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创新服务探究
2022-03-16王世恩
王世恩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郑州 450046)
0 引言
图书馆是重要的知识资源库,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传播、图书服务,为发展国民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在现代社会背景之下,应用“互联网+”的模式,调整服务管理方案,保障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效率。
1 “互联网+”基础概念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技术发展的标志,最初是理论性的研究。社会发展阶段,各项工作本身就是围绕人类的主体需要所开展的。“互联网+”极富有创造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的技术形式,能够解决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将人类行为与生产工具、社会组织之间的连接性增强[1]。
2 “互联网+”创新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2.1 为图书馆跨界融合创造条件
分析“互联网+”的要求,会发现产业革新有技术的支持,其实就是一种跨界融合、共同发展的策略。跨界融合多半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其他行业。在这一传统产业发展阶段,将运营管理、技术标准、创新思想、人力资源等融合到一起,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之中,能够凝聚大家的优质思想,群体智慧由此展现出来。跨界融合注重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共存、多项支持、共赢共存的协同运作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服务管理平台,各个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提升,工作方式是融洽和谐的。应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价值融合的目标由此达成,在图书馆之中,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生态系统。
图书馆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依托“互联网+”的模式,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便是建立完整的服务生态系统。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之下,达成转型发展的目标,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就是跨界融合难度较大。所以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不仅要依托技术完成创新,还要更新图书馆创新理念,应用制度创新的方式,让图书馆各项工作始终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图书馆在“互联网+”之下,需要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服务方式、管理措施等各项工作,从源头开始找到改革发展的关键点,实现资源、服务、平台的跨界融合,争取更多的发展条件。
2.2 推进图书馆转型发展目标
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影响之下,各类移动终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办公,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模式以及自身需求,都有了极大地改变。用户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能够有效掌握信息或者知识,图书馆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增大。应用互联网技术,图书馆提供免费网络信息的时间增长,而且能够替代一些图书馆工作。一些原始信息生产者,常见的是出版社、电子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商等等,也会利用互联网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2]。
图书馆在运营管理期间,要积极应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明确自身的服务管理要求,做好智能的转变,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互联网+”思维的背景之下,走出图书馆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实现跨界融合、创新探索、开放管理等等服务模式,真正考虑用户的需求,将各类有效资源连接起来。显然图书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图书馆受制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与企业管理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管理思维固化,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是极为普遍的。图书馆系统是封闭性的状态,难以实现跨界融合的目标,想要创新但是没有原动力,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不足,用户参与性不强,图书资源的应用价值降低。
3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3.1 图书馆服务空间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多半是设置阅览室,而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图书馆不再局限于服务空间扩大的层面,而是会关注读者的体验感。图书馆服务空间设计方面,通过应用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体系,互联网技术给读者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从图书馆内部的实体书、阅览室等等,以及在线阅读等层面,实现功能分区的目标那么图书馆环境质量提升,还能做到功能拓展的目标,阅读与休闲娱乐有效融合。这种情形之下,图书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更多是以一种社区服务中心的形象存在,服务空间改变之后,图书馆的人文氛围逐步构建。
3.2 服务成本的重点环节有变化
“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图书馆从传统的实体服务,走向虚拟服务的阶段,虚拟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点。图书馆从传统实体服务之中跳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空间,依托大数据技术、云储存技术等等,将社交网络应用优势充分展现出来。通过构建便捷、高效的虚拟网络服务体系,读者能够获得更加灵活、自由的服务条件。图书馆资源从最初的实体书资源,转变为电子资源居多的形式,采购的经费减少,且存储的空间增大,保障技术应用水平。通过互联网支持,图书馆实现电子服务升级的目标,且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减少,但工作效率提升。
3.3 图书馆服务方式、手段的创新
图书馆传统的馆藏资料,主要是实体书资源,纸质资料的阅读体验感强,但是在信息检索、储存空间、储存环境等方面有高标准的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人们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有了变化,应用纸质资源的数量减少,一些电子文献的应用范围扩大,经过不断地扩充以及更新,能够将线上、线下资源有效融合,能够实现大范围的资源优化,图书馆配置升级。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各类资源呈现出一种爆炸式增长的状态,且读者有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将数字出版物补充,实现丰富拓展的目标,商业数据库与个人数据库联合应用,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可能。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图书馆成立服务联盟,将流动性提升,实现服务升级的目标。
4 “互联网+”背景之下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构建相关策略
4.1 确定服务体系构成
在“互联网+”的形势之下,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需要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应用新一代的技术条件,在服务管理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主动权。但是信息技术应用,本身是离不开基础设施以及标准规范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基础保障工作,就需要确定标准工作流程,合理利用技术控制信息不兼容的问题,保障资源共享的整体效率。
4.2 完善服务总体结构
“互联网+”环境之下,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之后,基础保障、服务内容、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点不同。基础保障这一层面的工作,包含软件信息基础以及管理规范,创新服务体系需要这方面的依据;服务内容这一层面,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明确,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应用多样化的服务管理方式,整合应用各类资源,并通过移动终端的呈现,更好的服务用户;组织管理层面,核心的任务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重组、岗位调整和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要有创新人才的支持[3]。
图书馆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确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严格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开展各项工作,实现数据标确定,以及资源数据的优化应用。图书馆需要全面做好物联,并将深度感知、智慧互联的工作做好,将基础设置的智慧化管理水平提升,完成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感知以及交互,后续建立可视化的服务模式。图书馆要应用新型的服务管理平台,调整自身的工作结构,探索实现跨界融合的目标,为行业创新提供软件条件。
4.3 明确用户需求,加强组织管理
图书馆组织管理工作,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确定具体的业务流程,引导相应的技术人才,构建开放化、创新性地组织文化。图书馆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按照业务功能的特点,设置机构化的思路,根据用户的需求,合理设置业务流程,用户更加使用这种工作模式。在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根据图书馆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需要,构建富有创新性,且专业过硬的团队,实现跨部门合作的目标。在图书馆各个部门工作调整阶段,有关于新岗位设置、岗位调整等各项工作,需要将数据信息挖掘、管理的工作做好,实现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将官员信息技能培训工作做好。内部工作流程调整,要联系图书馆内外环境,确保组织管理的灵活性、趣味性,在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培育尊重人性、开放创新的工作氛围,让馆员能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提升自我的团队意识,在合作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5 结束语
图书馆需要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置应用,构建规范化的管理目标,探索创新组织管理的方案,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保障用户的黏性。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之后,能够实现多方面资源共享,探索协作管理的方式,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