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工坊—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3-16王秀红
王秀红 马 宽
(济南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1 创意工坊的框架与建设
1.1 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是“设计工匠”
同为艺术设计类院校,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擅长纯设计,具有设计天赋,偏重造型款式等艺术设计或创意设计,可以天马行空”的设计师,而一般中职院校培养的是“精能工艺,熟练制作,能有效将造型结构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准确表达为设计样品”的制作工匠。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也不同于一般中职学校培养的。我们培养的“设计工匠”,即精通设计及设计转化,擅长造型结构一体化设计,熟悉结构,懂工艺,会制作,可以独立完成造型结构设计及样品制作的人才。
1.2 创意工坊为“设计工匠”培养搭建平台
“创意工坊”以工坊为空间依托,教学团队上不同于“工作室”的以专业教师为主导,而是以企业专家和院校教师共同为主导;空间构成上,“创意工坊”更像是教学工厂,由教学区、生产区和研发区组成;功能上,直接以承接的技术项目服务为学习平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方式上,既有传统实体工艺加工设计,又有网络集成创意概念;目标上,在创意产业大平台上将生产、渠道、服务、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将每一方都融入创新的环节中来,通过多角度的互动合作,既培养具有“特质”的设计人才,又共同创造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个性、舒适、人性化的产品。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提供通道。
1.3 “创意工坊”是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校企联合体
“创意工坊”的建设依靠校企共同投入设备、人员和技术,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按照市场规则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在实际建设中既有以教师与企业个人特征的小型工作空间,又可实现以产品为引领的跨专业合作工作空间,不仅空间上,同时在功能上形成教学、科研的多层次架构。
1.4 “创意工坊”实施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创意工坊”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详致、明确的学习方向。通过“创意工坊”平台,师生关系已转换为师徒关系甚至团队合作关系,师生之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营造师生间良性互动关系。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创新能力。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1.5 “创意工坊”的核心是优秀的教学团队
“创意工坊”中,传统的单一院校教学队伍已经被校企联合组成的技术团队所取代。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分担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和技术任务,实现扮演角色的交叉和重叠。学生不仅参与实际项目的学习和工作,甚至也会像传统作坊一样,配合教师为后期进入创意工坊的学生进行指导。
1.6 “创意工坊”建立良好的考评体系保障工作质量
每个“创意工坊”都应建立起针对自己创意方向的独立的考评体系,成果或作品的实际效果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等一系列比较客观的评价方式,侧重于让学生学会表达设计思路,分享设计成果,真实地进行项目体验和职业氛围感受。
1.7 通过“创意工坊”实现学生差异化培养
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按照学习兴趣,技能特长进入不同的“创意工坊”,根据技能方向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流,按照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完成定制培养。
1.8 利用“创意工坊”培养设计工匠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独具匠心、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培养,须在常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更进一步的精细化、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在创意工坊中,学生需要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2 创意工坊发展实施
2.1 创意工坊建设目标
在创意工坊中,教师、学生均可完成真实工作任务或科研任务。实现了“设计环境职场化、设计设备国际化、设计功能多样化、设计创新智慧化”的教育环境。
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致力于文创项目研发、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推广和电商平台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转换,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创意工坊形成新常态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加速转型升级的新功能,进而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到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2.2 创意工坊运行模式
创意工坊分为技艺打磨、技能传承、创业孵化三种类型。学生可以在创意工坊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础技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更高一层的智慧设计中心,融合各创意工坊功能,集合各工坊集体智慧,进行灵感的碰撞,生成产品的雏形。实现从创意到设计,从设计到输出,从输出到营收的功能闭环。智慧设计中心应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创作设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整合加强校内已有资源,对接各专业各方向工作室资源,形成智慧设计功能循环。
中心同时提供政企推广,社会孵化,是开放,共享,优质的“四位一体”共享联合平台。
2.3 创意工坊人员管理
创意工坊现有教师分为三类:本校专业课教师;外聘专业教师;非专业课教师。本校专业课教师是创意工坊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有一定水平,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师。外聘专业教师是有力的补充。
学生选择一般为两轮,第一轮自主选择,一般每个工坊由教师确定最高限定人数,自主对学生进行选拔,落选的学生进行二次选择。
考虑到学生对落选的承受力,让落选学生填报三个志愿,仅限第一轮报名不足的创意工坊,由管理人员综合学生志愿及各工坊报名情况进行综合分配,使各工坊人数基本平衡。
每学期初允许学生微调,填写申请表,写清申请调换理由,征得调出工坊及调入工坊老师同意后,可以允许调整。
3 创意工坊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创意工坊对主持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基于“技艺传承”定位的大师工作室组建由大师、名师、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领军的专兼职紧密结合的工作室教师队伍,来承担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任务。此类工作室尤其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看重主导教师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业内影响,既借鉴“学徒制”的优长,实现技艺传承,又以研究与作品创作产出为任务,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技艺水平。
创意工坊中开展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使课程教学体系更为灵活多样。以业务过硬的专业教师负责制为基础,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方向与特长开设诸如视觉艺术、装饰艺术、环境艺术等不同方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师往往扮演“艺术总监”或类似“项目总经理”的角色,需要有丰富的行业关系,有发掘引进市场项目的能力。
3.2 创意工坊应面向全体学生
在各工坊选拔学生,一般是挑选较为适合本工坊的优秀学生,实施师生双向选择。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各个工坊都不愿意接收的。
我们也曾尝试过以社团的形式,这样可以吸引一些真正喜欢当前创意工坊的学生,但是社团仅是以学生的兴趣为聚合点,是比较松散的结构,没有能够拿得住学生的东西。
所以我们将创意工坊以必修课形式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64课时,2学分,课程名称创新实践与个性发展,连续开设4学期。这样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加入一个工坊。但这里也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人数较多,师资不足,各个工坊教学质量有一定差异。
在建设初期,我们考虑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工坊活动,但后来发现时间没有保证,也就没法保证工作质量。这样我们就固定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并排入课表,这样能保证学生至少每周见一次老师,老师可以利用这次活动,检查上一次布置的作业,安排下一周的作业。
随着专业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多,每个工坊的学生数量逐渐趋于合理。由于每个工坊都是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非常珍惜。在工坊中,我们希望能以一个团队的合作顺利开展工作,里面的每一个成员都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不断的配合、协同作用完成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团队,一同努力奋斗,才能将整个工作做好。
3.3 创意工坊应有固定场所
每个创意工坊最好能有固定场所,便于学生开展活动。但目前的教学条件,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