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培育路径探究

2022-03-16张小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社工育人思政

张小红,时 萌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0 引言

“立德树人”乃是教育之本,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才能保证高教人才培养质量,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元素、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与高校课程教学的相结合必是未来我国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育人成效是课程质量的应有之义。将思政课程的具体要求与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积极实践,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才能构建。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蕴含了多样的育人精神内核,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路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社会工作课程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自身专业的技能、知识与方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生存环境与重要思想根基,导致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可度较低。因此,将课程思政贯穿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尤为迫切。

1 课程思政与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内涵体现

社会工作专业素养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精神动力与灵魂。专业素养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实务中能够秉持专业的价值观,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保持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专业伦理操守。良好的专业素养是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根基,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1.1 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思政教育是为了立德树人,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课程思政强调多方位协同育人的理念,将思政知识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促进知识、价值与技能相融合。

1.2 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内涵体现

1.2.1 社会工作素养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专业的宗旨就是助人自助,其专业性绝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的成效。社会工作专业讲求学科的交叉性与实践性,在自身发展实践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工作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性确保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独立性,也确定了专业地位,也能够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供保证。

1.2.2 社会工作素养的价值性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才会树立助人的坚定信念与高度的专业认同。价值准则比如尊重、接纳、同理、倾听等,任何社工服务都离不开专业价值的指导。良好的价值素养更是专业活动开展的基础。

1.2.3 社会工作素养的技术性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由专业价值核心能力、专业知识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核心能力三部分组成。专业助人技术与方法的应用能力决定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的程度的高低。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技术性彰显专业素养,并能够保证专业服务实践的效果。

2 课程思政融入社工专业素养培育的价值与意义

2.1 积极价值引领

高登斯坦曾将价值视为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并将其放在社会工作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的引导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社会实践中,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将思政元素贯穿到教学、教材、管理等多方面育人体系。在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上,课程思政进一步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制度等政治思想赋能于社工专业,引导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

2.2 形成科学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是应用型社会科学,要求学生不仅有专业素养,也要有个人品德。学会用科学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问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科学的世界观能够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得益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2.3 肯定专业价值

接纳与非批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操作原则,是社工的一种伦理道德。在个案中,社工需要接纳案主的优缺点、人格特质、消极或是积极的情绪等等,不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语言或非语言的责备,以此社工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服务对象,并尊重服务对象。在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过程中,将社会工作基本专业价值理念与批评评与自我批评思政的内容结合,学会反思总结,促进学生有效融合专业素养与个体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提升服务质量。

2.4 坚守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学生应充分了解专业伦理是由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具体体现的。社工对自身、对案主、对同事、对受雇佣机构、对社会都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需要以价值为操作守则,以知识为根基、以技术为指导进行专业的实践。而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帮助社工专业的学术坚守伦理操作,师生共同努力形成正确的职业伦理。

3 课程思政融入社工专业素养的建设思路

3.1 以“思政”为基,加强专业教师的素养能力

社会工作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高校应顺应现代化教育的特色,注重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灵活变动教学方式。“思政”发挥作用的依赖途径之一便是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在互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专业的魅力,更能够获得思想价值的引领。专业老师素养的提升,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知识,促进价值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统一,保证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2 以“思政”为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课程

社会工作教育包括了价值、知识和技术这三方面的教育,最根本的是价值教育。专业价值贯穿课程体系,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升了专业价值科学育人的功能。以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为基,辅以思政元素,加强专业特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将价值教育视为“硬”任务,专业特色课程积极创建,进一步将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培养与立德树人形成良好的体系。

3.3 以“思政”为基,构建并完善社工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检验教学效果和专业素养至关重要。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最重要的是采取全方位评价体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随时进行提问,课上布置思政课题并小组讨论,从而获得持续性思政教学成果反馈。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综合评价。课堂教学在期末进行纸质考试,对课程和思政教育进行检验,其中思政教学内容的考核占期末考试的15%左右。

3.4 以“思政”为基,强调社工专业学生的自信与自主

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能够促进自身实现“终生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工作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最后集中做展示与点评。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以致用,并与当前的时代特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能够强化集体意识并积极参与。通过深入沟通做报告的方法,学生的个人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让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

4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达到全方位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都富含多样的思政元素,将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与专业的价值观相结合,从而完善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强化学生专业性、价值性与技术性素养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坚持社工专业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技巧的提升、建设社工专业特色课程、完善社工教学评价体系和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主精神,将课程思政元素积极融入,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真正体悟专业价值、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从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社工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青春社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