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模式

2022-03-16王明雅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创设小学生

王明雅

一、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模式的特点

其一是形真。在阅读情境创建的过程中,“形真”指的是创设真切、逼真的形象,将阅读材料中的事物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将景物真真切切地还原出来,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阅读材料中的形象真实可感,这样小学生才能更直观、真实地感受材料中的事物,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情境当中,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含义,实现形象展示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灵活采用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形式来达到“形真”的效果,使材料中的形象变得灵活、鲜明与直观。[1]

其二是情切。“情切”也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情真意切”的效果。情境教学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情切”,其中蕴含着情感层面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完成情感的表达,同时以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以此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阅读课堂如果缺少情感的渲染,教学过程必会缺乏生机,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和无趣。而学生一旦在情境当中获得情感认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积极参与其中,阅读课堂也会从死气沉沉变得富有生命力。教师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情感带动学生,将学生的情绪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够在饱含真情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其三是意远。“意远”的含义是阅读情境的意境应该是广阔而深远的,唯其如此才能为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为学生思维的拓展创造条件。在创设阅读情境时,教师应将整个情境作为整体,使其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沉浸其中并产生直观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教师更应学会创设不同的“意象”来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对阅读材料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和考虑小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适当深度和广度的阅读情境,促使小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有效的激发,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刻体会。

其四是理蕴。情境教学模式除了上述三个特点之外,还具有“理蕴”的特征,“理蕴”指的是要在情境当中蕴含一定的道理,在确保阅读情境有趣的同时也“有理”,能够将教材所要表达的理念深刻地表现出来,在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之外,还要展现出真实的情感,将营造意境的深远性体现出来。如果缺少“理蕴”,情境教学将会流于形式,小学生即便会在其中感受到热闹的气氛,收获愉悦的心情,但实际上却无法得到知识层面的有效教育。[2]阅读情境当中所蕴含的理念实际上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是“理蕴”特征的核心所在。为了达到“理寓其中”的效果,教师就要基于课文的中心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是为中心、为理念服务的。

二、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首先是依据文本,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生活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业人士千挑万选,其语言生动有趣,内容意蕴深刻,感情也十分丰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小学生对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形成有效感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依据文本的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小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进而在生活与语文阅读之间搭建桥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形成深刻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阅读情境进行再现,并基于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陌生感和抽象感。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教材”)四(下)《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将自己外出游玩的照片带到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这些照片放大、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介绍照片背后的经历,并将相关景点介绍给同伴。这是一种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非常有效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其次是提纲挈领,创设问题化的阅读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引领小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特有的思维方式,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契合,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思考相关内容,在对文字形成领悟的基础上获得美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知故问”的方式来创造矛盾,在该情境中使学生产生相左的意见,并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来寻找证据。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的主观意识可以得到有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3]例如,在学习教材四(下)《中彩那天》一文时,教师可以“明知故问”:如果你受朋友之托购买彩票,后来发现这张彩票中奖了,你会将其占为己有吗?为什么“父亲”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还要将中彩得到的汽车还给朋友?通过创设这一问题情境,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就可以对“父亲”的矛盾心理形成深刻的认知,并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形成深刻的领悟,达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再次是突破重点、创设活动化的阅读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多样化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活动当中学习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基于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活动化的情境,运用多种教育资源达成语文教学目标,这不仅可以使文章的重点得到突破,同时也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特征。例如,在学习教材三(下)《我不能失信》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文章的情境表现出来。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宋庆龄、妈妈的角色,使用多媒体为不同角色学生提示“台词”,使小学生充分地融入文本,进入到活动情境当中,并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对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直观的感受和分析。这种活动化的情境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变得更有趣,使小学生对情感和行为的体验也变得更为深入。[4]

在创设阅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基于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原则,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探究,通过生活化、问题化以及活动化的阅读情境创设,突出阅读教学中所需表现的饱满情感,使学生能够对教材的内容形成独特的感受,获得情感层面的体验,并将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传递给他人,与其他同学进行共享和交流。

猜你喜欢

多媒体技术创设小学生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是小学生
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