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探索

2022-03-16魏慧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魏慧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6)

1 教育治理结构改革

中国的教育治理结构有两个主要特点,包括多层次管理体系和双重(政治和行政)领导体系。第一个特点是中国的多层次管理体系,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即中央和地方各级(如省、地、县、乡)的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下,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事业。

中国教育部是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它负责国家教育事务,包括制定与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关的指令、政策和计划,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执行。它还根据国务院的规定,规划、协调和管理各级。省、地、县、乡各级教育厅、委、局和受当地人民政府和高等教育部门管辖。一个教育行政机构与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关系,即政府可以向教育单位下达地方性命令。

中国教育治理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双重领导体制,教育当局和学校在政治和行政机构的双重领导下承担政治和行政责任。政治路线中的机构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下属委员会,由党委书记领导,负责发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以确保政治方向。行政事业单位包括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机构,由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行政负责人领导。

教育当局的双重领导制度延伸到各级学校,校长负责学校行政事务,党委书记负责学校政治工作。校长负责制使校长在上级党组织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下,成为学校行政事务的决策者。它还让学校党委书记负责政治工作,以确保通过学校党支部和共青团等机制在学校贯彻中共的指示。

1.1 中国教育治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这意味着生产、资源分配和价格由中央政府控制。教育治理与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系相一致。

政府不是提供学校教育的唯一代理人;相反,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两条腿走路),利用集体和个人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这里指的是工厂、矿山、企业、大学、团体、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这种做法的基本原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无法开办这么多学校;为了实现教育普及和提高,国家应该团结所有可用的力量。因此,国家利用集体和个人并没有削弱其教育治理的主导地位。

尽管中国的教育管理是集中化的,但由于大跃进(1958-1960年)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中国的教育管理仍朝着分权方向发展。从1958年到1960年,为了克服高度集中的规划体系的不利条件(如抑制地方主动性),并“实现更大、更快、更好和更经济的结果”在教育发展方面,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将学校管理权下放给地方,中央政府重点研究和实施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

虽然在教育治理方面出现了朝着分权方向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源于激进的政策,这些政策后来通过重新强调中央控制而得到纠正。虽然动员了集体和个人赞助学校,但这是国家由于资源短缺而作出的战略决定,国家对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控制。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中,中央集权是教育治理的主导模式,这有助于恢复教育秩序,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然而,它剥夺了学校在制定特定环境政策以满足当地需求方面的自主权,并与1970年代末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变化相悖。

1.2 教育系统中的网络治理变革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治理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出现和发展,指的是参与者的多样化,即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帮助领导、管理和提供教育。本节介绍了中央政府如何让这些外围行动者参与教育治理,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并调整与他们的关系,以适应1985年至2020年中国的社会变化。

从198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对国民教育的责任被下放给地方政府,甚至“村庄”一级,与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经济领域中日益增长的地方自由裁量权相一致。中央政府负责确定重大政策、原则和总体规划,而地方政府则在教育方面承担其他责任治理,如制定和实施特定的政策、规则、法规和计划。基于“地方责任和分管”原则(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他们将指导、管理、监督和管理学校(中共中央,1985年)具体而言,基础教育的责任已移交给县级及以下地方政府;县级政府负责高中,乡镇政府负责初中,乡村管理小学。这是由于分散的公共财政系统,涉及“从不同的锅里吃”(分灶吃饭),这意味着地方政府被允许“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来设定税收,设定教育附加费,并总体管理财政”,以更好地满足地方需求和需求“更快地响应新的市场力量”。

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教育治理体系强调了县级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管、县本实施”的原则(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尽管财政分权有助于调动更多的教育资源,但它抑制了中央政府收入的增长,并扩大了地区财政差距。因此,在1994年,中央政府通过增加收入分配进行了改革,这降低了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能力。此外,为了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2000年中央政府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筹资进一步削弱了乡镇政府和村庄的能力,落后于农村教育。因此,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开始显现,农村学校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城市学校,特别是在教育支出方面。为了解决城乡差距,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对县、乡、村三级政府的职责进行了重组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作用,强调县级政府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的资助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基于县级政府的主要职责,中国从2010年开始注重省级及以上政府的总体规划。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县政府在确保不同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能力有限。事实上,以县为基础的基础教育实施甚至扩大了教育的地区差异,反映了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地区差异。为了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了上级政府协调资源支持弱势群体和促进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为了加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中国于2018年成立了中央教育领导小组,作为中央委员会的决策、审议和协调机构,负责制定与党的建设有关的政策,部署思想政治工作,并考虑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计划。

2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2.1 相较发达国家缺乏投资资金

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的高等院校在课程上是609个,而美国是2450个,而中国的14亿人口,美国的2.45亿人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GDP增长在世界上有目共睹。但我国的教育投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后劲不足,部分高校内部负债情况严重。没有资金,没有足够的保障研究机构和研究设施,阻碍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及高度,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发展。

2.2 传统高等教育有所限制

在传统的完全以分数为基础的大学教育下,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对事物的认知意识,缺乏大学生素质、沟通训练和通识教育,教育的“填鸭式”扼杀了学生的提问和想象,不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压缩”意识差,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束手无策。而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都没有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问题,也不会想到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一些学生在咖啡馆和娱乐场所挥霍青春,同时,社会转型,各种生活和价值观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人才缺乏全面的了解,造成了很多片面追求高等教育而忽视个人创新能力的现象。

3 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3.1 提高教育院校教师素质

所谓振兴一个民族的教育希望,就是希望振兴教育教师,以培养高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高校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负责“教学”和“教育”的双重使命,以及优秀的教学品质和风格,对于教师完成这些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不仅关心如何“说教”,更关心导师如何“实践”;因此,在高校中,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境界。

3.2 强化学习成果转化驱动的研究型大学教育

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高校合作、科研和生产。鼓励大学生“走出去”与“进来”,打破制度壁垒。所谓“走出去”,就是让大学生去研究院所在国家学习或去研究院所在国家有资历和资格的高科技公司就业实习,不仅解决不了大学科研机构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研究院所的高科技人员的问题,从一方面加快了科研项目的步伐,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同时也带动了高等教育教学的社会经济发展。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共同面对中国经济的主战场,形成多数高校提高教学成果的互动机制。

3.3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体系

新战略观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从传统教育方式向大众化教育方式转变,建设制度创新型大学做到:知识创新、创新评估、教学创新需求。高校要继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构建新课程,创新教学内容,创设高水平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使学生在新的知识视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使大学生学会思考、研究和创新,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基金会智能结构和质量结构优化的形成。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应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重要方面更加努力实施素质工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4 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4.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要大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不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地位,特别是要紧跟时代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武装自己,坚定信仰。

4.2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紧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新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思想。因此,高校应当不断更新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教育,提升质量,把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将文科教育和理科教育有机的融合,实现统一标准与个性发展的协调和结合。

4.3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的学科建设作为其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根基,必须要不断以全球科技发展的方向为引导,并且也要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将高校的实际情况作为落脚点,结合特色、突出优点,提高科学管理与研究水平。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西部地区高校,必须抓住机遇,抓住当地的区域性特征,将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立足长远、主动谋划、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完成结构,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服务当地发展。

4.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作为科研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重视高校教师的全方位提升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牢牢把握住教师素质在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这一重要环节,从而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4.5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

大学校园氛围对于大学生活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整体氛围非常重要,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应不断跟随党中央的要求,坚持学习贯彻十九大以来关于教育的论述要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培育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新时期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发挥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