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策略研究

2022-03-16赵颖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敏感度外语

赵颖巧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 401120)

0 绪论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社会文化也因而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提升我国国民的国际观,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人才,众多高校在外语教学中都逐步把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设置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能成功地与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人进行有效交流。学生们对文化差异的认同与理解程度可能参差不齐,所以,在真正实施跨文化相关课程前,有必要先了解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S)──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能有效预测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之一。

1 跨文化敏感度的内涵

跨文化敏感度是近年来研究跨文化的学者重视的一种能力。相关研究指出跨文化敏感度能预测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Kim(1991)首先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包括三个层面──认知、情意及行为,以清楚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Chen和 Starosta(2000)也认为因跨文化敏感度界定不明使得概念混淆不清,其研究结果中更清楚地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含有三部分:认知层面―跨文化理解力,情意层面―跨文化敏感度,及行为层面―跨文化灵巧力。即是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层面。

再者,分析跨文化敏感度时,还需考虑其本身代表的内涵,及许多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因素。因此,Chen(2000)说明跨文化敏感度是由六个要素组成的多层面概念,分别说明如下:

(1)自尊(Self-Esteem):高自尊的人因自身具有的价值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若因种种原因而遇上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或冲突,能有自信地设法有效解决问题。

(2)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跨文化交际的过程里,不同文化的人互动,必须不断地察觉情境中的变化,及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现,并进行调整。

(3)思想开放(Open-Mindedness):思想开放与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败。一个思想开放的人不但大方表露自己,也容易接纳别人的看法、想法,如此,交际双方能相互了解达到交流的目的。

(4)同理心(Empathy):认同文化差异的人,能站在不同文化的对方角度,即能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如此高同理心的人,能有效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

(5)互动参与(Interaction Involvement):真正地参与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有效地表达并注意、接受、理解对方讯息。

(6)暂缓判断(Suspending Judgment):文化间的差异容易使人以成见下判断,因此,对于不同文化的对方所言所为,必须真诚聆听,不急着以自己的看法判定对方的言行举止。

2 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因素

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因素相当多,包括性别,外语技能等,例如:参与跨文化活动、游学、交换学生,或参加跨文化训练课程等,分别简述如下:

(1)性别:对于性别能否预测个人的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相当少,Sprague-Zones(1995)的研究指出女性的沟通能力较男性好,在跨文化交际的情况下能展现更多沟通的技巧。Wu(2009)以德国某科技大学英语系83位学生为对象,测验其跨文化敏感度,结果发现跨文化敏感度整体得分上男性比女性高。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性别对于跨文化敏感度并不造成影响。

(2)学习外语数: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故学习一门外语也同时会学习目标国的文化知识,因此,一般也认为多学一门外语即是多了解一种文化,学习外语数愈多,了解的异文化更多。Li(2011)以中国学生为对象,发现双语班的学生比非双语班的学生有更高的跨文化敏感度。然而,Adamson(2008)的研究证实学习外语数和跨文化交际时的弹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29,p<.001),可能是因为掌握外语种类越多的人虽然会增加人际间的互动,但也会因此造成摩擦或价值观、信念的冲突。

(3)外语能力:Wu(2009)指出不同英文能力程度的医管系和护理系学生们在跨文化敏感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然而,Yuan(2009)的研究则认为外语能力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Wu(2013)的研究发现TOEIC成绩(英文能力)与跨文化敏感度中的交际自信心有显著正相关,但与跨文化敏感度整体得分无显著相关,结论是外语能力高的人,就愈有自信与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4)跨文化经验:Peng(2005)的研究也提到跨文化经验对跨文化敏感度有显著的影响。Altshuler等(2003)认为文化训练能增强跨文化敏感度,VanHook(2004)也认为跨文化准备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因为课程中让学生目睹跨文化事件或参与体验活动。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有各种与国外高校及企业合作的国际项目,鼓励大学生至国外短期游学、实习,可有更多机会体验跨文化活动。

3 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策略

在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外语教学是各个教学环节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矩阵结构,因此本文将从外语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的提升策略。

3.1 外语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外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外语技能,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链接、文化知识教学以及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应重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态度、素养、能力四方面的同步均衡发展。(1)在外语课堂上实现跨文化真实语境的创设。在教材的学习之外,教师应提供部分与真实生活相联系的对话内容或文化信息给学生,通过外语对话展示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对外输出;(2)进行文化活动、完成文化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真实文化案例、文化话题的讨论,在课堂上以表演模拟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意识到因为跨文化差异所引发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教师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文化意识,也让文化知识为语言内容的生成服务,让学生不会因为单调地语言知识学习而感到枯燥。

3.2 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不能只依靠外语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更是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体验、训练跨文化能力的平台。但我国高校外语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且方式比较单一,为了优化所学外语技能,提升跨文化敏感度,课外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1)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保持相对的连贯性。两者应做到互补与延伸,教师应协调课内外学习在内容与目标上的一致,课外作业的布置应与课堂内容相联系。(2)依托网络媒介进行跨文化学习。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网上的文字、视频等资料了解国外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且可以通过网络与外国人进行沟通,加深跨文化体验。(3)开展课外语言文化活动。学校可利用学生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组织外语交际实践活动,如外语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大会、外语演讲比赛等,以活动促发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储备跨文化交际知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内涵与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从我国语言交际环境和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适合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的相关策略,除了针对外语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策略外,在外语教师跨文化素质、教材的选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这是此后本课题将继续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敏感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