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任务:让学生在知识生长中延续学习

2022-03-17严育洪

江西教育B 2022年2期
关键词:上画个圈高手

严育洪

有一种读书的方法叫“猜读”。华罗庚拿到一本书,先读一点,然后猜后面内容——若没猜中,就继续读;若猜中了,就不读了!

有一种看影视剧的方法叫“猜看”。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女生,从小到大除了学习,最爱做的事就是看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她每次暑假可以两个月不出门,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经常为了看电视忘了吃饭……她的一大乐趣就是猜电视剧的走向,尤其是侦破剧,上来就知道谁是凶手……她看言情剧看投入了,还会代入女主跟男主对话,结果女主跟她说的真的差不多,猜台词都很准。她妈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每天看得这么投入,你怎么不钻到电视剧里面去啊……后来,她成为公司里最厉害的编剧。

由此,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学习方法叫“猜学”?猜想接着会学什么、知识会怎样发展、老师会怎样教……任务驱动学习中,我们应该交给学生“猜学—编剧—创课”的任务,让学生依据知识的生长,不断“创造”出后续的知识。

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里说:“这个世界所有真正懂得财富密码的人,都是找未来要价值的。”找未来要价值,也就是学会创造,这也就是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学生要能够真正懂得知识密码,必须找未来要价值,“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也就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之后,就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

一、由知识生长“创造”出一节课的内容

这样的“创造”应该是有根有据的。陶行知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在学生已经找到知识之“根”(知识的发生)的情况下,知识之“枝”(知识的发展)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接上去”,这“接上去”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很多后学知识是前学知识的“进一步”,对于连续的知识,我们就可以设计让学生“接上”旧知创造出新知的任务。

例如“圖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例题使用的素材是把长方形按2∶1放大,对此,我们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第一步,教师在“2”上画个圈,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能按2∶1放大?”让学生创造出按3∶1、4∶1、5∶1等不同比例放大的圈。

第二步,教师在“1”上画个圈,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后项是不是只能是1?”让学生创造出按3∶2、4∶3、5∶2、5∶3、5∶4等不同比例放大的圈。

第三步,教师在“放大”上画个圈,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能放大?”让学生创造出按1∶2、1∶3、2∶3、1∶4、3∶4等不同比例缩小的图。

第四步,教师在“长方形”上画个圈,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有长方形才能放大与缩小?”让学生创造出其他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由知识生长“创造”出多节课的内容

除了一节课的新授和练习可以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的逻辑关系中“创造”出来之外,知识的研发成果还能够串联几节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混合运算”一课,在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组合“创造”出加减、乘除以及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混合运算,“知识地图”由此展开,连续几节课的教学内容都由学生“创造”出来了,知识因学生的“创编”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单元。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说:“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是课时计划的指引,它的起点是学生认知。”

又如“公顷的认识”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将新知“公顷”创造出来。教师可以出示公园的平面图:“要测量公园的占地面积,该选用什么面积单位呢?”根据学生回答的面积单位,出示相应的数据。学生发现使用较大的面积单位表达更简捷,并且如果有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来表达会更简捷。于是,教师布置“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会是什么?”的创造性任务,让学生比较已经学过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的概念,进而创造出“1平方十米”“1平方百米”“1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由“1平方百米”,教师顺势引出“公顷”这一概念,而“1平方千米”是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顺便补充“1平方十米”也就是“公亩”这一教材省略而学生想了解的知识。这样的创造性任务,既让学生思维更灵活,又实现了全景性学习。

这样的“创造”,除了可以“创造”出知识成果,还可以“创造”出知识成品。例如,由“米”可以创造出“分米”“厘米”“毫米”等更小的长度单位,可以制作成米尺用于测量长度。如果我们把米尺想象成“数尺”,反向数数,就可以创造出“负数”这一知识成果。怀特海说:“一旦学生掌握了结构,他们就能‘站起身来,环顾四周,达到更高的理解层次。”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掌握的都是个别经验的知识,那么他就没有什么知识。”可以说,有联系的结构化知识促成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某个方面的高手,你就问他问题。你问一个点,他回答一个面,你再顺着这个面追问,他如果能回答一张网,那基本就可以判定,他是这行的高手了。”我们都希望学生是学习的高手,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高手,就必须能够创造性地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生长,学习在不断延续,学生的认知地图在不断扩张,成为一张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网络。此时,或许我们能够明白为什么应试教育培养不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因为应试教育正好是反过来的,它把一张网压缩成一个面,再把一个面简化成一个点,学生只盯着知识点学习。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必须再反过来,让学生能够“学后创”——由知识的“一个点”创造出“一个面”,进而再创造出“一张网”。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上画个圈高手
在新征程上画出团结奋斗的同心圆
化解尴尬,你是高手吗?
多吃和少吃
树木的年龄
战火中的叙利亚
画点数
察言观色
高手的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