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实践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现实探索

2022-03-16雷晓婷岳峥嵘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雷晓婷,岳峥嵘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①”。“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和深化,不仅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更为高校育人模式开阔了视野和方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仅停留在课堂上、校园里,更应放到社会生活中,放到国家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的洪流中。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是构建“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探索,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重要抓手。将高校社会实践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在“大思政”的格局和视域下进一步推进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创新发展,善用社会实践活动搭建课堂与社会、大学生与社会的连接桥梁,巧用中国人民伟大实践成果、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及其中孕育而生的伟大精神作为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在沉浸式体验、教学和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时代新人,共绘时代蓝图。

1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与“大思政课”建设

“大思政课”的提法,着重在“大”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2]”,为青年“拔节孕穗”的人生大课,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高素质新人的重要使命。“大思政课”之“大”,一是在于格局和目标宏大,大思政课的目标是用先进思想武装青年头脑,为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养后继人才;二是在于历史底蕴深厚,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高校育人工作中要蕴含博古通今的大历史观,追溯中华民族千百年兴替历史和苦难辉煌,在历史中挖掘精神,在历史中传承血脉,在历史中把握规律;三是在于教育视野的宽广,在育人育才中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之中,将国家社会发展置于人类发展之中,用国际视野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大势,读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四是教育场域之广袤和多元,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宏观背景之中,无论是线上线下多元空间还是广袤无垠的祖国大地都可成为教育培养的生发场域;五是教育内容之先进,大思政课的建设离不开对社会资源的善用和妙用,将社会资源和中国故事引入到大思政课的建设中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育内涵,一方面吸纳社会各界优秀人物担任育人角色,另一方面对社会实践和故事的二次加工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烟火气”和生命。

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生根发芽的源头,更是高校育人育才的重要场域和途径。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社会实践是实现“育德”与“育智”相统一的有力途径,高校在锻造和培育时代新人时,要注重将理论传授与实践体悟有机融合,带领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民情,切身与这个鲜活的世界和纷繁的社会产生联结。

深究二者关系,“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要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这其中的破壁和联结离不开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探索,如今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在学思践悟、真实体验感受中衍生积极情感,从而指导积极行为。另一方面“大思政课”的提出和建设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拓宽了教育视野,提供了乘势而上的助推和沃土,更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方向指引。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是多维度、多要素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复杂机制,在“大思政”教育观的格局下,在“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得以进一步明确育人目标和正确定位,为社会实践的场域和内容素材也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高校社会实践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之中,无论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还是对高校育人理念的更新、育人手段的创新、育人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如今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精进,高校实践模式能够逐步实现从虚拟和现实、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开展,致力于创造沉浸式的实践体验,增强大学生在可观可感的场景中、从真情实感的体验中激发自身求知欲和探索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击人心的震撼感和耳濡目染的真切感。

2.1 以场景感的社会实践描述时代故事

“大思政课”要求下的高校实践育人是立足于时代大背景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的育人形式,其开展围绕时代主题,大到人类进步和国家发展,小到社会民生热点,把握关键时代节点绘制好时代大背景。近年来,当代大学生都是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和防汛救灾战中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将社会实践放到真实故事中,鼓励学生通过筹措物资、下沉社区、线上家教等志愿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勇立时代和国家需要一线,在时代故事中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在贡献与实践中真正感悟我国制度优势,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2.2 以历史感的社会实践对话历史故事

融入“大思政课”的高校实践育人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大历史观”,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树立大局观,在百年党史中涵养家国情怀,挖掘历史中的宝贵精神资源。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社会实践方式应运而生。通过VR设备搭建历史模拟场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现历史场景,让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文化力量,传承伟大精神。

2.3 以真实感的社会实践讲述中国故事

要做好与“社会大课堂”的衔接,现实生活中的劳动与实践必不可少。高校社会实践场域和形式丰富多元,通过让学生下沉调研、志愿服务、支教、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实践,让大学生直接沉入社会中去,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帮助大学生在生活实景中增长见识、作出贡献,更真切体验发展背后的奋斗故事,更好推动价值观的内化,讲好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

3 高校社会实践融入“大思政课”的现实探索

随着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当今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升,在“大思政”的观念和“大思政课”的视域下,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也理应随之进行完善和创新。

3.1 确立“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实践育人教育理念

“大思政”教育理念,源于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高校“大思政”教育观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因此高校应当将“大思政”教育观融入实践育人理念中去,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分层分类开展契合学生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从需求侧发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对接式的“大思政”工作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安全防范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宣传机制、奖惩机制、评价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通过宣传动员和鼓励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加强大学生对实习实践助力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妥善的实施、有效的后勤保障和科学公正的评价与激励政策,加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践深度,提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3.3 完善“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内容

要立足时代大背景,讲好中国故事,将社会发展中的鲜活案例引入和丰富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背景中来。例如讲好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中国故事、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讲好筑梦冬奥的中国故事等等,在时代同频的发展和实践故事中凝练素材,让大学生在亲历中激发奉献和担当热情。

3.4 建设“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队伍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改变实践育人主靠学工队伍的现状,注重依托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团学组织以及所有实践育人部门来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搭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将实践融入教学的意识,调动起实践育人各组织各部门的全体参与、高效运转和运行保障,形成高校实践育人的合力,提升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注释

①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