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蚌埠方言中的反预期标记“照”

2022-03-16朱虹琳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蚌埠语气介词

朱虹琳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蚌埠位于华东南北交界处,语言上隶属华北-东北方言。目前学界对蚌埠方言的研究较少,大多集中于其语音特点,缺少对蚌埠方言的语法、词汇相关研究。在蚌埠方言中,“照”有副词和应答词两种特殊用法。副词“照”常用于逆反语境,表达说话人的主观任意性,是一个典型的反预期标记。学界关于“照”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照”的语法化进行探究,王义洁认为在普通话中“照”有副词用法,释“照”作副词词义为“表示按原件或某种标准做”[1]。在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中,“照”作虚词用只有介词用法,并举“照说”为例,“照”意为“照道理说”,是“照+名/代+看(说)的结构”。检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介词“照”有两种意思:(1)依照,按照;(2)对着,向着。显而易见,“照”在普通话中并没有副词的用法,王义洁误把“照”的介词用法认作为副词用法。二是考察方言中的“照”,邱瑞、丁家勇研究了辽宁盘锦方言中的比较标记“照”[3],方思倩[4]、王德成[5]探究了六安方言中的“照”。但方思倩和王德成都未对副词“照”作系统性论述,方思倩着重描写了副词“照”的句法形式,王德成只对“照”的副词用法做了简要地介绍,重点讨论“照”的应答词用法。值得一提的是,六安方言中的“照”和蚌埠方言中的“照”都具有副词和应答词这两种独特用法。六安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在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中蚌埠方言被归为华北-东北方言,但蚌埠方言中至今仍存部分江浙词语,应是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性方言。由此可见,“照”的副词和应答词用法是江淮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1 语气副词“照”的反预期类型

在蚌埠方言中,“照”是一个常用词,经常作为语气副词和应答词使用,例如:

(1)我看他照走那么快,一点不像拉了三天肚子。

(2)A:今天中午去万达找个店吃饭,照不照?

B:照。

例(1)中的“照”是副词用法,例(2)中的“照”作应答词使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可以”。分析例(1),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命题:其一,隐含的预设命题“拉了三天的肚子,结果应是虚弱无比”;其二,当前命题“走得飞快”,与预设命题不符。“照”在这一话语中以委婉的语气表达了对预设命题的否定,是说话人主观意愿的体现。在我们所知的语言中总有一些表达区别的方法,一是符合常规的情况,二是偏离常规的情况。在语言中,通常是对后者进行标记,这种标记就叫作反预期标记。可以看出例(1)中隐含的预设命题是符合常规的,而当前命题是偏离常规的,“照”所标记的就是对预设命题的偏离。

话语信息可以分为中性信息、预期信息和反预期信息。对于一个事件,言说者对它有两种态度,要么对事件的发展或结论有自己的预估,要么毫无任何想法,前者是有预期的,后者是无预期的。有预期的结果也分为两种,一是符合预期,表达预期信息;二是违反预期,表达反预期信息。无预期的则是中性信息,言说者对该事件的发展没有任何判断。吴福祥在研究构式“X不比Y·Z”时将反预期分为三种类型: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与社会共享预期相反[6]。陆方喆、曾君[7]总结了汉语里常见的反预期标记,汉语里的反预期标记有很多,但每个标记所传递的信息都不同,有的只标注与受话人预期相反的信息,有的三种信息都可以标注[8]。语气副词“照”可以标注逆反,表达违反某种标准的信息,因此也是反预期标记。

1.1 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

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指的是说话人对受话人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反驳或否定,在蚌埠方言中这一类型经常出现在“不照”句中,例如:

(3)A:今天降温了,多穿点。B:我看街上的人不照穿那么多。

(4)A:这苹果没洗不管吃吧。B:我看我们小时候不都照吃,没看哪个闹肚子的。

(5)A:他搁家养着来。B:我看他今天不照去买菜吗,提那么一大兜东西。

上面所举三例都可以把“不”去掉,依然表示与受话人预期相反的语义,如:

(6)A:今天降温了,多穿点。B:我看街上的人照穿那么多。

(7)A:这苹果没洗不管吃吧。B:我看我们小时候都照吃,没看哪个闹肚子的。

(8)A:他搁家养着来。B:我看他今天照去买菜,提那么一大兜东西。

在蚌埠话中,语气副词“照”作反预期标记时没有“不”修饰也可以表示反预期义,但更多地用于“不照”句中,因为“不”本身为否定副词,修饰“照”,加强了说话人想要传递的否定语气。例(3)(4)中的受话人预期都是以显性方式存在的,如天气降温了,出门应该增添衣物;苹果没洗不可以吃。例(5)是隐性预期,“搁家养着来”隐含意义为此人身体不好,需要休息。

1.2 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

对于一个已然事件,说话人对它有两种态度,要么对事件的发展或结论有自己的预估,要么无任何想法,前者是有预期的,后者是无预期的。“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即说话人说出的话是对事件发生前的自我预期的否定。

(9)我当今天多冷来,不照那样。

(10)我以为他今天肯定不会喝酒了,呵呵,人家照喝!

(11)我滴孩,我昨天不是摔了一跤吗,我以为我今天肯定不行了,你猜怎么着,照跑照跳的。

例(9)说话人估计是看了天气预报,认为今天降温肯定会很冷,结果出了门发现“照那样”,即与没降温之前的天气差不多,与自己之前心中所预期的完全不一样。例(10)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为“他今天不会喝酒”,结果他“照喝”,违反了说话人的预期。例(11)的说话人预期:昨天摔了一跤,今天肯定行动不便。“照跑照跳”则表示说话人摔了一跤后和没摔一样,行动敏捷。三例全是显性预期,分别采用了间接否定预期、直接否定预期、间接否定预期的方式传递反预期信息。

2 反预期标记“照”的来源

学界目前关于方言中的副词“照”的研究多限于共时平面,对反预期标记“照”的语法化途径少有关注。查阅钟兆华主编的《近代汉语虚词词典》[9]和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照”作虚词都只有介词用法。据《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知“照”作介词用有两种用法:(1)对着,向着;(2)依照,按照。由上文分析可知“照”作副词用表示“逆反,违背某种预期”的语义,与表“依照”义的介词“照”的语义正好相反。

2.1 “照”的副词用法

上文已经介绍过,普通话中“照”有四种用法。但在蚌埠方言中,“照”作为常用词还有两种独特的用法,即副词和应答词,关于应答词用法本文不作赘述。根据邢福义的副词分类,凡是表示推断、逆反、疑问等语气的副词都属于语气副词。副词“照”的语义为“违反某种预期”,表示了逆反语气,带有主观任意性,故应将其纳入语气副词,具体用例如下所示:

(12)东西放坏了照吃。

(13)我看他腿摔了照跑照跳的。

(14)天冷又如何,我照穿那么多。

在例(12)(13)(14)中都有一个预设,例(12)是东西放坏了不能吃,例(13)是腿摔了应当卧床休养,例(14)是天冷当加厚衣服。而例(12)(13)(14)都表达了不按常理做事的逆反心理。例(12)违背了社会共享的预期,例(13)违背了说话人的预期,例(14)虽然未将上句罗列出来,但通过说话人反驳的语气,可推断出违背了受话人的预期。

上述三例中的“照吃”“照跑照跳”“照穿”从结构上看,和普通话中经常使用的“照搬”“照办”好像一样。实则二者的结构是不一样的,“照吃”“照跑”“照穿”是“副词+动词”的结构,“照搬”“照办”是“介词+名词(省略)+动词”的结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将“照搬”解释为照原样不动地搬动,“照办”是依照办理。可见,这里的“照”都是介词,是“依照、按照某种标准”的意思。而蚌埠方言中的“照”和动词之间不可插入名词或代词,“照”后面不能引入标准,强调违背预期的逆反心理,与普通话中的介词“照”在语义上是相背离的。因此,蚌埠方言中的“照+动词”实为语气副词修饰动词,表示逆反语气。蚌埠方言中的语气副词“照”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副词“照样”。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关于“照”和“照样”的差异,用小三角理论能更好地分析出来。邢福义曾指出“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个角度”[10],笔者借助邢福义的“小三角理论”,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照”和“照样”进行考察。

第一,语表形式分析。

“照样”可以单独成句,作句首状语,后面的谓语动词可省略。而蚌埠方言中的“照”不能单独成句,后面跟的谓语动词也不能省略。

(15)照样, 一个人的内心越有爱,就越自卑。(微博)

(16)第二天照样。独身的,工作一天回家,拿出三把钥匙打开门——运气不好,三把锁也不能把小偷锁在门外,进门后可能看到洗劫一空的公寓。(《福建日报·我的留美经历》1980年)

(17)来来来,你护着可是的,你看我今天可照打他。

“照样”和“照”在被动句里的句法位置也不同,“照样”只能出现在“被”字之前,“照”可以出现在“被”字之前,也可以出现在“被”字之后。

(18)童海坤说,此前,东航将2月14日A321客机换成A340-600的申请,已经获得民航总局的批准,但新增的100多张机票照样被一抢而空。(《文汇报·东航上航包机机票售罄》)

(19)掖有什么用,不照被他吃掉了。

(20)她也就嘴硬,昨天我们都看着呢,被她对象照骂不误。

第二,语里意义分析。

语里意义是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照”和“照样”都可以标记反预期信息,都具有程序性。“所谓程序性,是指话语标记表达的是程序意义。程序意义是与概念意义相对的。”[11]简单地说,概念意义就是话语标记字面上的意义,即最基本的意义。而程序意义则是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的。

(21)你信他说手里没钱了吗,天天照花那么多。

(22)我要让亚米看看,没有它的照看,我照样 “丰衣足食”,没有它叫我起床,我生活得一样很有规律。(《“亚米”罢工了》)

例(21)、例(22)都有一个隐含的预设,“手里没钱”是例(21)预设命题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程序意义即“手里没钱就该省吃俭用”。“没有它的照看”是例(22)的预设命题,自此基础上分析出的程序意义为“没有它的照看,我就无法像以往那样生活了”。“照”“照样”都对预设命题进行否定,引导受话人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隐含意义,即反预期义。

第三,语用价值分析。

“照”与“照样”的语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语言的礼貌性原则;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意愿表达。在第一个方面,“照”和“照样”都遵循了语言符号所要求的礼貌性原则。“照”和“照样”都是反预期标记,表达对预设命题的违逆。礼貌性原则要求说话人在说不好的事情时要委婉,说好的事情时要充分。“照”和“照样”都可以标记话语的焦点,它们并不直接否定,而是通过标记受话人不知道的信息来达到否定的目的,遵循了语言的礼貌性原则。在第二个方面,“照”和“照样”显示出明显的差异。通过上述的例句及论述可以看出,蚌埠方言中的“照”在语义上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意愿,而“照样”强调的是社会意愿,是客观的。而蚌埠方言中的副词“照”更多的是说话人自己对已然事件的主观看法、态度。“照样”表达的是对客观标准的否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举了一个例子“天气尽管很冷,工地上照样热火朝天”。这句话关涉当前命题和预设命题,“天气冷,人便萎靡不振”,是隐含的预设命题,“工地上一反常理的热火朝天”是当前命题。同样是对预设命题的否定,“照”是说话人主观意愿的否定,带有任意性和随意性,而“照样”否定的是客观的标准,并不是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对预设进行的否定,这句话的说话人可以是任何人,因为当前命题和预设命题都是客观的。

2.2 “照”的语法化探析

《说文解字》对“照”的释义为“照,明也”。“照”的本义为光明、明亮,“照”在造字之初是形容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照”的用法仅动词、名词、介词三种,说明在普通话中“照”有四种用法,分别为形容词、动词、名词和介词。而在蚌埠方言中,“照”多了两个独特用法:语气副词、应答词。本文不讨论应答词的用法,重点探讨“照”作为语气副词的来源及语用功能。杨荣祥曾指出:“人们通常认为汉语中的副词是由实词虚化来的。应该说这已道出了汉语副词形成的最基本的规律。”[12]学界对副词的定义至今难有统一,但在副词的词汇意义上都认为副词的意义是虚的。关于实词虚化的动因、机制研究,在语言学界可谓成果丰硕,许多大家都对此作出自己的见解。王寅、严辰松[13]总结出四点动因: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误用、语用理据;三类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隐喻和转喻、主观性和主观化。周树江、王洪强[14]讨论了话语标记的语法化机制,认为隐喻、推理、泛化是话语标记语义虚化过程中的机制。王明洲、张谊生[15]指出比较常用的虚化机制有以下十种,相邻句位、泛化、隐喻、类推、和谐、语境吸收、分界改变、重新分析、更新、强化。吴福祥[16]认为语法化有五个基本的机制和四个动因。机制包括隐喻、转喻、重新分析、类推和语法复制;动因即效率性动因、创新型动因、互动性动因和接触性动因。王义洁探究了“照”的语法化过程,指出依据介词始现于宋代,如《齐东野语》中“当值先罚俸半月,碟学照规行”[1]。笔者对CCL语料库进行整合,发现依据介词在宋代用例极少,且这一时期,“照”还处于动词“比照”义向介词“依据”义的过渡时期。所以笔者认为,“照”作为依据介词使用的成熟期当在元代,口语性较强的文献《老乞大》中多次出现“照”的依据介词用法,如下所示:

(23)照依前例该与多少?如今怎么少了?(《老乞大》)

(24)就照价钱数目兑银。(《老乞大》)

(25)好照数点了布去。(《老乞大》)

(26)店主人家。你可引几个铺家来。好商量人参价钱。这参是好的麽。拿些样参来我看。这参是新罗参。也不过是中等的。你说甚麽话。这参狠高。怎麽照中等的看。(《老乞大》)

(27)同日将大字焦吉、十条龙苗忠、茶博士陶铁僧押赴市曹,照条处斩。(《警世通言》)

例(27)的“照条处斩”是按照条例处斩的意思,这里的“照”作为方式原因介词引进依据,很明显只有一解,即“依据,按照”义。例(24)(25)(26)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表“按照”义的双音节介词“照依”,如例(23)。可以看出,以上几例中的“照”的语义皆可概括为“按照某种标准”,是一个正预期。如例(26)“照中等的看”是受话人的预期,而说话人通过疑问语气增加了意外性意义。陈振宇、杜克华指出“疑问并不必然存在意外。典型的中性询问,即非趋向性疑问,信疑大致各占百分之五十;询问时也并非迫切地要求对方回答。这种疑问与意外范畴无关。但有时,说话者已有真或假的倾向性认识,或者迫切的要求对方回答,即强化疑问。这些有标记的疑问句多与意外有关”[17]。根据陈振宇、杜克华[17]所提出的语用迁移“疑问+【特征】意外→【主】语用否定+【次】说话者指向感叹”来解析例(26)中“怎麽照中等的看”,其主要语用功能为否定,即否定了受话人的预期。而现如今蚌埠方言中的“照”带有逆反语气,无需借助疑问语气即可表示与预期相反的语义,应是在符合预期的基础上增加了意外特征而产生的语用否定,由此可见,语气副词“照”是从依据介词演变而来。

谷峰[7]指出:“反预期标记的主要成员是语气副词、连词和插入语,它们形成的原因是说话者受特定语境影响对意义进行了重新解读。”据上述的分析知道,语气副词“照”是对某种标准的违背,而依据介词“照”的语义恰好与之相反。从依据介词到语气副词,“照”多了{逆反}这一语义特征,从而在语义上由“按照某种标准”变成了“违背某种标准”。沈家煊认为主观性即说话人在进行言语交际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表现成分”,“‘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18]本文认为词语的主观性增强实则为诱发“照”由介词演变为副词的语法化动因。说话人在表达命题时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导致词语的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非语法成分由于语言主观性的增强演变为语法成分。而“照”由介词演变为语气副词的机制当为语境吸收。王明洲、张谊生认为“语境吸收就是指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诱发某个成分虚化的上下文”[15]。由此观之,“照”作为介词义为“按照某种标准做”,但因为“照”经常出现在表逆反的语境中产生了与介词相反的语义,从而进一步虚化出表示“违背某种标准义”的语气副词。如上文中的例(13),语气副词“照”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了一种意外语气,是与说话人认知不符的,例如在说话人的认知里腿摔了会行动不便,而“他”照跑照跳,违背了说话人的认知。这里的“照”带有说话人的自我印记,与说话人的预期是截然相反的,是典型的语气副词。

3 结论

本文从蚌埠方言的语法入手,发现蚌埠方言中的“照”具有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语气副词用法,是一个典型的反预期标记。“照”最初为形容词,后引申出动词,于元代产生依据介词的用法,后因说话人主观性增强虚化为语气副词。“照”作为语气副词,可以标示反预期信息,表示对预期的违逆。因为“照”做介词是“按照某种标准做”的意思,而副词“照”又总是出现在表逆反的语境中,本文认为“照”从介词演变为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机制为语境吸收。正是由于“照”经常出现在逆反语境中,才产生了与介词相反的语义,即违背了某种标准或预期,从这个角度看,蚌埠方言中的语气副词“照”同时还是反预期标记。通过对“照”的方言调查,发现“照”兼顾反预期标记的三种分类:(1)与说话人预期相反;(2)与受话人预期相反;(3)与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

猜你喜欢

蚌埠语气介词
注意说话的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介词和介词短语
注意说话的语气
介词不能这样用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儿童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