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
2022-03-16黄永军
黄永军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一、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特征及意义
(一)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特征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指投入较少的时间、人力及物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指教学效率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使学生快速获取基础性、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概括来说就是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对学生产生积极激励效果。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高效教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在高效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掌握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
(二)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意义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初中生的多学科学习,以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名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学科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了助力。在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应用实践中,因学生在生活环境、成长氛围、智力发展、认知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信息技术水平也各不相同,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也更凸显。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不重视,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能够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获得充分重视。高效课堂的实施,让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更好,基础不好的学生逐步追赶,学生的学科素养整体上大幅提升。[2]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理念片面
受传统思想影响,一方面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门并非“主科”的学科而存在,只需要让学生简单了解电脑操作常识,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科建设,容易存在敷衍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或电脑操作的技巧,无法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纪律废弛,在课堂中学生玩网页游戏或单机游戏,学生无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习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模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学科受到了广泛重视,因为受软硬件装备、师资力量、课程开发等因素影响,在课程实施即教学过程中不少学校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存在容量不足等现象,教研缺乏科学性,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把握不到位,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模式滞后
由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初中学校的技术装备与设施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不能满足未来高中学习以及走向社会的需要。教师未立足于实际情况,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难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生也无法掌握实践操作能力。[3]
(四)分层教学不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无法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进行划分,也就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成效难以提高,使得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丧失自信,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
三、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对策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有利于学生借助于技术手段了解生活和认识世界之外,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理解,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切实扭转不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教学行为,如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教和学生模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产生不利影响。[4]
(一)加强教学指导,重视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应用的学科,教师需要根据社会科技发展的变化而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系统规划校本化课程,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意识。首先,教师在讲课前应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然后对所学知识未来的实践应用价值进行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在生活实际中能够有效应用,并且为适应未来社会储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并积极与教师、同伴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在学习“分析处理表格数据”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表格的制作较为生疏,在学习上存在因害怕而抵触甚至厌倦的心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举例说明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作用,以《课程表》为例,《课程表》就是通过Excel软件制作而成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分层教学,能更有效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问题。[5]另外,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制定分层的学习目标,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课程规划、教学设计,并用更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以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制作表格,让学生以教师制作的为蓝本,进行自主发挥,制作自己喜欢样式的表格,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链接,高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设计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要素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相对的差距。学生学业成绩存在客观的差距,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学生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创新性设计,并将核心素养融合到教学目标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三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制作我的动画”时,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首先,对动画的概念和动画的类型进行简要概述;其次,需要让学生了解制作动画的操作方式;再次,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推动学习向核心素养延伸,让学生明确学习动画的意义,并能根据一定的要求,运用相应软件自己制作动画。通过操作技能的提升,学生可以进行高难度的动画制作,使自身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的不断升级,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核心素养。[6]
(三)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低,无法调动课堂气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在进行针对性提问的同时,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针对简单的问题可以向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问;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问较难的问题,如果回答困难,可以让其他同学提供帮助;针对回答不上来的情况,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7]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为学生进行综合考量,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几个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将几个学习目标分别分配到学习小组中。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组间异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情况等,将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实现优势互补,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性格活泼的学生带动沉默的学生、守纪律的学生带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个小组的学生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完善自我,实现共同进步和提升。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进度进行精心规划,采用丰富多样的分层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适合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合成平面设计作品”时,教师在讲完基础操作方式时,可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出想要的作品,并且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特定形式,进行创意设计,最后每个组派出代表对设计的平面作品进行讲解,与同伴分享,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知识也能加强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总之,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围绕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对信息技术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通过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及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