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共赢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16王宁
王 宁
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载体,又是师生互相提高、实现共赢的媒介。文言文的经久不衰,正是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重视文言文教学就是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就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认同和归属。随着高中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课程难度也相应提高,加之文言文相对来说晦涩难懂,因而调整教学策略使“教”与“学”实现共赢便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中文言文课程教学的实施意义
(一)夯实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文言文不同于我们日常在用的现代文,不管是在构词上还是句式上学生都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对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并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将每个知识点都能运用自如,以保障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文言文教学动态,随时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传授策略,增加对学科知识的敏感度和敏锐性,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研信息,及时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反复钻研文言文,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历来都受到珍视。文言文的学习遵循由简到难,同时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和理解也随着知识积累而越来越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知识,丰富情感体验,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文人墨客笔下的豪情壮志抑或是闲情雅致,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体会精彩华章中蕴藏的家国情怀与伟大民族精神,增加美感体验,增强文化自信,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流淌在个体璀璨的生命长河中而绽放光彩。
二、“教”“学”共赢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利用优质资源,让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作为一名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一文,其一大特色就是意境美。针对课文中描写美景的重点语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只是单单采取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让学生看着书本中的语句进行想象和赏析,很难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此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播放相应的视频、图片,便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知,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古文语句的理解与体会,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文言文的美学特征,带领学生发现、了解、分析文言文的美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并将兴趣与热情转变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深刻领悟文言文的内涵。[2]此外,《滕王阁序》一文中多处用典,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等,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我们就可以搜集到典故背后的故事甚至是精美的图片与视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用典之处,真正体会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此处运用典故的用意,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增加了文学知识积淀,充分领会到课文的意蕴所在。所以,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便于师生共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鼓励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充满机遇和挑战,要想让这一教学策略适合学生,教师首先需要深刻了解该模式发展的前沿动态,研究优秀教师的实施案例,还需要准确掌握学生学情,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学习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进行简单的自由讨论,而是教师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展开探究性活动,分享交流学习体验。文言文教学是日常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此需要学生的深度参与、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能力、文言文研究能力。例如,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下称“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篇课文多次运用重点虚词“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并圈点标注,在互动中重点关注“而”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注释、查找工具书等途径进行翻译和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也更加牢固,更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获得参与感。在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一问题时,让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深度讨论,选出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极大地发挥了课堂作为“教”与“学”交流主阵地的作用,学生所学是基于师生探究讨论的成果,师生教与学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是合作学习与探究的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与反思掌握文言文的主旨,构建文言文知识结构。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知识生成成为教师的关注点,课堂变得“活”起来。
合作探究学习贯穿于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教材内容的学习不是结束,只是开始,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会吸引学生持续展开探究与交流。《劝学》这篇文言文是教育家荀子所作,作为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比儒家学派的诸多教育主张和观点,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适时展开讨论交流。如此,文言文学习便成为联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桥梁,学生学习未知、回顾已知,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文言文知识积淀,丰厚自己的文学底蕴,从而增强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充分强化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
诵读在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感培养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诵读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优美所在、意蕴所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把握诵读教学法的积极意义,以诵读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充分体会文言文的美妙,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3]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反思,在读中提升。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节选)一课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先让学生听范读,纠正疑难字读音,之后根据范读标画出停顿,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用普通话完整地诵读。读熟之后可以吟诵,体会文言文带来的独特心灵享受,感悟富有韵味的传诵方式,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钻研教材,理解文本。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兮”字是诗人的杰作,成为骚体诗独有的特征,应着重对其进行诵读、拓展,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字的音韵美,体会文字所带来的美感体验。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除了诵读之外,还要激发学生动笔写作。在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此文主旨和作者的背景,开展以“我对屈原的隔空访谈”为主题的想象创作,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写作,通过写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迁移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文人墨客的对话享受文言文之美,从而乐于写作、乐于学习文言文,在写作中汲取先贤们的智慧,从而引发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对美好生命的体验。
(四)重视积累文学常识,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文学常识的积累,小到作家名号,大到创作背景,一言一词中尽显着学生对文学常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文学常识看似形式普通,但是它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学常识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所以语文学习需要点面结合,文学常识只有在一朝一夕中广泛积累,积少成多,学生的学科素养才会由量变到质变。以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课教学为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根柢,要想深刻领会历史巨作,可以先从文学常识切入,而关于本篇课文的文学常识如作者简介、作者的创作风格等,师生可以通过之前所学的篇目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三)《桃花源记》等探寻脉络。教师充分利用课前回顾环节,唤起学生对陶渊明及其相关作品的记忆,并及时拓展适切的内容,这一环节既对教师的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师生的知识储备。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其接受新知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延伸与文本相关的文学常识,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基础,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4]又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一课时,对“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可以做必要的知识拓展,积累古时表示时间的词语作为文学常识,“既望”表示的是农历每月十六,由此延展至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再如,教授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师说》一课时,就“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展开文学常识积累,“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著作,通过补充延伸相关的文学常识,增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鉴赏水平。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善于学语文,做一个学习与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积累,以促进自我的持久发展,对培养和提升自我的语文核心素养非常关键。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其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改进与调整,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