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小学第一学段绘本阅读指导方略
2022-03-16孟婷
孟 婷
微课设计应以学生兴趣点为突破口,通过正确规范地引导,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进行科学的口语表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科学引领学生从绘本阅读逐渐向普通书籍阅读过渡。教师在开展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微课为载体,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抖音等自媒体工具,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开展绘本阅读。
一、创设情境,猜读元素,培养读书用脑好习惯
微课一般是指5~10 分钟以内的微视频,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尽可能精选优化,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准知识突破点,将绘本阅读教学内容系统地呈现给学生,以达到激发兴趣、发散思维的效果。同时,可结合猜读这一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时时处处都有各种可能性发生的情境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书名、作者、封面、扉页、人物、事件、情节等诸多元素开始畅想、猜测,帮助学生在一系列的猜测中形成问题链,并在后续的阅读中一一进行验证。无论猜想的对与错,都会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取一定的阅读乐趣。
因此,利用微课教学时,创设情境、练习猜读对学生是大有益处的。这些益处主要表现为:首先,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并用创造性的思路去分析知识,借助情境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其次,在开始阅读时,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策略指导,联想想象,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图、文是绘本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元素,绘本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图书单纯以文字呈现内容的局限性,文字和图画在绘本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将图画和文字这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地融合起来,相互阐释、互相补充,使得图、文分别承担起不同的叙事、表意等作用。绘本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文字、了解故事梗概,进而明白某个道理,更重要的是借助画面,让学生能通过更多非语言的方式体验和感受相关内容和意境,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满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要求[1]。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也在图画与文字的相互阐释中得以有效提升。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便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只有让他们真正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借助图文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形成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做到赏图、读文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对绘本故事进行解读与扩写。在微课教学中,当教师将一张张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三、科学训练,浅显表达,根植阅读素养
图画为儿童提供了多元的想象空间,可以激励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学习,而文字部分又为儿童阅读和理解图画故事提供了辅助,这样儿童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解读图画,才有可能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生成一个新的故事。
复述和转述又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进行二次创作的有力抓手。复述是一个完整的言语表达训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在阅读中理解内容,并进行内在转换,最终能够输出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输出过程。转述也是复述的一种,是学习者对文本的“原始信息”如文字材料、图片或声音等,进行阅读或倾听,并对原始信息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对原始信息进行思考、加工和重组,并将自己加工的结果输出给接收者。在小学低段中说话、写话的转述训练,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完成。
绘本教学应从基本阅读向复述和转述逐步过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按照上述顺序进行训练,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复述和转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促进知识内化并积累语言文字素材,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知识的记忆不够深刻,复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利用绘本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复述训练,能够让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点的吸收、内化,逐步构建起语言知识体系。
例如,美国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文)与克雷门赫德(图)创作的《逃家小兔》一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关注文本语言的对话特点,采取师生合作、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体会小兔的思维、心理、情绪、语言等的变化过程,感受母爱的包容与伟大。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读懂、读通顺长句子,学习断句、停顿,在学生熟读、读熟后进行复述练习,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关键词进行转述练习,深入理解故事的真正内涵,体会到小兔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其实就是“爱”,妈妈的爱无处不在。[2]
四、资源拓展,有效整合,夯实阅读基础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绘本,引领学生走进绘本的大千世界。从绘本的呈现方式来看,有立体和平面两种形式,《你千万别上当啊》是平面绘本,《中国弹起》是立体绘本;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一粒种子的旅行》是科普类,《日月潭的传说》是神话类,《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是故事类,《呼吸的空气》是常识类等;从画面与文字编排形式来看,《流浪狗之歌》是无字类,《大卫,不可以》是多图少字类,等等。
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视频开展绘本阅读指导,将一些对话简单明快,画面清晰、色彩饱满,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人物角色特色鲜明,适合表演的绘本,推介给学生,让他们在熟读的前提下,依据微课的表演提示,与家人一起开展亲子阅读。可以一人扮演多个角色,也可以与爸爸妈妈合作,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再现,达到二次创作的目的,为言语训练的延伸和拓展做好铺垫。例如,在读完《逃家小兔》后,可以让学生与妈妈一起表演小兔与妈妈的几次对话,体会语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崇高。
儿童日常接触到的一些绘本故事的结尾处,很多作者进行了留白处理,读完绘本后,学生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感觉,引导他们明白留白的意义,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想象,并大胆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其发散思维。
教师还可以创新模式,如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后,采取“小贴士”形式将其感兴趣的问题设置在阅读绘本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玩转绘本创意读写》序二《专业成长的第二通道》中这样写道:“扎根于实践土壤的课程开发,才能绘出最美的画来。”[3]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相关内容,正确规范地引导学生的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引领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