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课堂美育教学案例与研究
2022-03-16纪婧杨娜
纪 婧 杨 娜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教材内容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是被动接受和吸收,深入思考、质疑等自主学习机会相对较少,语文这一蕴含美感的学科逐渐为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掩盖了光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呆板,学生思维缺乏创新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乐于钻研、勤于思考,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而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在固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束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达不到根本的教育目的。
二、基于美育视野的教学问题反思与认识
其一是教师要转变角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讲授而学生听讲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再“被动学习”。学习动机产生于需求,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明确每节课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思考者和解决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其二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乐于开口说话,乐于分享,对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非常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造诸如板书、讲解、质疑、补充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充分展示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体会到学习、分享、表达的乐趣。
三、自主课堂模式学习要求
其一,自主学习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味地增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自由地看书、做练习题,更不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不用听老师讲课。自主学习是指围绕特定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及探究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自主学习。
其二,自主学习是有所准备的学习。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在探究环节前学生有所准备,也就是课前学生要对学习内容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地从网络等开放式平台获取资料,设计课堂活动的方式完成准备环节。
其三,自主学习是有所思考与总结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技能很难迅速、全部地加以吸收和掌握,要求学生仅靠课堂学习就能全部掌握共同探究、分享的内容是脱离实际的。因此,课后的总结和思考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所学内容。
四、“寓教于乐”自主课堂模式的美育实践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倾听,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
(一)习作实例
教学实例一。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教材”)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在学生品读过范文后,首先,笔者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让学生观看翠鸟活动的视频,了解翠鸟的外形特征和它捕鱼时的姿态,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及捉鱼的本领,体验翠鸟静立、飞翔的美感;欣赏翠鸟的鲜艳色彩和动听的鸣叫,感受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的快乐;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懂得爱鸟、护鸟,爱护动物的重要性。其次,笔者会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和交流所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在学生对翠鸟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笔者会再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共同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范文、观赏视频对翠鸟产生直观的认识,进而自主地总结写作方法和策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依。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思考,使得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基础。
教学实例二。笔者在教授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一课时,侧重教会学生自主地对文章线索及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和分析,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习作教学前,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观察大蒜的生长变化,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大蒜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来。
在习作课上,学生将课前搜集、准备好的资料很好地运用到了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前提下,能够开展民主自由的讨论,在交流发言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也能够更好地交流互助,解决难题,极大地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效地持续开展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轻松起来。
在习作中,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发现:“大蒜的根部伸出细细的、密密的‘爪子’,将花盆抓住,这样方便它继续生长;大蒜的新芽苍翠欲滴,看起来生机勃勃,使人备感清爽。”通过学生细腻优美的语言文字描述,可以反映出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真正欣赏到了自然的美,也感受到了植物成长所展现的生机与可爱。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欣赏植物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表现,如颜色从浅绿到深绿,形态从低头到抬头,体会到植物所蕴含的自然美。教师通过这一习作过程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实例三。笔者在教授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课《神奇的探险之旅》时,首先为学生制订明确的习作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习作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组成6 个“探险小队”,用思维导图及图画相结合的方式,对探险必备要素进行梳理,特别是要将遇险经过和求生方法展现得清晰具体,将习作要点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
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积极质疑,相互交流补充,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对探险过程中的情节进行了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补充,通过上述探究和展示过程,学生的习作表现出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合理的特点。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交流互动中做到语言精炼,把控好展示交流过程的节奏,从而使课堂更加高效。
(二)阅读实例
教学实例一。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围绕落实语文要素设计学习目标,笔者在教授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就是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入手,逐步理解小艇为什么会成为威尼斯主要交通工具,并让学生重点感受和领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进一步领略文章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
笔者再结合学习目标进行板书,注意版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有趣味性,并在原有文字版面的基础上配上了简单的图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相关内容。在其后的品读赏析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做批注、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等方式,对小艇的构造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高超等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表现,也体现出了自主课堂模式下,语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魅力与价值。
教学实例二。在教授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文时,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笔者已经给黑板换上了新装,黑板上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丁香图景,将景中的人、景中的情都展现了出来,通过浅浅淡淡的色彩,共同为学生织就了《丁香结》一文的美景和意境,使语文课堂与美育有了更好的结合。
教学实例三。诗是最美的语言,寥寥数字,却道出了诗人无尽的心声。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不单是理解文字表层的含义、用心体悟诗文意境的过程,更是学生读诗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感受到诗句中的青山绿水、大漠落日的壮美,又或者是古寺寒钟、高山流水的清雅等,感受到作者所表现出的直抒胸臆的情怀,这正是自主课堂模式下学习古诗词的魅力。
笔者在教授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古诗》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就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黑云、雨、风、湖水等元素呈现出来,展示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也更加直观深入地体会到作者游览西湖时的喜悦心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用寻常教室里都能见到的彩色粉笔,就能维妙维肖地模仿出国画里的花青、赭石,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山清水秀,让学生欣赏到绽放的红梅、淡淡的远山、江中的小舟,感受到诗中所隐含的美,体会到诗文所体现的美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文完成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学生认识自然美、诗词美,受到美育熏陶;在生活中,再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观察身边的景和物,不断提高对美的理解,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与美育相结合的语文课堂,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理、探究心理、绘画表现能力、诗词欣赏能力。教师的板书再也不是简单的文字书写或是思维导图的呈现,而是可以将学习的内容、图示与图画完美地结合并展示在黑板上,使每一位学生对美育的理解都能有质的飞跃,通过语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课堂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自主课堂模式下语文教学与美育的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需求,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为此,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与美育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材中来、回到教学中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提升其对美的认识,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