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乌拉圭纺织工业发展历程初探
2022-03-16于长胜
于长胜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204)
1 乌拉圭纺织工业的早期发展
乌拉圭自独立以后,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迎来了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期。乌拉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乌拉圭建立了以农牧业产品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期间,乌拉圭曾经也建立起它的工业体系,其中纺织业最具代表性。
相比历史和文化类似的邻国阿根廷,乌拉圭的纺织工业的出现是比较晚的。造成这种现象是有诸多原因的:
首先,十九世纪下半叶,乌拉圭的国内环境稳定。在这个时期,乌拉圭才能够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发展以出口为导向型的农牧业经济,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经济稳步增长,社会福利高度发达,被人们称为“南美的瑞士”。乌拉圭农产品的主要市场是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其市场较为稳定。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也使得乌拉圭没有太多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其次,乌拉圭国内工业产品市场狭小,内部需求不高。而国内市场恰恰是如纺织工业这些工业发展的基础。根据186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整个国家的人口只有二十万人。1908,这个数字上升到一百万人。一百万居民中,有三十万人住在首都蒙得维的亚。蒙得维的亚是这个国家唯一重要的城市。到1963年,整个乌拉圭的人口攀升到二百六十万人。[1]总体来说,乌拉圭是个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的稀少造成国内消费市场的狭小,因而不能推动消费的需求。
再次,进口贸易结构的阻碍。在十九世纪,包括乌拉圭在内的诸多拉丁美洲国家,在其经济结构中,来自英国的投资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英国的投资集中在若干领域,例如市政建设,铁路,通讯以及其他一些工业领域。英国纺织业发达,所以拉丁美洲国家大量进口英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工业品。这样的模式,是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与西欧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基本模式。但是,这一种贸易结构也阻碍了乌拉圭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另外,乌拉圭这个国家面积并不辽阔,人口也不多,因此并不具备发展大规模工业的基础条件。然而,虽然面对如此之多的不利条件,还是有一些企业在十九世纪末期进行了早期的尝试。他们试图在乌拉圭发展纺织工业。1890年,阿尔帕尔加塔斯公司和萨尔沃兄弟公司以及坎波马尔兄弟公司在蒙得维的亚建立了乌拉圭最早的纺织厂。这些企业是乌拉圭纺织工业的先驱。总的来说,这些公司早期的产品只面向小规模的零售业市场。
2 乌拉圭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
乌拉圭的纺织业兴起于十九世纪末期以及二十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纺织公司主要生产毛纺织品。这些产品逐渐取代了质量一般,从外国进口的同类产品。随后,阿尔帕尔加塔斯公司将其生产领域扩展到了棉纺织业。但是,当时国内没有相关配套行业。比如:在当时的乌拉圭没有棉纱厂。这些企业不得不使用进口的棉纱进行生产。[2]从外国进口棉纱等重要原材料就造成了较高的生产成本。
萨尔沃兄弟公司和坎波马尔兄弟公司最先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创办毛纺织厂。1906年,萨尔沃公司和坎波马尔公司合并,成立萨尔沃·坎波马尔公司。该公司总部设在科洛尼亚。合并之后的企业实力增强,他们在乌拉圭建立一座大型毛纱厂,解决了毛纱供应的问题。这样在乌拉圭的棉纺织厂便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原料,生产一系列的毛纺产品,如毛毯,斗篷等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向该国内陆的农业区销售。1933年,该公司已经垄断了本国的毛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3]
在棉纺织业领域,1909年,希亚公司建立棉纺厂。1913年,该公司被并入萨尔沃·坎波马尔公司。此后,乌拉圭的纺织业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乌拉圭纺织业发展才遇到一些困难。原因在于一战后的欧洲国家,致力于恢复本国的工业部门,限制了一些相关工业耗材的出口。这些工业耗材产品,乌拉圭本国并不能生产供应。乌拉圭的工业结构不健全,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时乌拉圭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 乌拉圭纺织业的发展鼎盛时期
上文提到的不利条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乌拉圭纺织工业的发展。但是,该部门在经过短暂的发展停滞后,还是在1930年到1960年间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年增长率超过8%。1929年的西方经济大萧条,打击了乌拉圭农牧业生产。因为乌拉圭的农牧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在欧洲。而经济大萧条使欧洲市场萎缩。然而,经济危机并没有太多影响到乌拉圭的工业发展。根据1936年的工业普查数据,乌拉圭的纺织业领域共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家企业,工人人数超过五千人。[4]
乌拉圭纺织业得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乌拉圭政府的支持。面对欧洲市场的萎缩,同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乌拉圭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护和发展本国民族工业。例如,乌拉圭海关对于外国同类纺织品征收高达48%的关税。[5]在毛纺织业领域,乌拉圭的毛纺织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乌拉圭本国出产优质羊毛,这是决定成品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毛纺织业也是乌拉圭纺织业主要的部门。乌拉圭的毛纺织品逐渐取代了绝大部分的外国同类产品。
相对于毛纺织业,乌拉圭的棉纺织业并没有上述优势。因为在乌拉圭并不种植棉花,因此也缺乏相应的棉纱厂。这一点极大限制了棉纺业的发展。乌拉圭只能采取进口棉纱的方式提供原料。然而,乌拉圭的棉纺织业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是得到了发展。因为二战的原因,欧洲的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不能出口棉纱。乌拉圭以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也相继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乌拉圭政府鼓励在国内建立棉纱厂,通过进口棉花直接生产棉纱。
乌拉圭纺织业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解决了一系列的供应问题,如工业耗材,原料,机器以及配件等。此后,该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从1936年到1948年,生产年增长率为14%。[6]与此同时,更多的毛纺厂和棉纺厂在这段时期不断建立。为了解决先前提到了棉纺厂的原料问题。1942年,乌拉圭建立了乌拉圭棉纱有限公司(PHUASA),极大解决了棉纺织业发展所面临的原料供应问题。除了继续强化生产,乌拉圭政府还颁布了诸多措施鼓励出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乌拉圭的纺织业仍然保持了一段时期的增长势头。但是在五十年代后进入了停滞阶段。随着欧洲经济的不断恢复,各国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以限制纺织品的进口。这样乌拉圭的纺织品的出口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另外,乌拉圭国内的人口少,市场小的劣势再一次显现。工业生产不断发展,造成国内市场饱和,产品失去销路。
4 结论
乌拉圭的纺织业出现较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内市场狭小。由于人口稀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其次,缺乏资金投入。当时乌拉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外向型农牧业出口型经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成没有太多的人对工业发展进行投入。再次,当时该国主要的纺织品来自进口。然而,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这些进行早期尝试的企业通过合并,改进技术等方式,增加了自身的实力并解决了行业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乌拉圭的民族纺织业的发展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是分不开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农产品市场萎缩,迫使拉丁美洲农产品出口导向型国家另寻出路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拉丁美洲国家纷纷采取了“进口替代”政策,以发展民族工业,在经济上避免对欧洲国家的过分依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乌拉圭的民族纺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五十年代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乌拉圭纺织品逐渐失去外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