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22-03-16段庆春
段庆春
随着素质教育和素养培养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们对课堂教学变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其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技能与应用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相对有限,很难在课堂上长时间专注于学习,而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趣味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利于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进行系统性教学,通过有效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1]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素养发展而言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趣味元素以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所以,教师在开展趣味性数学教学中,应当着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展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更好地提升创造力。
(三)有利于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感官系统,构筑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生生同伴互助关系,消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枯燥、乏味感,使得数学学习、交流、合作探究过程更加轻松、愉快,同时还有利于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深厚的友谊与情感,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养培养目标不仅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理念,精准解构、把握教材内容,还需要教师善于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与学情,从中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设计,实施趣味教学。但是不少教师的教学能力却明显不足,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习惯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意识与专业能力薄弱,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率低下。[2]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的课堂生态已然明显改观,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感,有些教师的教学思想过于偏重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只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使学生产生了挫败感,更无法自主、自觉地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传统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增强小学数学趣味性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课堂互动,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互动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而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性,一直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催生出更多的改善课堂活动氛围的方式方法,其中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运用平等、幽默的交流方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与教师及同伴沟通互动,由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互动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情绪波动,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肯定与试错机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有效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沉浸于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
(二)运用游戏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爱玩、好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和特点设计游戏活动,并探寻数学知识与游戏的契合点,将游戏转变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利用游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游戏规则,并在整个游戏中融入相应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通过游戏过程习得知识内容,从而实现游戏教学的目的。其次,游戏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相符,同时还要注意游戏形式及内容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年级段学生对游戏的需求。再次,教师应有效把控游戏时间,在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这一知识点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小卡片,并写上不同的数字,然后在课堂游戏环节中为每一位学生分别贴上一枚小卡片,并要求学生在听到老师喊出的数字后自由组队,每组学生卡片上的数字相加要与教师说出的某个数相等。这样的趣味游戏过程,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够充分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要比做大量“刷题”练习的效果更好,更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利用问题情境开展趣味教学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灌输式地讲解,学生毫无兴趣地听,教学效果堪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提问、参与欲望,扭转这一困境。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同时也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到了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把握创设问题情境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数学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效链接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内化知识结构、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与周长”知识点内容时,教师可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趣味性教学,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就感。教师可为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古时候,有位富商想在村子里买一块地,看中了一家农户的土地,农户说:“您只需要付十两白银给我,就可以从日出走到日落,一直走不拐弯,您走过的所有地方围起来的土地就是您的。如果您在日落前没能走回出发点,这白银就只能归我所有了。”教师讲完故事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富商能买到土地吗?”学生也会不断地思考:一个人一天能走多少路程呢,一直走不拐弯,即使走得再远其行走轨迹能“围起来吗”,怎么走才能买到土地呢。当学生产生疑问后,会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激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促进趣味教学的顺利开展。[4]
总之,数学在小学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在学习中持续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凸显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