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6王建彬
王建彬,李 响,王 颖,孙 涛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大连海洋大学大一新生所有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本专业的一些问题的应用能力[1]。本课程在大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现状与培养目的一致性不够,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保障度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3]。因此,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差异大,上课积极性不高
由于经济条件、不同的来源地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异,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导致掌握计算机能力有差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多采用大班授课,基础好的学生教学内容已经熟练掌握课程知识,上课时兴趣不高,学习不积极,而基础薄弱或者接受新知识能力差的学生又跟不上教学进度[4]。
1.2 教学内容和需求安排与本专业联系不密切
不同的专业应当有不同的授课内容重点,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要求。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考虑具体的专业知识需求,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没有做到因异施教,基础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1.3 课程内容滞后,课时又少,安排不合理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设定逐渐较少,但计算机的知识点在随着信息的发展逐渐增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在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需要,新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不能及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
1.4 课程定位不准,课程资源建设不完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延续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理论使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使用计算机机房等实验室。教师主动讲授,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当前获取教学知识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课程资源建设仅能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制约了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 考核途径单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核是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作为学生的最终期末成绩。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够灵活,只能检验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核注重结果,忽视考核过程,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程,期末进行考前突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出现期末考试成绩很好,但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弱的现象。
2 基于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结合大连海洋大学旨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其教学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配置、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和成功经验。
2.1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鉴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单一格局。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重点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水平差异性比较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和授课进度。
2.2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新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现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主要思路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教法灵活,科学高效,课程有机穿插融合问题导入模式、互动研讨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兼顾传统的示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逻辑推理、归纳总结,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一起开启发现、研究。同时加强教师教学研究,结合多媒体演示及传统的“黑板+粉笔”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 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
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使用微课程、学习通、微信群、雨课堂、QQ群等信息技术和方法建立师生线上线下交互渠道。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空间,上传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课件、微课程视频、测试练习题等。师生利用平台交流问题,学生使用教学平台提前预习、课余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师生答疑交流等,教师利用平台上传作业、布置任务、批改作业,答疑解惑,考试测试练习等。
2.4 设计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强化基于学习数据的过程性考核
考核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式[6]。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过程化的基本考核模式,用分期、分阶段的教学模块考核。为促进学生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期末考试采用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和机器阅卷的无纸化考试形式,考试成绩只占期末的60%,平时综合成绩、分阶段测验成绩、平时作业完成成绩等占期末的40%,学生最终成绩是分值加权的考核结果。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本文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配置、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适合本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与实践措施,提升本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