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魂”精神引领的《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03-16马一江宋向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力学弹性育人

马一江,宋向荣,吴 杰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0 引言

弹性力学是固体力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力学、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近年来,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吴忠铁和王晓琴等[1]分析《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提出可视化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相融合的新组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朱力和刘萌等[2]以工程案例为背景,探索《弹性力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改革的新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赵春香和南景富[3]借助真实的工程背景,从工程案例出发,介绍《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李磊和张丽等[4]在新工科背景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和课堂延伸四方面探索《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为培养新工科下工程力学专业人才提供改革思路。《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参考借鉴。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由于课程抽象、课时紧张和计算烦琐等原因,《弹性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大篇幅植入,只能以知识点为载体,以思政元素为契机,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张丰收和钱建固[5]根据《弹性力学》课程特点,从力学史、力学美、辩证法和个人品格等维度,通过案例介绍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海洪和刘铁林[6]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课程为例,探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入模式,为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刘学文和王旭等[7]以《弹性力学有限单元理论及工程应用》课程为中心,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实践逻辑,明确了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协调的各方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教学课时的安排与实施。颜世军和彭剑等[8]在现代教学需求及教学手段多元化背景下,探索将《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虚拟仿真和课程设计有效融合的相关措施,为《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现阶段,《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思政育人目标不明确,思政教学体系较为松散,缺少思政主线引领,评价方式没有可量化的思政评价标准。

为了实现《弹性力学》课程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本文以“船魂”精神为引领,从教学大纲、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系统地开展《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1 弹性力学教学现状

1.1 《弹性力学》思政育人目标模糊

目前,我校使用的《弹性力学》教学大纲是在2018年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涉及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内容。课程目标只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没有考虑到思政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入。《弹性力学》教学大纲的思政育人目标模糊,导致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不明确,影响课程思政改革方案的制定,降低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

1.2 《弹性力学》思政教学体系松散

《弹性力学》是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工作的难点课程之一,由于课时限制,授课过程以公式推导和案例讲解为主,以专业教育为导向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有效融合非常困难。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缺少核心价值的引领和思政主线的贯穿,思政内容多以知识点为中心向外辐射,思政元素的挖掘较为分散。《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改革缺少核心价值的引领,思政教学体系较为松散,影响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成效。

1.3 《弹性力学》思政教学反馈迟滞

我校《弹性力学》课程以引导式教学模式为主,PPT和板书结合的授课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但是,思政和知识学习的教学反馈形式单调,课堂互动和课后答疑等方式无法实现师生间思政学习效果的实时互通。师生间信息实时互通渠道的缺失,导致授课教师对学生思政学习效果的掌控出现迟滞。授课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政和知识学习效果,并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1.4 《弹性力学》思政成效评价单一

我校《弹性力学》课程评价方式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成绩占比70%。终结性评价方式过于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平时学习状况的考察。同时,终结性评价方式很难植入课程思政元素,无法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进行可量化评价,导致《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改革效果和学生思政学习成效无法得到合理评判。

2 弹性力学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以《弹性力学》课程为中心,以“船魂”精神引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改革措施如下:

2.1 教学大纲思政目标修订

首先,梳理《弹性力学》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凝练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主要包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兴船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工程师的使命担当。其次,建立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与权重,将思政育人目标与毕业要求直接挂钩。在教学内容中落实思政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强化思政内容的学习要求。最后,在教学方法中突出以引导式教学为基础的思政反馈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中强调过程性评价体系,制定可量化的思政成效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落实思政成效评价体系。

2.2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

首先,在《弹性力学》绪论部分梳理教学内容,以知识要点为中心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围绕力学史、船舶发展史、“红船”精神等船舶特色的思政要点,与绪论知识点紧密融合,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在平面问题部分凝练知识要点,围绕平面问题深度挖掘具有浓厚船舶特色的思政要点,包括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和徐芝纶、爱国实业家“中国船王”卢作孚、牺牲在辽宁舰上的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罗阳和航空母舰国产化遇到的平面结构问题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投身我国船舶事业的勇气和决心。最后,在空间问题部分浓缩知识结构,围绕空间问题进一步凝练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思政要点,包括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守岛英雄王继才的“孤岛精神”、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和南海岛礁建设等,使学生树立宏伟的海洋强国梦想,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

2.3 思政反馈教学模式构建

首先,将大量工程案例引入《弹性力学》课堂,以工程案例为导向结合课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工程实际问题中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的有效融合,形成“理论知识—工程案例”的工程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其次,为了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需要借助慕课堂线上授课平台嵌入实时反馈机制,思政课堂实践是师生信息实时互通系统的重要媒介。借助慕课堂平台,在每堂课设计融合思政元素的课堂测试,通过慕课堂测试实时获取学生的思政课堂实践数据。最后,通过思政课堂实践达到对学生每堂课思政学习效果实时反馈的目的,结合工程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构建“理论知识—工程案例—思政课堂实践―信息反馈”的思政反馈教学模式。

2.4 思政成效评价体系重构

首先,摒弃现阶段《弹性力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达到50%;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为50%。其次,制定可量化的课程思政考核方式,即思政课堂实践和思政课程设计。设计每堂课的思政课堂小测试嵌入慕课堂平台,思政课堂实践成绩可以通过慕课堂平台获取。设计具有浓厚船舶特色的工程案例,学生通过分析、处理和解决工程案例获取思政课程设计成绩。最后,设计公开、明确、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弹性力学》课程评价目标,制定科学、公平、透明的《弹性力学》课程评价标准。在确保思政课堂实践和思政课程设计成绩可信度和时效性的基础上,重构《弹性力学》课程的思政成效评价体系,即课堂考勤(10%)+思政课堂实践(20%)+思政课程设计(20%)+期末考试(50%),实现对《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改革效果的综合评价。

3 结论

本文以《弹性力学》课程为中心,以景荣春党支部为抓手,以兴船报国为核心的“船魂”精神为引领,系统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是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结合我校船舶、海洋的行业特色,选定以兴船报国为核心的“船魂”精神为思政改革的主线,优化《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宣扬兴船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基础上,激发学生投身于我国船舶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强化学生为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无私奉献的使命和担当。在《弹性力学》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构建思政反馈教学模式,重构思政成效评价体系,将兴船报国的爱国情怀贯穿《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弹性力学》课程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核心目标。本文的研究为《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改革积累了探索了可行的路径,也为其他基础力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猜你喜欢

力学弹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