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农牧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2-03-16马晓兰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牧区同伴儿童

马晓兰

随着少数民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牧区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这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必须直面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特征进行重点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细心交谈、实地走访、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牧区教育和谐发展。

一、搭建展示平台,树立生活与学习自信

不少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心理,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觉自己缺少了亲情关怀与陪伴,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倾诉的对象,认为自己被父母遗弃了,因此容易造成自暴自弃心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信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或优势能力,通过树立自信弥补因缺少父母陪伴而产生的自卑,逐渐消除自卑心理。

农牧地区的儿童都能歌善舞,有天生的乐感,所以教师要激发他们的优势,为学生构筑线上线下多元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他们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在班会活动或者学校艺术节的文艺活动中,教师要给留守儿童多安排表演节目,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节目创意与表演,并引导他们感受来自同伴的欣赏,感受团队的关怀、激励和温暖,在交往中消除自卑感。教师应用心寻找安全、免费的软件与网络平台,经常举办线上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班级群、学校APP、网络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树立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

二、丰富集体活动,满足儿童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满足生理要求、安全的需求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则是更高级的需求。农牧区留守儿童和家长聚少离多,他们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丰富的集体活动,让他们找到更多的知心朋友,满足社交的需求,从而满足尊重感的获得。

笔者发现不少留守儿童总是郁郁寡欢,发现其原因是他们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缺少父母给予社交的交流引导。针对此问题,笔者组织学生策划丰富多彩的课后集体活动,用集体的温暖来抚慰学生心中的孤寂。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各种不同的兴趣小组,然后分小组展开活动,如爱好文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到“读书沙龙”活动中,爱好美术的学生则参与到“丹青泼墨组”活动中。首先,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同伴建立友好感情,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带来的情感缺失。其次,唤醒学生的“尊重”需求,当小组成员的建议得到同伴的赞同,其作品得到同伴的认可,自然就能感受到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内心的积极情绪也更高昂。再次,唤醒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学生自主议定各种小组职位,规划这些职位的任务,然后展开自愿竞选与自主评选,并努力尝试担当好这些职位工作。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小组活动的意义,提升了“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感。

参与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互帮互助,进而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有同伴真心支持自己,用鼓励的眼光看着自己,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在获得他人尊重时尊重他人,从而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三、开展亲子视频活动,促进家校协同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参与农牧业活动,或者远赴城市打工,时空隔阂阻碍了亲情交流,因此很多学生产生了孤独的心理,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但是又不知道该向谁倾诉内心的憋屈。笔者定期联系学生家长,要求他们经常和孩子进行视频沟通,并组织网络亲子趣味活动,将活动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构筑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融洽关系。

为了生计和改善家庭生活,往往留守儿童的父母出于无奈才去外地或城市务工,学生并不理解家长的苦衷,为了让他们能了解父母在务工之地的工作情况,教师鼓励家长用手机视频的形式拍下自己生活的场景,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展现自己的工作场所。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家长在外地艰苦生活和紧张工作的细节,体会到父母的责任、担当,理解生活的不易,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期望。学生通过视频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唠叨”自己遇到了什么困扰,交流同伴之间的乐事,通过倾诉调适自己的情绪,纾解成长中的心理压力。亲子视频活动,拉近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他们和家长之间的代沟也会逐步消除。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视频活动,与教师保持适度沟通,有校解决了家校协同过程中常见的难题,诸如家访耗时耗力、互动不及时、沟通流于形式等。

四、开设心理信箱,走进学生心理世界

少数农牧区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家长在一起,所以羡慕嫉妒那些能和家长长期相处的同伴,甚至因此常常会迁怒于他人,出现违纪问题,脾气也会逐渐变得古怪,很难和同学进行友好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开设心理信箱,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写信的方式讲述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扰,教师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调解,帮助学生疏解内心的嫉妒心理。

例如,有学生在来信中谈到了自己和同学的矛盾,认为同学每周一都会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和家人一起玩耍的场景,还会拿出其父母送给他的玩具、书籍,这让该学生感觉自己被父母遗弃了,因此内心生出了不满的情绪。针对这一具体问题,教师对该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明白父母并不是遗弃了自己,而是希望通过辛勤的工作,能改善家人的日常生活。笔者还让该学生向其他同学讲故事,说说父母在打工过程中发生的趣事趣闻,他讲述的故事显然迥异于农牧区的社会背景,这就让其他同学产生了好奇心、羡慕之情,这样该学生便没必要嫉妒其他同学了,并认识到别人家庭存在独特的幸福之处,而自己的家庭也有与众不同的幸福,该学生的内心感受逐步变得丰满起来。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逐步成为边缘群体,他们缺乏和父母之间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亲子关系容易出现问题,和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容易出现障碍。开设心理信箱的方式能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内心的困扰,呵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敞开心扉,体会到师之如父母的真情,从而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研究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成长困扰的问题,是农牧地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有助于构建和谐乡村和牧区,从长远来看促进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可以为乡村振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初中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创新教学与管理的方式、方法,借助信息技术为这类特殊学生群体提供精心服务,转变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质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合力,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农牧区同伴儿童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寻找失散的同伴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留守儿童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六一儿童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