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述评
——基于CNKI等数据库文献的分析
2022-03-16周晟旻
周晟旻
(北部湾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广西·钦州 535011)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2020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已发展到“百万扩招”的规模。面对新的生源结构,加强对高职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分析和把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 主要研究类型
基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维普两个数据库的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以“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选择“2010—2020”,检索到两个数据库涉及相关研究主题的分别为495篇和302篇文献,依据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和研究主题相关性进行筛选,得出相关研究文献366篇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首先,基于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的研究具体可以细分两种研究模式。其一是在调查研究数据基础上针对典型心理问题学生,采用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等方法,再分析得出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因素,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有研究者基于UPI量表开展测试,采取了“主动约谈”和“建议咨询”两种方式,并全面综合数据分析得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和呈现方式性[1];其二是基于具体某高职院校具体调查数据,在通过SCL-90量表等标准化测试工具计算之后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调查得出数据进行常模比较,分析高职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讨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2]
其次,是心理教育教学理论实际应用研究。这一类研究基本上采取借用心理教育教学理论针对高职院校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事实问题进行描述、观察和经验性总结,所期望达到的研究目的是“将理论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而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3],并提出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例如,研究者基于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分析得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来源于“个体非理性观念”,并指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4]。
2 主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通过对文献分析对比发现研究者们所采用主要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采用相关文献分析、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采用非量化手段,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表现与实际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在主位理解基础上分析描述其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策略。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心理测量调查、问卷调查分析等标准化的研究工具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展开测量与测评。现有研究文献采用的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PI)”、《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爱森克人格问卷(EPQ)的N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为代表性测量量表。考虑到大部分测量工具来源于国外的现状,也有部分研究者,采用了处于“本土化”研究适应性的考虑,编制了使用了一些国内学者制作的量表,例如王登峰教授的《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5];又例如王帅的《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职新生情绪适应的研究》中自我编制的《高职生情绪适应问卷》[6]。
3 主要研究观点
3.1 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综合检索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研究者观点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一种研究工具量表,选择高职院校新生为研究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数据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新生存在的普适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有研究基于量表数据中9项因子分析,研究得出高职新生在总体上均高于全国常模,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因子上性别差异明显[7]。二是研究者通过不同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测试或普通问卷得到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困扰大一高职生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心理适应性。[8]
3.2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李惠云等认为“升学考试不理想、城乡生源地、性别差异、学科专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等都是影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学生心理健康优于农村学生”“男生心理健康优于女生”等较为显著[9];曾瑞华等研究者利用测量工具进行常模测量得出结果认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经历不如意”“外界对新生的评价”以及“性别差异”是影响告知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0]
3.3 高职新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与对策
通过对检索文献数据的分析对比,发现研究者们运用各种研究手段探究解决高职新生心理问题的措施与对策大致相似。例如,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研究中提出针对产生高职心理健康问题的高职新生应采取“建立动态的新生心理档案”“重视普查后的约谈工作”“做好重度学生的转介工作”“建立四级网络工作机制”“创设多样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11]。
整体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只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相似的措施和对策,例如“开展新生入学适应心理专题讲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12]。而部分研究者的视角新颖,在现有实践理论下基于新媒体的视角提出了:“增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形成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起“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以及在校园建立服务网络和打造心理教育“微课堂”等一系列措施[13]。
4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4.1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科学性有待提高
对文献进行横纵向对比发现,大部分研究模式均呈现出单一化、固定化的模式,缺乏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对新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例,如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则形成了“测量工具分析—运算工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固定研究模式,有可能忽视了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复杂性,导致经过测量与运算得出的研究结果大部分都存在相似性,基本都是人格特征、家庭因素、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单因素论,有可能是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考虑不足,忽视了高职院校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一个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2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综合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一方面,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所进行的理论性研究,大多是对解决高职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宏大叙事”,部分理论依据已经是被反复论证过的“常识性”理论,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例如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开展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研究中,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行、思辨性研究依然大量存在,未深入教育问题一线通过观察、访谈得出的所谓“规律性”理论,不能深刻揭示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尤其是部分实证性研究,选取测量工具对样本对象进行测量研究时,大多数只局限于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年级,导致不同研究者所采取的同样研究方法,却产生不一致的结论,或者是不同的研究工具和设计问卷,却能有得到相同的研究结果,明显缺乏跨越年级、学校、专业等方面的广泛样本,因此在衡量研究结果的“效度”上存在疑惑,其实效性是否确实是研究者希望得到的东西,所测量得到的结果是否能够正确和有效地反映出真实性问题,还是为了探讨现象使得自己的“前设”来“套用”研究数据,都是一个亟待改进、完善的研究课题。
4.3 教育措施与对策过于“宏观”,缺乏操作性
虽然针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提出的教育措施与对策在领域上不断扩展、数量上不断增大,但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者提出的措施和对策存在过于“宏观”、缺乏操作性的问题。一方面基于理论角度提出改善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过于重视思辨分析,导致所提出的干预方法都属于宏观理论。例如,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也缺乏了相应的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手段,在面对不同情况的新生群体时,同样的措施是否有效,这都是大部分研究文献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4.4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研究困境突破
综合来看,未来的研究应从几个方面改进:一是在研究方法方面,编制出适合我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同时针对心理教育现象的特殊性,提高综合研究的意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增强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二是避免相关研究的“模式化”,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必然有其复杂性、个体性、多样性和情境性,如果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化”研究,很可能将研究对象的数据异化成提前预知的、可以操纵运算的“样本”,因此,研究视角和方法要不断多元化,强化问题意识,吸收借鉴国内国外同类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便提高原创性研究成果,形成具有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三是加强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树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问题意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配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有利于总结有益的做法与经验并加以推广。四是强化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探索用理论引领和指导高职院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机制,在高职“扩招”背景下建立正确符合中国高职院校新生特点的分析测量工具,从而最终实现相关学科研究的价值内核明晰和科学理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