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路径探索研究
2022-03-16孔丽娟
孔丽娟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长期以来,高校尤其是地方区域性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忽视专业理论课程、新闻实践课程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较为过硬,政治理论素养、价值取向、职业素养稍显欠缺的问题。为改变新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新闻学专业教育应积极挖掘专业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德育元素,紧跟媒体前沿动态和行业人才需求,落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对标新闻传播类国家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在专业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思想理论指引,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要义融进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坚定育人育才双向目标,扎实开展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积极探索有思想有情怀有厚度的创新发展之路。
1 新闻学专业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贯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鲜明的战斗风格、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联系群众的工作精神、严谨坦荡的科学态度等系列鲜明特色。其思想精髓高度契合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与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上是吻合的,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脉相承。
由此,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应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科建设上的引领作用,充分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深入开展专业教育,默化思政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并以此为指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实践,筑牢专业思政教育防线。
2 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2.1 人才培养方案高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牢新闻学专业教育“定盘星”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为需要方案具有稳定性、指导性,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与发展性。
新闻学专业在发展中要不断审视自身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媒体行业产业的需求度的适应性,落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对标新闻传播类国家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对新闻学本科、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提升。要将“德”等作为首要而突出的人才标准,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思想理论指引地位,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植入思政教育的内核和精髓,确保知识传授和以德育人教学目的同时实现。
2.2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精髓贯穿新闻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全过程
专业课程教育是高校专业教学的主阵地,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闻学专业教育中应进一步转变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精髓贯穿新闻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全过程。
2.2.1 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德育建设
加强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构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强化德育建设;加强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建设,提高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培育“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2.2.2 加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与完善新闻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育人体系
完善的专业育人体系是专业思政教育保障。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要在遵循新闻教育的课程属性和教学规律,不改变新闻专业教学基本结构和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专业课、实践课、综合素养课中植入思政教育内核和精髓,让思政的灵和魂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确保知识传授和以德育人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
2.2.3 内外联动,延展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教学的平台
作为实践性强的专业,新闻学教育要继续充分利用实践环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内联外拓,整合资源,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在相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深化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力度;另一方面,拓展社会资源,加大与当地主流媒体、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构建校地、校媒、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新闻人才思政大课堂的浓厚氛围。
2.3 激发“第二课堂”活力,在实践中锻就新闻职业精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遵循新闻传播客观规律,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传播新技术同行,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按照这一要求,在新闻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要坚守马新观,将课堂内容延伸至实践教学中,把课程思政所强调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延伸至实习实践的“第二课堂”,探索构建新闻实践教学+思政教育的;良性运行体系,将看似行散的“第二课堂”聚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星周围,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校内,立足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搭建实践平台。把平台建设作为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实践技能施展的舞台,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认知,深入了解当前传媒业态变革及新闻宣传业务发展,加强媒介素养、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校内“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把理论转化成实践,转化成作品,体味人文精神的魅力和精神内核。
在校外,要积极搭建社会服务与产学研平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紧跟媒体行业发展,对接地方传媒、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合作关系,打通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把学生送到媒体单位实习见习并不是思政教育的终点。要强化校内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与实习学生建立一对一、线上线下不断线的联络关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实践观。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本科阶段知识能力水平的终极考核。长期以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多以论文形式完成,止步于对新闻作品的尝试。为强化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水平,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以作品形式呈现对专业的认知,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2.4 以党建促教学,打造一支既精于教学又长于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
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成功践行专业思政教育理念的保证。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
新闻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论文指导、课后辅导等工作中一方面积极释放高超的学术魅力,一方面彰显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浓厚。要用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
2.5 新媒体技术助力新闻学专业思政水到渠成
新闻专业是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要求学生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和社会变革。新媒体强大的互动优势可以使学生迅速参与其中。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加、课内课外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全方位全程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坚定学生对新闻专业的认同感、忠诚度,进而坚定专业自信,使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水到渠成。
3 结束语
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既饱含了新闻人坚守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规律的情怀,更有与时俱进创新创业的气度和脚踏实地的夯实建设。新闻学专业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富矿,充分而科学地挖掘利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学专业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将永葆专业的发展活力,并激发专业创新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