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能读懂中国
2022-03-16张程程
张程程
若要读懂中国,可以从读懂中国古建筑开始。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犹如一方臻品檀木。远看其色,沉着端庄,温柔敦厚;细嗅其芳,如茗茶入咽,回味無穷。
晴空万里时阔步在紫禁城白石堆砌成的雕砖上,看头顶金碧交相辉映的琉璃瓦熠熠生辉;蒙蒙细雨中漫步于姑苏一带的青石板路上,马头墙若隐若现,分不清是流水潺潺还是檐雨淅沥;在朗朗夜空中,登上小楼,与月色呢喃,伴月影,转朱阁,低绮户。
中国建筑之美,在于目之所及的精雕细镂所带来的精致感,更在于耳之所闻、手之所触、鼻之所嗅给人带来的沉浸式意境美。
譬如房前屋后几片芭蕉独立,名曰“听雨轩”,哪怕在屋内廊下无法出户,也无法阻挡雨天奏鸣曲对人们的吸引,真可谓是“此曲只应天上有”。无论是大观园还是颐和园,千万颗圆滑鹅卵石铺成的甬路带给行路者独一无二的足下体感,更加令人难以忘怀。说起草木之香,屈原所爱的茝蕙也可与中国建筑结合,薛蘅芜在大观园中的处所便是如此。未入其院,先闻其芳,好个所在!中国人对建筑艺术的的追求,是止于至善的。
不用 一根细钉,不搭一根钢管,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可以说是靠榫卯结构支起来的。四川报恩寺历经了数不清的地动山摇,甚至是汶川地震的毁灭性冲击,仍傲然挺立。反观山下许多现代民舍却在地震中被毁,谁能想到笑到最后的竟然是这精巧的木质斗拱呢?暗藏在浮华雕饰之下的榫卯结构,看似不起眼,一榫一卯,都凝聚了中国人超凡的智慧。谁又能说中国建筑不是中华智慧之美的最佳诠释呢?
倘若去过西方的园林,看到平整的道路旁是刚刚修好的草地和布满了人为痕迹的装饰性灌木丛,好像教科书上标准几何图形的洋房略显突兀地站在眼前,你定会觉得中式园林与之大相径庭。而这样全然不同的体验来源于中国古建筑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中国人讲究“留得残荷听雨声”,为的是雨中泛舟能将所有感官投入于自然之中。拙政园中,更是为月儿留了一席“与谁同坐”亭。中国古建筑,体现了对于自然的喜爱。究其根本,在于中国人骨子里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敬,所谓天人合一,更是对造物主的感激与报答。这足见中国人内心的谦逊,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
去看看吧,大街小巷里转转,在那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建筑之美。
(编辑:王冠婷)
评点
文章深入挖掘了中国建筑的文化内蕴,由实而虚。既有对中国建筑生动的描写,又有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思考,使得文章韵味十足,引人思考。开篇直接入题,毫无累赘之感;然后层层深入,由外而内;通过与西方建筑之对比,凸显中国文化之品质。最后结尾处一句“在那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建筑之美”,更是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和深入思考的欲望。读罢此文,不由得让人感叹:作文实要讲究文质彬彬,锤炼语言为外,深入思考为内。其价值在于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语言之美的享受,还要有最为珍贵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