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22-03-16贾力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班级院校

贾力维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金华 322100)

0 引言

所谓的高职班级管理,其实是教师对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所需要负起责任的一个环节。它包括两大块内容,分别是班级学习以及班级生活。而班级从来不是一个虚拟笼统的概念,它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大集体。故而有关教师在进行高职院校的辅导工作时,不仅仅要从宏观上,去把控一整个班级的日常运行,还应当在对班级整个大集体负起责任的同时,对属于这个集体的每个学生负起责任。只有这样,高职的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够尽善尽美。

1 现阶段高职班级管理的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的高职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那么高职的日常班级管理,将无法取得更大的进展与提升。

1.1 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

通常在高职班级管理的岗前培训中,有关教师就多在如何管理班级的日常运作与如何提高班级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与培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忽视。但由于高职校园中的学生,大多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倘若在这个时期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这是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而由于情绪的感染性与共同性,很多有负面情绪的学生,没能够及时得到辅导员以及相关教师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1],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将自身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的局面,这会使得学生的负面情绪呈扩散的态势,继而大面积的影响到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故而对于高职的辅导员来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班级管理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1.2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很多学生与教师囿于彼此的角色,而很难产生除了教与学之外的其他关联。但实际上,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除了日常对学生的课业情况进行跟进之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固然有可能为了维护教师本身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而缺乏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但事实证明,这样一种角色划分鲜明的教育方式,或许并不能取得特别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类新颖教育理念的融入,尝试将师生关系推进到一个较为适宜相处的维度之中,去平衡师生之间的日常相处。倘若教师想要在教授日常课程知识之外,更多的去肩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更加艰巨的任务,那就势必要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膜,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这种亲近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照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重视上。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故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年龄层面决定了他们会有较多的情绪流露,也会有较为纤弱敏感的感知能力。倘若教师与他们的交流沟通没有到位,那么他们多半是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心理情绪方面的沟通,那么教师也就自然而然的无法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注意与引导。而实际上,大部分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进入到完全沟通无障碍的理想境地中,这也就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第一时间的跟进。这也是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有关策略分析

正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故而对于有关教师来说,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但具体到日常的班级管理操作中,还需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够对症下药。

2.1 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的班级分设而言,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虽然固定,但数量毕竟可观。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辅导员对每一个学生的日常情况进行关注与管理,其实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2]。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不需要花费精力来进行关注与解决了。故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最好的解决方式应当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对各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也有所涉猎,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治疗等方式,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干预,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还能够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格外的注意自己的心理情绪管理,一旦出现些微的异常,也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治疗,来进行修正。

2.2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由于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复杂,且多半会涉及成长中的个人隐私,故而有关教师倘若相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关注与干预,那么来进与学生间的交流距离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年龄的差别,以及生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别,教师想要无代沟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故而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试着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并且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别的消减,这些目标的达成,并不需要教师完全无代沟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办到。倘若学生觉得教师本身是一个可以值得信赖,值得依赖的人,那么就愿意在与教师的日常交流中,透露一些自己较为隐秘的想法,而教师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比较错误的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较为正确的观念引导下,进行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教师的这种引导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促进彼此良好关系的建立。

2.3 举办活动舒缓学生身心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节奏较快,且学习的科目与内容较为复杂琐碎,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全封闭式的管理体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青春期的荷尔蒙能量释放,这种应当释放出来的力量并不会消于无形,而会通过另外的形式爆发出来。最常见的,便是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处之间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摩擦与口角[3]。而由于青春期学生内心的自尊与敏感,会使得这类矛盾在细微之处无限放大,最后变成了大动干戈的恶性事件。除此之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长背景,这些前置预设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性格的多样化以及兴趣爱好的多样性,很多矛盾也由此产生。故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在便于管理的全封闭式体系中,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使得内心的情绪和能量得到合理的释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行运动会,体育性的赛事等方式,来对生物体能进行消耗。通过对生物体能进行消耗,来对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消耗。除此之外,有关教师也可以适当的举行班级的集体活动,通过训练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与语言沟通的能力,使得内滞的情绪外向化。这不仅有利于同班同学间的关系巩固,误会消除,还能够提升整个班级的向心力,对于日常的班级管理也有极大的益处。

2.4 对心理出现问题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学习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的改革,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涯中,或许会出现无法控制自身情绪,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爆发的可能。而对于教师而言,倘若自己班级上的学生出现了任何心理问题,首先应当做好价值观念的引导[4],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相处模式与相处心态来对待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的学生。做到不惧怕、不歧视、不欺负,不让问题更加严重,也不让该同学的心理问题不断地恶化。教师应当引导全班同学包容他,帮助他能够更早的摆脱心理疾病的纠缠,摆脱心理情绪的负面影响,逐渐走出阴霾,变得更加开朗、阳光、积极、向上。而对于教师而言,光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之外,教师还应当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视学生的情况轻重来进行具体的下一步措施计划。倘若学生的情况较为严重,那么就要及时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并且要将此事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在家长与学校领导的共同帮助下,引导学生摆脱心理疾病的纠缠。必要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改变该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譬如改寄宿为走读,或者对学生日常的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减少,让学生能够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或者直接入院进行较为详细诊断,以便专业医生规划出最适宜该学生的治疗方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发育,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课业的繁重,任课教师或许没有多余的精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过多的关注,故而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日常的生活与学习。

2.5 提升班级管理教职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职人员倘若想要有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的专项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项因素便是自身的工作能力,换而言之,便是需要具有专业的教育管理素质。首先,相关教职人员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提升认知,把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核心价值需提高到关联学生长期发展的全局层面上,有效将心理健康工作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核心构成,同时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切实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与班级管理工作充分融合。最后,还需要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技能与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充分融合,以更好指导班级内学生展开更为深刻自省,同时学会对自我的心态进行调控。因此而言,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教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推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化开展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作用,值得相关教职人员进行深入关注与自我提升。

2.6 营造优异的班级文化氛围

优异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开展高职院校班级内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所在。而优异的文化氛围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正向的道德素养也同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倘若切实打造优异的班级内部文化氛围,首先需要借助成长、成才与专业教育让学生充分认知到自身的核心优势,以更好树立起学习与进步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个人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引导以此为目标开展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提升。并且,还需要营造机会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到来自于成功的愉悦,运用诸如小目标的教育模式,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来达成相关的目标。而在这其中,深入开展民主化管理则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民主化的班级内部氛围,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经常和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最后,还需在班级内部打造和谐的交流氛围。可时常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很强教育价值的活动,以进一步提升班级内学生之间的交互,也让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以真正意义上形成互帮互助的优异班风。

2.7 积极组建班级心理委员会

班级心理委员会主要是负责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组织,其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者、组织者,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价值。而为了更好保证委员会工作开展作用的最大化体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重地把控。

第一,需精准且科学的定位角色的具体责任。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责任、角色定位明晰是心理委员会创建的核心所在,其更是心理委员会开展人员挑选与培训工作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执行主体,班级心理委员会需要切实承担起宣传组织、适度干预、上报上级的重要职责。特别是需要充分立足于心理咨询干预专业能力的基础素质需求,来更好辅助班级内部学生解决其日常心理层面所遭遇的困扰。

第二,明晰规范的选拔标准与流程。心理委员会选拔过程需要严密依据自愿报名、综合考评、培养上岗的流程。需要充分结合本学校发展心理委员的具体需求,创编规范的选拔标准。在综合考评阶段,可借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心理委员会的胜任程度开展科学考评。

第三,系统化地开展培养。可以创编合理的《心理委员培养手册》,进一步提升心理委员会的自我认知、自信心、专业知识的培养教育,推动培养内容的完善化。在心理委员的具体培训阶段中,需要切实关注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培训,开创心理委员工作的职责与角色定位、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判定、心理主题班会规划与开展等诸多培训活动。在基础的培训之中,结合不同的年级委员特征开展培训,比如大一阶段需要核心开展入学的学习心理适应性教育、自行认知等层面的培训;大二阶段,核心开展人际关系处理、情绪管控等培训;大三阶段,核心开展就业、创业心理培训等。还需要切实关注丰富培训的方式,借助案例探究、素质开拓训练等方式的融合性运用,进一步提升培训的效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感召下,高职院校的日常班级管理,不应当仅仅关注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应当只是流于形式的,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应当更加人性化,更加充满温情。通过与学生日常的交流与沟通,时刻掌握学生大体的内心动向。在日常的课程教授中,也适量添加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而作为辅导员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也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倘若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应当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尽快的恢复。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班级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班级“四小怪”
不称心的新班级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