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指导的环境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西藏民族环境

侯 磊

(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西藏·林芝 860000)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泛第三极地区的贯彻实施有着基础保障的前瞻性意义[1]。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下,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因此,这在需求层面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参与其中,以共同铸造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生态环保功用。西藏环境类专业培养的就是将来从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在西藏较早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高校,西藏农牧学院设置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等本、专科环境类专业,自设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学生,同时从西藏区内也招收较多学生。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从培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出发,结合学情实际,探索了一种基于西藏民族学生特点的环境类专业教育方式。

本文以西藏农牧学院环境类专业(环境科学本科、环境工程本科、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科)的实践教学为探讨背景,探索了民族地区该类专业的教学创新模式,主要讨论的问题有:(1)区内环境类人才需求现状;(2)专业教育地方特色化;(3)基于西藏民族学生特点的理论学习引导和就业引导;(4)实践教学。本研究可为地方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应用类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族地区中等专科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

1 解决办法

1.1 教辅资料建设

教辅资料建设应与地方乡土知识相结合,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学生构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族学生,这对于民族教育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实现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2],因此十分有必要进行乡土教辅资料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从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多个方面去讨论、研究和实施。西藏自然资源保护是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没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符合西藏民族学生特点的资料。为此,组织研究编写了《西藏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这对了解西藏自然资源现状、掌握保护和管理手段、引发学习兴趣等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编写也加入了一些西藏实例。建设了具有西藏特色的PPT资料,如在《环境管理学》和《环境学》中补充了有关西藏生态环境的章节。

1.2 授课方式转变

传统的课堂授课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较为被动[3],已不能满足当代信息化、快速化、碎片化的需要。为激发民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采用交叉式课堂授课方式和学生主导式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交叉式课堂授课方式是利用校内相关领域师资力量,以两人或多人授课,从某一主题出发进行专门授课的课程教学方式。该方式能引起学生上课兴趣,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很好效果。学生主导式授课方式是学生选择某一课程主题,采用主题阅读式学习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主题PPT进行课堂汇报的方式。此外教师和同学可以通过打分、提问反馈等方式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资料收集、PPT制作、演讲等能力均可提升。

1.3 学习习惯的建立

学生学习习惯影响到学习效果和做事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保障。为此,以民族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考试成绩与学习计划完成度相关性显著[4]。这说明,有必要针对民族学生进行严格的学习计划实施状况的监督,促使学习计划有效完成,从而让学生较多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考试成绩。这对民族学生学习习惯、执行力、学习自信的培养有积极意义。这一点在高校中难以得到重视,教学研究也较少涉及,但笔者认为是需要重点看待和研究的方面,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如此,教会学生很多知识,不如教会他怎样学习。

1.4 理论与实践结合

从无到有完成了西藏农牧学院环境类专业实习基地──拉萨市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西藏天晟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和林芝市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的建设。此外联系在生态环境领域就业的往届学生的就业单位,创造实习岗位。这些实习岗位有力的促进了环境类专业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加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直观的认识。另外,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一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使其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相关技术。同时,计划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办实训室,以培养理论实践双能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1.5 就业观念的引导

西藏民族学生就业观念传统,希望进入公务员系统工作[5],但目前的就业形势无法满足这种就业需求。为此专业教师们积极了解西藏环保类就业需求,从培养符合“生态西藏”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出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在课堂中积极讨论理论学习与就业实践之间的关系,援引在企业就业的往届学生案例,引导学生向实践应用型人才发展。

2 创新点

2.1 专业教育内容乡土化

通过教材、教辅、PPT等教学材料的建设,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如:《西藏自然保护与管理》针对西藏本土特色自然资源,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环境学》课程在PPT内容中加入西藏生态环境概述章节,为学生熟悉西藏生态环境特点提供了内容保障。

2.2 理论学习实践化

通过拉萨、林芝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教师科研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拉萨市、林芝市污水处理厂成为学生学习、掌握、训练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良好场所;西藏天晟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学生训练各类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和环境评价方法的理想实践场所;教师各类科研项目有力的训练了学生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利用多位教师交叉授课、学生主导式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文献收集、PPT软件应用、演讲等综合实践能力。

2.4 学习方式兴趣化

通过教学内容、方式的改进,多方位采取各种便捷形式进行主题式学习,结合实践实习,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3 应用价值及效果

(1)通过在区内调研,明确了西藏环境类专业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即着重培养适合于西藏本土的应用型专业人员。

西藏开办环境类专业,要立足于西藏生态环境现状与今后发展,从西藏经济建设需要出发,以学生兴趣培养、西藏乡土知识为抓手,开展一系列的乡土化、兴趣化、特色化教育改革。

(2)民族地区环境类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材资料的乡土化和学习内容的实践化。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其独有的生态环境需要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维护与保障,因此需要本土环境类专业教育的持续投入。西藏作为民族地区,针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能照搬国外和内地的模式,而需要建立适宜于学生的本土化教学材料,以更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掌握技能。此外,对教学内容的实践,特别有利于环境类专业这类技术型专业,应加强各类型实习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实践实习需求。以上两点的具体实施将有助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

(3)针对民族学生的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应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

民族学生的特点不同于内地学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应采取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采取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

综合来看,西藏农牧学院环境类专业的建设成效,适用于西藏高校和技术学校中实践性、技术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民族地区学生培养方式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西藏民族环境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的民族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多元民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