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业水平测试视域下会计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16李章勇林碧清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升学考试学业科目

李章勇 林碧清

2005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2017 年起福建省实行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并启动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新的发展格局使笔者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从培养直接就业的技能型人才转向为高职院校输送具有基础职业能力和基本文化素养的合格生源”。当前,就业导向与升学导向并重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现实问题,解决的策略应是同时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和升学功能。

一、中职教育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的意义

学业水平测试涵盖四门考试科目,在学分设置上,总分750 分。以会计专业考试科目为例,公共基础知识综合I 卷200 分、II 卷100 分,共计300 分;会计基础知识I 卷150 分、II 卷100 分,共计250 分;专业技能测试200 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时间的设定:学业水平测试分3 次,在不同的学期分别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改革,促进中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1]本文为便于阐述观点,将学业水平测试称为“学考”,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称为“文化课”,专业基础知识称为“专业课”,专业技能测试称为“升学考试”。

二、学考下中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学考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目的是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朝着优化方向发展。课题组成员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展开跟踪调研,反馈的结果表明:学考制度的实施给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检测、学生评价、学校综合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择优选优培优、技能强化、“以考促学”等项目活动,已在中职学校紧锣密鼓地开展。学考给中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同时,教与学的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苗头。

(一)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构建与实施,不少教师的认知普遍存在偏差。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出台,是引导师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基础文化课程。不少教师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认知不足,情绪上有一定程度的抵触;在课节的分配上,又出现文化课挤占专业课现象;适应性训练考试更是不断。“应试教育”考试现象也有所“回潮”,“文化味”浓了,“职业色”淡了。

(二)学考的出发点,目的是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基础文化素养,弥补学生基础“文化课”的欠缺。课题组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抽样问卷调研表明:学生及家长对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知之较少,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时间的安排、考点的设定不理解、有异议,对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考试的关系认识模糊。此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择业谋业升学盲从、随大流。特别是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只选定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四门学科,并没有选择历史、地理。

(三)学考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但因教学条件、实训场所等因素受限,又加剧了教与学的对立、矛盾。其一,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知识掌握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学习的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特点,致使不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低下。中职教师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致使学生更无学习兴趣,教育教学效果堪忧。主要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实训室的电脑没有及时更新、配置低,会计财务软件不能有效应用,专业技能训练不能正常进行。教室、会计手工实训模拟室的空间布局传统,沿袭“讲台中心坐,课桌分四组”的旧思维老办法,非常不利于会计专业课和技能实训课分组、分岗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学效果不理想。[2]其二,学考制度有助于选拔更多、更优秀的、有潜质的学生继续深造学习。部分学生及家长,没有清醒的自我认知,都想参加升学考试;中职学校因面临升学率、通过率的检查评比,不切实际地鼓动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导致每年4 月份考试季节,出现了又一波火爆的中职学生赶考场景。

(四)升学考试,考生易受不利因素干扰,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中职学生远赴外地参加升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成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分析,知识点掌握不扎实,如支票填写,纳税申报等,考生考前已掌握了知识点,可一到考点却遗忘了;考点离家乡太远,百里赴考,考前,考生没时间前去熟悉考点、考场;有的是2~3 个考生自己结伴前往,受环境与人文差异、旅途疲劳、紧张怯场等因素影响,考生考试发挥失常。课题组的成员曾当过领队,有幸全程参与,颇有切身的体会与感触。[3]

(五)学考实行“分步评价”方式,多元、多项、分学期进行评价。评价制度在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考试科目的时间有先后,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后,有学生随意丢弃书本;学生考完“文化课”,身上没了“文化味”。会计专业的考生中,有升学意愿的,三年时间里只重视学习《基础会计》,其他非考试科目不重视。升学率、合格性考试通过率是一项公开透明的考核指标,体现着中职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办学质量。为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得好,不断强化适应性训练,学生学习内容也较单一,客观上又造成了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的现象。

三、学考下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内涵必须提升,笔者结合以下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寻找智慧方案,理清对策措施。

(一)坚持正确方向,统筹规划,明确考试科目。中职学校设置课程,要坚持正确方向,做好统筹规划,选择确定考试科目时不妨实行弹性考试制度。课题组成员一直从事中职教育一线教学工作,认为历史知识、人文地理的严重匮乏形成广大中职学生的短板,没有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与传承,对历史缺少敬畏之心,容易出现学生有技术没文化的现象。为此,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可增设历史,或改为5 选4,即从5 门学科(德育、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中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从事的行业特点、当地产业经济情况、自身的特长等因素任选4 门。第二种设想是,历史与德育合并,改称“思政科”,提高占比。思政科一定要融合、渗透历史,汲取人类文明积淀的优秀成果,一览中华文明史的壮丽璀璨,感受波澜壮阔的中国史。既能滋养身心,又助力学生学习。[4]

(二)合理设计课程,相辅相成,做好学考宣传与学生的分流工作。基础文化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扎实的文化基础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石”。学考目标是培养既有某种技能又具有学习其他技能能力的高素质“宽专多能”劳动者。因此,应该恰当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共存关系。中职学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不是从主关系、并列关系,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良好载体。学校每年对新入学的新生,要加大力度宣传学考制度,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及家庭情况,找准自己的方向;第5 学期,是学生专业成长的黄金期,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参加省市级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学校通过学考政策精神的再解读等活动,正确合理、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流;第6 学期,学生离校实习见习期间,组织学生参加“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培训,培养具有“双证型”特色的会计人才。

(三)考试时间统筹设计,考点原则上就近设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按“分步评价”原则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分步式开展受到普通认可。只是,学考考试科目的考试时间设定不统一,有先考后考之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容易助长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潮。“有恒”是成功之本,学生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实施学考制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所学知识的日积月累,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素质自然得以体现。在考试时间与地点方面,应统筹设计文化课考试与专业课考试,不妨考虑统一定在第5 学期期末进行。另外,升学考试的考试地点可按地区设立,不要让考生远赴异地参考,升学考试“分区不分类”。

(四)秉持职业特色,坚持正确导向。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性。在学考的考试科目中,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测试两门考试科目,在总分中分值占比分别为33.33%和26.67%,两者合计60%。升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说明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薄弱,应查找问题,分析症状,寻求有效突破。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明确“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升学需求”。深入调研,通过课(教)改,强化技能、突出实用性。为此,将原有的学科化知识体系按照岗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化与综合化原理进行重新整合,并从各种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出关键能力,调整课程内容、理顺课程顺序,本着够用适用原则,通过“删、并、改、缩”一些陈旧的、繁杂抽象或不适用的内容,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考及就业培训的需求。

在主干专业课程教材处理上,体现宽基础与活模块的构建,按岗位划分和能力要求分单元组织教学。在能力培养上,不妨从会计基础核算层出发,将《企业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按岗位工作分工设置模块,对各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联系,每完成一个岗位模块,即实施相应的能力考核,各个模块层层递进。

其二,摸索建立会计专业“双元制”特色的教学模式即工学结合模式。根据会计及相关专业确定岗位所需技能种类,在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注重围绕职业活动对课程内容加以取舍,制定各项技能训练案例、方案,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会计职业教育注重课堂学习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联系会计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注重从“学生的学”角度出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并强调学情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学案例、凭证单据为基本素材和媒介,教师的讲解、示范, 学生的观察、模仿、讨论,学生对案例素材的实操实训与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库存现金的清查》章节,通过小组活动、分角色履职,通过“库存现金盘存单”“报告处理表”的填制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清查方法与内部牵制制度的规定要求,明确了清查业务的整个流程。

总之,职业教育的本真是培养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产业经济岗位输送工匠。学考制度拓宽了中职生升学的途径,给学生升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中职学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风险,只要审时度势,必然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升学考试学业科目
艰苦的学业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语文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英语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考“新科目”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