地区村民利益的科学决策。人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帮助村民认识到了客观世界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指导村民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广大乡村地区的村民应当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山水林田湖草”因时、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度干预、适度调整和适度治理,将自然规律和主观改造有机结合,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更加符合生命共同体所强调的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展放向。
三、生命共同体思想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价值
(一)促使村民的思维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
生命共同体思想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一体同生的关系,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达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倡导乡村地区走绿色发展的生态之路。过去上游乡村搞产业发展,对排放的污水不以为意,下游的乡村就要被动承受这种苦果。生命共同体思想将乡村与自然、乡村与乡村、乡村与村民、村民与村民同时置于一个共生的关系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破解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和谐等一系列乡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能够造就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路径。
(二)积极引导乡村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乡村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必要性更要从实践上变成每个人自觉地责任行动。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其中人在其中占主体地位,这就说明了乡村地区的每一位村民的生存发展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乡村,“要坚持保护在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三)兼顾“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
不同区域的乡村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要素禀赋,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截然不同,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分配和使用现有自然资源的问题上也存在类似急需调和的矛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和谐之命题直击上述矛盾,力求协调处理好乡村生态振兴中存在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不同区域的主体之间在分配和使用自然资源问题,促进其形成生命共同体来携手分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共同维护自身生存与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杨美勤.“生命共同体”引导下的乡村生态振兴理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6):183-190.
[2]刘朋虎,陈华,翁伯琦.基于生命共同体建设的乡村生态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19,21(06):70-79.
[3]宋继碧,赵曌.生命共同体理念下乡村生态振兴的法治保障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06):24-29+72.
(作者單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