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及策略探析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育人机制

江 洁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课程思政并不单指某一类具体课程,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2016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该理念被明确指明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方向。因时而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转向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更新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打造多元化思政课堂的立体教育体系,以实现扩大思想政治课程覆盖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高校人才培育的目标。

1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三大核心要素

1.1 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果、法治理念和劳动教育等[1]。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始终贯彻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这也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指导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教育,不仅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坚定其理想、信念和信仰,使其成为思想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优质人才。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程的目的之一,即“立德树人”。

1.2 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教师元素

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对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否参与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流融合工作。思政课程需通过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以此形成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这是使得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步。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能够有效地构建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并及时调整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第二,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会对课程效果产生影响。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以此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在课程中有所得、有所悟,增强思政课程的感召力。

1.3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协同机制

要实现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工作目标,首先要设计出全方位、一体化、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并以课程为核心构建起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的功能发挥至最大。根据协同作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课内外实践,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理论和行动能在实践中得到统一,将思政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于心、内化于行[2]。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协同机制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师生协同。教师首先要树立自身的协同育人理念,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这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前提。而学生应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和相关意见建议,这是提高课程效率的有效方法。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实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二,部门协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绝非是几位教师或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该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如提供理论支持或组织人员参与,以此提高课程思政的凝聚力。

2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路径及实施策略

2.1 构建立足实际、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只有立足实践、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并实现高校开办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要建立起这样的教学体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教师信念不足、课程内容单一、没有结合实际、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这是致使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管理层应当深入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措施,并通过亲身授课等方式带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第二,了解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马克思主义提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高校可能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目标,因此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应当结合高校的实际需求,形成符合高校教育战略的课程规范和课程评价标准,并通过模范课堂演示、课程试讲、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完善制度,激励人员参与。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信念不足、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对敷衍教学等情况严格处置,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合理的薪资激励,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3]。

2.2 注重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

早期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为响应新时代教学要求,高校应丰富思政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占比,以此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实践需求,实现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全方位发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还能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打破课程内容单一、枯燥的局面。其中,开展校企合作是有效的实践方式。高校通过校企联合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提升职业能力、树立理想信念,这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际践行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认知,将思政教学内容中的良好品格、正确三观内化于心,最终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4]。

2.3 完善监督机制,实施课程评价体系

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思政教师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准则,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管理准则的建立包含教师监督机制、思政教学要求、课程评价标准等内容。首先,组织起思政教师监督小组,通过小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实际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以及时发现并改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相互监督的形式还有利于教师提高育人责任意识,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其次,实施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实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设立全方位的评价标准,从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度、思政课堂上的互动程度、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等方面综合考察,以统一标准评价课程的最终教学效果,这将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5]。

2.4 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

高校内部的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是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这是关乎教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为优化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高校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第一,革新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专人教育”向“全员教学”转变。“全员教学”是指高校通过对内部的教师展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其能在教学工作中灵活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逐渐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推行势在必行。但就该机制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机制的推行覆盖面还有待扩大,且机制本身也尚存在不足之处,为响应政策号召,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高校应当积极建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为高质量人才的培育而努力。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