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实践
2022-03-16杨新斌
杨新斌
(中石化江苏油建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126)
1 电气工程与电工电子技术概念简述
1.1 电气工程概念简述
电气工程属于现代科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该领域的迅猛发展为是创造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的结合是当今社会经济的最新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计算机技术与机电技术和电气化技术的融合,可以大幅度提升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电气工程的传统概念就是指用于创造电气电子系统的等相关学科的综合,并伴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也开始包括电子与光子工程行为。
1.2 电子技术概念简述
电工电子技术主要涉及电路概念、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等内容,课程具体开设半导体基础知识、逻辑代数、数字逻辑电路基础、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等相关课程。该技术能够维护并制造各类电子设备,在电力生产和电气维修、制造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保证相关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电子设备的科学化应用。
2 电气工程训练及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电气工程训练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校电气工程专业的训练目标都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快速且熟练掌握电气工程实际的操作步骤。目前电气工程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用电安全常识。事实上大多数院校在实施电气工程训练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订立的训练目标不科学、训练模式单一、训练急于求成等,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保证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
2.2 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电子电工技术发展速前所未有,并且在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电工电子技术与许多先进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课程应该作为教学核心。电子电工技术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该领域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不科学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需要不断改进以保证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和实践的齐头并进。
3 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实践策略
3.1 设施合理的训练目标
电气工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研究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可以发现,电气工程训练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在进行日常的电气工程训练时需要科学合理制定训练目标。电气工程后期的训练项目需要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保证学生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比如增设职业规划的项目,提升学生整体的职业素养。此外,学校还需要重视电气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结合,保证良好的训练效果,在授课之前对训练的项目进行系统沟通,针对项目训练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根据目标开展定期更新训练的工作,保证给学生提供最新且最有意义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计划,大胆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中去,让学生有获得认可和肯定的心理感受,由此积极参与到日常的电气工程训练工作中去,形成良性的学习和训练循环。
3.2 实施分层训练法
鉴于电气工程训练的内容繁杂,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提高因材施教的重要作用,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进度,并对教学计划做相应的变动,实施差别化训练,将训练项目分成多个单元,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电气工程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有结构、多层次的训练体系。此外,教师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能力和日常表现,将学生有次序地分为多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这样不同发展阶段的同学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指导,并且保证同一个层次内部实施同样的训练标准,让学生在所处的层次感受到超越自我的精神满足,舒缓训练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发展自信心,同时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和项目训练效果,顺利达到教学训练目标。
3.3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在进行电气工程和电工电子技术训练的过程中仍然实行固化的、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法,尤其是对电工电子技术来说,学生无法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对技术操作流程的体验基本上都来自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描述,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是教育进步的产物,集中了教育改革的优秀实践成果,应用该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将电气工程和电子电气理论课与实训课指导的教学内容紧密融合起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一体化;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与实训课教材分开的问题也影响二者的融合,新的教学模式要求真正实现教材一体化的目标,让学生在教材上获得全面且权威的专业知识;另外,需要拓展更多、更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场地,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室里学理论课,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课,理论与实践分离影响新知识的巩固,学校需要为理论与实训教学提供统一的教学场地,实现教师的一体化;最后,学校需要重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学生表达奖励,从而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提升教学质量。
3.4 改革教育内容
设置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就必须带有一定程度的趣味性,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简易化、趣味化,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与电气工程和电子电工技术相关的岗位及其要求,经过与专家请教和其他教师的共同探讨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侧重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和电气设备调试工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及时确定任务模块,并将学习和工作任务分配给相关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合作主题,对可以实施项目化的教学,具体的实际问题具体分析,保证学生掌握技能化的专业知识;此外,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项目化的教学项目,教学过程要向渐进式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对项目进行实践分析,学生也会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获得能力锻炼;最后,教师需要对现场的训练项目进行精心设置,比如彩灯控制、抢答器、运料小车、电梯控制等,逐步增加项目的难度,从初级难度开始,然后再挑战更高的难度,由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奋斗意识,在学习中提高创造力,提供更丰富且专业的教学内容。
3.5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估是电气工程训练和电子电工技术应用实践的度量尺,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考核评级体系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提高评估体系的多元化水平,与专业的教学目的实现较高的匹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可以充分保证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首先,教师层面需要将学校效果作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可以利用奖励手段达到预想的激励效果。比如在学习新的电气工程和电子电工技术的理论知识时,需要将任务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让学生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分配的任务,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教师要公开给予奖励和表扬,形成榜样激励和带头作用。总体上的评价聚焦点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是否完全消化,实践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另外,评价总体上按照课程开展进行。课前的评价需要教师查找足够的资料,充分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的课前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主要判断教材和实践操作的重点内容以及二者的相关性。课中评价主要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情况。课后评价则需要教师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评价和建议,定期开展师生交流和讨论,保证教学全程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的意见参考。
4 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电气工程和电子电工技术行业是国家的重点发展行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就给该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保证吃透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高效率的实操训练模式,通过改进训练目标、实施分层训练法。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具体策略,切实改进电气工程的训练现状和电子电工技术的应用实践方式,努力为该行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