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的构建与应用
2022-03-16张许梅
张许梅
(惠州市技师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0)
0 前言
以往的机电专业人才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对此,技工院校应积极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教学,构建共享实训基地,重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1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内涵
1.1 建设意义
技工院校办学期间应以市场运行规则为基础,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具备多方面的意义,可以结合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寻求更多的校企合作利益点,通过整合教学、科研与生产,发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社会服务功效,在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推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长远发展。
1.2 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与特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院校实际办学特色,且相关部门应给予更大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多元化满足实训要求,确保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教学项目,提高知识技能。除了满足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外,院校还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确定实训项目,遵循岗位形成规律,重点选择典型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实现市场化运作。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应合理引入人才与设备资源,并遵循工序流程,建设类似企业的生产车间,确保实训基地既具备产品生产效能,也可以完成实训教学内容[1]。
2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技工院校中机电一体化专业历史悠久,基本建设了实训场地,但实际应用期间,实训基地存在较多问题,无法全面提升专业群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是实训基地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紧跟行业的发展速度,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具备长远性与前瞻性特点。但当前企业生产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学校实训基地却并未及时更新设备与技术,没有建设针对性的典型项目,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其次是不同专业重复购置实训设备,浪费大量资源。以往实训基地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而建设,没有整合专业群中的类似专业,导致基础设施与资源重复问题。且由于不同专业侧重方面各不相同,也降低了实训室的使用效率,甚至出现闲置问题。最后是实训室重视建设,忽视管理工作。以往实训基地由专人管理,设备类型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维修、耗材、排课等环节均需要浪费较多资源,无法合理协调。
3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优化建设
为了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技工院校应改变以往的实训基地模式,以专业群内各专业核心技能为基准,实现校企合作,合理构建“共享”实训基地。且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其中校内实训基地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辅助引入企业技术骨干、集团顾问、培训师傅等人员;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技术骨干、集团顾问以及培训师傅为主,辅助引入学校教师等。
3.1 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优化建设
一方面是公共课程实训基地,包括电力拖动技术训练、电工技术基础、PLC编程与应用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水平,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此部分的实训基地应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面向专业群中的所有专业,在整合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是技能课程实训基地,面向不同专业的不同技能,包括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等,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要求进修不同方向的技能课程。
3.2 专业群校外实训基地优化建设
技工院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应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吸引技术相关企业,并由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实施主题。低年级学生应安排学习基本的认知课程内容,并由企业培训人员带领参观,参与基本的实训工作。高年级学生则采用轮岗、随岗、顶岗实习等模式,由企业管理人员指导学习实习内容,校企双方商定实习项目主题,强化综合性培训效果。
4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构建对策
4.1 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一方面应引入校企合作模式,针对人社部门、国有企业、技工院校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组建技工教育集团,引入股份制形式打造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冠名班、定向等方式扩大招生规模。为了保证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要求,还应在实训基地全面推广一体化课程,鼓励技工院校与国有企业展开跨区域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应构建与运行开放式、共享式的实训基地,学校应整合校内各个实训室,并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共享校内外资源,通过构建开放式、全方位、交叉互动的实践操作平台,全面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全体学生的操作水准。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动态平衡性、交互共享性、有机生长性等特点,应相互开放并渗透专业群中的专业与课程体系,共享资源,并针对校内外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设定监督制度,协同共生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真正营造学生、企业、学校共赢进步的局面,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2]。
4.2 构建多元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应引入三实训、三对接、三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设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通过技术平台学习更多知识,打造创新型复合人才。三实训指的是每个专业的学生应基本完成实训基地的三项基本任务;三对接指的是将人才培养规模对接实际岗位要求、实践课程岗位对接典型任务、专业对接地方发展产业;三考核指的是鼓励学生突破自身发展桎梏,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考取工作相关的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可以通过上述融合,在基本课程中引入权威职业标准与技术操作流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实训模式,统一教学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实训效果。
其次应构建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扩招人员涵盖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升学方式与培养模式更为灵活多变。对此,技工院校应在遵循国家扩招原则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合作模式,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要求与企业生产需求。实践教学中应整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教师深入企业实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制定灵活学制,探索多元化、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以与军工厂开展合作,重视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以此为主体成立高职扩招班。
再次应创新学生进入企业的实训流程,院校除了应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外,还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再次归纳出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学生参与实训的基本规律,制定可行的教学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在校可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进入企业后学会操作技能,掌握生产经验,及时根据社会形势转换自身角色。除此之外,还应引入项目教学、以赛代练、工匠师范等操作链接,重点培育学生的专业技术、人文价值以及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素质。
最后应构建创新型的实践课程,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期间,应充分重视驱动创新项目,在实践课程中融入科研技术,提升教师应用科研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保证针对性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还应鼓励教师优先接触企业项目,确保产教融合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项目科研工作,多渠道吸引学生参与,提升其自主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
4.3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构建效果,学校应注重打造双师型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重视知行合一、品诚业精。技工院校应认真执行《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制定多项举措,鼓励技工教师到国企内实践工作。期间鼓励技工院校教师成为企业培训师,探索师资资源共享机制,并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基本内容,在职务晋升、评优表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对待具有相关企业与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或者技工院校可以引入岗位流动形式,国企中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符合岗位任职条件,可以担任专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最先进适用的专业技能[3]。
5 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代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准,技工院校应基于专业群方式,构建高质量的实训基地,通过设立各种可行措施,吸引优秀企业参与,为更多产业培养专业化的技术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