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之精粹在《人际交流与沟通》课程中运用的探索

2022-03-16赵生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善人不争道德经

赵生卉

(北京开放大学 北京 100081)

1 《道德经》的深刻内涵是《人际交流与沟通》课程的内在思想源泉

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沟通能力的高低和沟通效果的好与不好最终并不决于一个人的交往技巧,更多的要靠这个人的个人水平和修养,对于修养高、自信乐观、积极阳光的人,人们自然愿意靠近,而傲慢固执的人,人们常常不自觉的避而远之,不愿与这种人沟通。所以要有好的沟通能力,需要我们有智慧,这种智慧可以从《道德经》里汲取。《道德经》的重要思想有着东方智慧的无尽光芒,《道德经》的深刻内涵是《人际交流与沟通》课程的内在思想源泉,把《道德经》的思想精粹融入今之《人际交流与沟通》课程并展开有深度的相关研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提高《人际交流与沟通》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此研究可谓一举两得。本研究顺着这个思路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2 《道德经》的丰富思想和《人际交流与沟通》课程的内容一脉相承

《道德经》里有很多智慧,从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几个方面都可以借鉴用于人际交流与沟通。学会为人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更受别人欢迎的人,成为沟通高手。为人之道又可包括:利他之道、知足之道、厚德之道、柔弱处上之道、为而不争之道、损之而益之道、大成若缺之道等;学会处世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人相处,让别人与我们在一起时更舒服、更放松、更开心快乐。处世之道又包括:谦逊之道、善人之道、谨慎之道、慎终如始之道、无为之道、知行合一之道等;学会用人使我们能更好的帮助他人人尽其才。用人之道包括知人之智之道、人尽其才之道、善下之道等。下面分而述之:

2.1 为人之道

《人际交流与沟通》课程主要讲的是如何和人打交道,要想有和人交流与沟通的好效果,首要的理念是深谙为人之道,而在为人之道中,首要的当知利他之道。

2.1.1 利他之道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

最高的善和水仿佛一样,水总是滋润万物,给万物以滋养,不与万物去争长短,水还能够洗净被染脏的东西。水总是处于众人所不喜欢去的洼地,这种品德接近于道呀。拥有最高善的人也一样具有这种美德,常甘愿居于卑下的环境中。善人具有不争的美德,谦让不争,让利与他人,这样不至于出现过失,给自己惹来怨怼,也避免了因争利而与他人造成的矛盾。

与人交往要把自己修炼得像水一样,甘居卑下的环境,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有不争的美德,有利他之心,与人交往使人如沐春风,甘之如饴。

2.1.2 知足之道

《道德经》云: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凡事追求过于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即使现在是金玉满屋,谁能确定能一直拥有呢?追求功名,功成名就之后,就要知止、收敛,做到适时退出才能全身而退,不要贪恋功名利禄,这才是自然运行的规律。做事不知适度,与人交往时也不知要与人保持合适的距离,要么过于亲近,要么过于疏远,就会有人际交往的烦恼发生。

《道德经》云: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是名誉更重要,还是生命更重要?是生命更重要,还是财货更重要?得到名誉更有害,还是丧失生命更有害?一个人如果过分追逐名利,拼命努力、昼思夜想,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个人如果拼命积敛财富,财富积累起来了,一命呜呼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积累财富太拼命,体力透支,常常把身体累坏了,损失更惨重。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可避免危险的发生,只有这样来保持长乐久安。

富贵而又骄纵,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人们都不喜欢与骄纵的人交往,骄纵的人让人感觉到压力、感觉到被鄙视,人们会远离这样的人。知足不辱。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藏收敛,急流勇退,才能免于祸害、免于危险,功成名就之时不可倚仗自己的功名目中无人、胡作非为,这样可能会葬送自己的前途甚至性命,更别说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了。

2.1.3 厚德之道

《道德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深厚的人,与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因为他的元气醇厚。人们都愿意与这种人交往,因为这种人很单纯,交往起来不会觉得很累。

真正有德的人,心思单纯,无分别心,不会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在有德之人的眼中,世界是清净无染的,拥有基本的善良,没有那么多好坏美丑之分。一般人眼中经常有好坏美丑之分是因为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专有解读。婴儿无分别心,因而不会因利益纠纷而痛苦烦恼,我们为人亦当如此,对人平等无二,心胸豁达,以这样的心态与人交往,便会减少很多世俗的矛盾烦恼。

2.1.4 柔弱处上之道

(1)柔弱胜刚强之道。《道德经》云:柔弱胜刚强。弹簧被压缩后弹开时才有更大的弹力,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常常要先反其道而行之,要收拢,那就先扩张它;本来是要削弱它,先让它强大,在强大的过程中它出现问题时就会找到机会削弱它;要罢免一个人,先推举他,待他上到高位,再出其不意的罢免他;想要夺取他,必先给予他,乘其不备夺取时反而更顺利,这是一种微妙高明的道理。柔能胜刚。柔弱看似处于下风,处于下风时人们对其往往轻视不在意,柔弱者反而处于改变局面的有利地位,柔弱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处于劣势、一无是处呀。而刚则易断,刚强的人不懂得示弱,人们不会同情他,反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因此刚者更不易取得成功。人们也大多喜欢与性格柔顺的人交往,不喜欢与性格暴躁刚烈的人交往,因性格暴躁刚烈给人太大压力、让人不放松。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呀。

(2)柔弱处上之道。《道德经》云: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当人活着的时候,身体非常柔软,死后身体就会变得僵硬。草木蓬勃生长的时候形质很柔软,看起来很脆弱,草木失去生命之后就干枯了,变得又黄又硬。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树木长得又高又大,匠人认为这是做家具的好材料,就会把树木砍了运走。因此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水滴石穿,最柔软的水可以把石头滴穿,不要轻视看起来弱小的人,弱小的可以战胜强大的。人们以为刚强的会处于上风,殊不知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就像中国的太极,有四两拨千斤之神奇。

柔能胜刚,暴躁刚烈的脾气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受不了,而不愿与这种人交往。因此凡是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

2.1.5 为而不争之道

《道德经》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遵循什么法则呢?有道的人帮助大家、给大家好处,不与众人争夺利益。能做到这点需要高的境界,很不容易。人们能得到利益,都愿意与有道的人往来。

人之道,为而不争。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能帮助别人时尽力去帮助别人,这符合天道。

2.1.6 损之而益之道

《道德经》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们大多数时候都想得到更多,想有好的名声,有高的社会地位,有花不完的钱,总觉得得到的不够多,但常常越想得越得不到。为了多挣钱去创业,失败了,不仅没挣到钱,反而还赔钱负债,只有知足常乐,满足于简朴的生活后日子反而过得轻松不少。因此事物常常是矛盾的,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所以我们如果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首先想想我们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2.1.7 大成若缺之道

《道德经》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是有很大的作用,作用也不会衰竭。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所以,我们在与人沟通与交流时不要总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耐心倾听对方才能取得对方的好感,沉默是金,有时我们在交谈中耐心倾听、适度沉默虽然让人感觉不是那么活泼热情,但可能更能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2.2 处世之道

如果说,为人之道是从理念上让人懂得如何做人的话,那么,处世之道则是在实际社会活动中如何实践去做人。

2.2.1 谦逊之道

谦逊之道是交流沟通能否酣畅的第一步,是印象建立的关键,因此很重要。谦逊之道包括谦虚之道和谦下之道。

(1)谦虚之道。《道德经》云: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射箭时要对准靶心,举高了就把弓放低些,举低了就把弓放高些;弓拉得太紧了就适当放松些,弓拉得太松了就要拉满些,自然的规律正像如此。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并非如此,社会的法则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用不足的来养有余的人,资本社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做到这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好像很难,因为人人都想得到,而不是给予,所以能够给予他人的人才是更受大家欢迎的人。

(2)谦下之道。《道德经》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地势低洼,水才能流过去,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充盈。东西用旧了,反而能使我们下决心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开商店赚钱,让利多才能吸引回头客,因为便宜质量又好,人们会常去购买,每次少赚些反而能让自己赚得比别人多。一个人善于谦让,不与别人相争,反而没有谁能与他争高低。做一个善于谦让的人,不仅会得到他人的喜欢,最终受益最多的还是自己。

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人们都喜欢与谦下的人交往。

《道德经》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贫守道,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因为愿意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骄傲使人落后,谦逊使人进步。当我们有一颗谦下的心,才能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因为能包容接纳他人,因为能发现别人的优点,我们就更易于与人相处。

2.2.2 善人之道

善人之道是交流沟通过程中检验人深度品质和修养的镜子,也就是能否做到与人为善。

《道德经》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毛主席曾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觉得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能够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考虑的都是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这种人是值得敬佩的。为了国家、民族、集体,放弃小我,服从大我,这是符合道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国内的医务工作者不考虑自身的安危,坚守岗位,没有说因为害怕受到感染而拒绝服务病人,那些不惧可能损害健康风险、主动冲在第一线的工作者具有圣人之德。有这种品德的人是值得交往的人。

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以清净心看世界,这才是正确的交往之道。

2.2.3 谨慎之道

《道德经》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凡是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部分做起。只有把我们认为的小事情都做好了,才能做好大事。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好细节,以恭敬心待人,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认可我们、喜欢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2.4 慎终如始之道

《道德经》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就处理妥当,处理事情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大树都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发芽后成长起来的,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瓦一点点盖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2.2.5 无为之道

《道德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腾跃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是我们最需要重视和学习的。做事不能冲动盲目,没有考虑清楚就急急忙忙的行动起来,做到一半才发现方向错了,之前做的这些不仅费时费力,还浪费了人力物力,所以事情要考虑好了再做,有时难办的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化解掉,不做反而是最好的做。

2.2.6 知行合一之道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听到道后,必定立即勤奋去实行;中士听到道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下士听到道后,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们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了。广大的德好似有不足之处;最完美的人看起来好像也能找到他的缺点,完美的东西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也总觉得它没有那么完美,所以我们对人不要求全责备,要以宽容之心待人,在与人沟通时不要盯着人家的缺点不放,要多看对方的优点。更要知行合一,知道道理后要勤而行之。我们听到一个道理,如对于上善若水这句话,觉得它很对,常常是当时想想很有道理,过了几天就把这个道理给忘了。而优秀的人听到一个让他觉得很有收获的道理,会反复思考这个道理,分析联想,会想到这个道理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哪些联系,怎样能把这个道理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会把这个道理应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是对的,就会更勤奋的用,最后自己竟会无意识的在用了,这才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践行呀。

2.3 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是体现沟通交流水平和能力的很高境界,所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士为知己者死”就包含用人之道及其重要的深刻道理。

2.3.1 知人之智之道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沟通无碍。

2.3.2 人尽其才之道

《道德经》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些都是指导我们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呀。

2.3.3 善下之道

《道德经》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居于百川之下,所以才能成为千百河谷的统帅。海纳百川。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作为部门的领导者,要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荣誉要让给手下最辛苦的,面对困难自己首先要冲在前面,努力想办法解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下属的利益后面,这样才会真正赢得民心、赢得大家的佩服,这正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要诀呀!

3 小结

《道德经》的智慧指导影响了我们华夏儿女两千多年,无数人因学习《道德经》而获益良多,终成大业。《道德经》中的很多思想对于提高我们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水平、改善人际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中的很多道理对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迪,引领和指导意义。正确的理解和运用《道德经》的思想精髓需要很高的个人修养和做人水平,我们现在学得还不够好,仅是粗浅地对《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在人际交流与沟通方面的意义与遵循进行了梳理,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善人不争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艾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论语》“善人”解释的“德位之争”
老善人
不争的函谷古道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