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思考*

2022-03-16刘有升陈丽静

教育与考试 2022年4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福建

刘有升 陈丽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曾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1]把故事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从政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深化融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 年半的故事这一课题意义重大。我们可从蓄力点、着力点、发力点等维度,分别思考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意蕴、专题设计、教师作为。

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蓄力点

“形势与政策”课相对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具有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进行综合教育引导等特殊要求。[2]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在回应现实要求中蓄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

形势是发展的,相关政策也是变化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永无止境的动态性,教材语言多为严谨规范的理论表述,且偏重国家、社会视角的宏大叙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当前形势政策的认识水平往往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再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对象是全体本科生,大班化教学可能出现一个班兼有文、理、工、艺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00 后”为主的大学生学习认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获取知识的快餐式、碎片化、直观化等,缺乏对时事政治的感知,这给抽象的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方式呈现出单一化、填鸭式、低效率等特点,使得“摸鱼者”“低头族”等大量存在,教学互动效果不够理想。如何让学生在客观认识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所在。故事教学法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对象和效果都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讲故事“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3],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在教材内容的“骨架”上充实故事的“血肉”,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改变一些学生长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索然无味的刻板印象。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是不可或缺的优质教学内容资源、是润物无声的重要教学载体,将其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利于助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论来自哪个专业的学生,都不会排斥听故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不为广大青年学生所熟知,“形势与政策”课以此设置特殊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学习探究,增强教学的新鲜感、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学生主动从“低头”到“抬头”,再到“点头”,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升华,真正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二)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

当前,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激荡,多元社会思潮“渐欲迷人眼”,给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西方反华势力从未放弃过“颜色革命”,企图借助科技优势与我国争夺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没有改变同我国争取青少年一代的战略重点。[4]事实证明,在风谲云诡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能保持稳定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密不可分的,新时代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列宁曾明确反对“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5],大学生年纪尚轻,对事物的认知需要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故事教学法兼顾理论性和通俗性,具有生动的实践母版。因此,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6]习近平同志已经获得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认可,被亲切地尊称为“习大大”。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 年半,在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这些具体的从政经历充分彰显了他对我国社会形势的高瞻远瞩。“形势与政策”课继续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从政的微观层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加深学生对领袖的爱戴之情和崇敬之意,进而引起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之“能”以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深化对当前形势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7]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8]坚持“如何进”的问题导向,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引入故事教学法,将教学理论内容与故事背后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大批“90 后”“00 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担时代重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显著成效。在一定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过程必有其发端,福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曾先后在福建厦门、宁德、福州、省委省政府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造福一方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现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这些故事是“形势与政策”课用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生动教材和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习近平在福建的故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有利于深入阐释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发展逻辑,阐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9],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着力点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灵活多变,但也明确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四个专题,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应以这四个方面作为着力点,在新时代、新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找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实现理论故事化或故事理论化,使教学过程言之有物,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力量。

(一)“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中的故事融入

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强调重点讲授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全面领导东西南北中,勇于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习近平同志初到厦门时,用“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他每到一地都与群众坐小板凳亲切交谈,当地人因长期泡茶茶杯有一层黑茶渍,他端起村支书递来的黑茶杯就喝,一下子拉近干群关系。[11]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提出变老百姓的“上门”为干部的“下基层”,在调研中解决现场办公遇到的问题,他自己一个来月跑遍了下辖9 个县市、13 个乡镇、18 个村、12 家工厂电站和学校。习近平同志在工作上高要求,但在生活中“低标准”,住在宿舍、吃在食堂、不换办公室和车。他制定了“宁德廉政17 条”,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廉政责任制,从根本上铲除大吃大喝、公车私用、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12]

习近平同志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一栋楼办公”等工作,这种办事效率当时在全国也罕见。到省委省政府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将系列工作经验推广至全省,福建人都亲切叫他“百姓省长”。总之,在故事讲述中向学生生动诠释党的性质宗旨,加深学生对党“是什么”的认识以及对党“要干什么”的认同,尤其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未来会成为“关键少数”的党员,以此提醒他们不忘入党誓言,在日常生活中立清白之身、做干净之事,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积极作用。

(二)“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中的故事融入

开设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强调重点讲授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13]比如,讲到经济建设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亲自到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多次以“闽东精神”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闽东曾是福建最贫苦的地方,是全国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习近平同志到任后不负闽东人的期望,高站位地提出“弱鸟先飞”“水滴石穿”“扶贫先要扶志”等思想,并以久久为功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政绩。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委任职时,专程赴闽东典型的贫困户调研,躬身钻到茅草房里,踏着摇晃的木板走到连家船里,跟群众促膝嘘寒问暖。在他的推动下,2000 多家茅草房户甩掉了“草帽子”,连家船民也实现了世代上岸的愿望。总之,在福建从思想脱贫到经济脱贫的精彩缩影中,教师可向学生说明群众脱贫始终牵动着习近平同志的心,他坚持从基层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借此让学生体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经济顶层设计离不开社会调查研究,实质性地推进共同富裕的系列举措也有其深厚的理论依循,引导学生宏观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做到学以致用。

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等理念深入人心。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习近平同志在此工作期间就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开创了全国生态省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的先河。当时,长汀是福建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县,习近平同志到省政府工作后多次到长汀调研,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全省15 件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还亲自带领省里的干部植树造林。如今,长汀经验已成为以点带面推动全国环境治理的重要参考。总之,在故事中向学生展示习近平同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高屋建瓴,用人物、情节来助推学生理解和把握相关决策部署,有条件的可结合实体化教育基地,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发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与行动。

(三)“港澳台工作”专题中的故事融入

开设好“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强调重点讲授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新进展新局面。[14]党的十八大以来,“港澳台工作”虽然争端不断,但总体趋势是行稳致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中看到掠影。从宏观上融入,习仲勋同志是党统战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习近平同志耳濡目染,在福建期间非常重视港澳台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倡导并亲自参加每年在深圳召开的港澳地区政协委员座谈会,开拓创新地把工作做到前沿,为解决“统一战线不统一”的老大难积累了成功经验。[15]194-200总之,针对祖国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纷繁复杂的局势,在教学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相关故事作为课堂导入或内容补充,向学生明确港澳台历来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中营造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氛围。

从微观上融入,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当前正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化敏感为优势,使海峡两岸的人文往来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 年1 月,两门(厦门和金门)与两马(马尾与马祖)实现“小三通”,首次将一个中国原则写入交流协议,促进了两岸的“大三通”。2002 年上半年,马祖连月不雨,主动向祖国大陆提出供应淡水。习近平同志随即切实推动工作,不久“金航二号”送水船在马尾货运码头连接5 条输水管,约5 小时后,满载着2300 吨自来水的送水船抵达马祖,让台胞喝上了来自祖国大陆的甘泉。[15]212总之,可以今年“九二共识”30 周年为契机,讲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把对台工作做到台胞心里去的系列故事,尤其突出那些令人震撼的故事细节,向学生讲述过去和现在全国上下推进祖国统一的决心,进而坚定学生未来贡献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心。

(四)“国际”专题中的故事融入

开设好“国际”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强调重点讲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贡献。[1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合作与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时坚持面向世界的故事一脉相承。在国际合作方面,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开启了菌草技术援外工作,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习近平同志以“立足政治,立足全局,立足长远”为指导思想,亲自会见了规模还赶不上我国一个较大乡镇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当时,东高地省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中国特有的“以草代木”技术为当地减贫致富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更有菌草迷们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美好憧憬。[15]172-179现在,菌草技术援外工作已成为中国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交的一段佳话,菌草技术也已推广到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给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带去了希望。总之,在故事中向学生讲述中国一贯不吝共享可学习、可推广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从而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使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生力量。

在国际竞争方面,世纪之交,国际上首次出现“数字地球”的概念,但人们对于“数字化”普遍缺乏认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敏锐捕捉到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他着眼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亲自挂帅,虚心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突破重重困难为“数字福建”建设开好局、定好调,这也成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15]225-227经过多年探索攻坚,在当前世界各国都积极倡导信息技术应用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的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均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取得突出成就。总之,通过在故事中贯穿国内外纵横对比,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战略眼光,正视本国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从而激励学生从学好自身专业做起,自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

三、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力点

上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在教师,广大教师要讲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更要向习近平同志学习讲故事。《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旁征博引,直抵民心、亮相世界。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求教师从多重维度、互动角度和价值深度上发力,在把故事讲清楚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好、讲透。

(一)从多重维度讲清故事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性决定了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进行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要树立多种思维,既讲事实又讲形象、既讲情感又讲道理。第一,辩证思维。“形势与政策”教育多通过宏大叙事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把“小人物”与“大事情”、“大人物”与“小事情”相统一讲给学生听,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17]教师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讲清楚个体人物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使命担当。特别地,对某一环境、某一情节或某一细节进行深入刻画,引导学生认识“平凡铸就伟大”,于无形中引发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处理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与在正定、浙江、上海故事之间的关系,自觉用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阶段性从政经历观照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了解当前形势政策变化与领袖深谋远虑之间的深刻关联。

第二,历史思维。故事是对发生过的事实片段的整合和缩写,由于时空差异和时代变迁,为了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进行隔空对话,历史性地还原故事显得至关重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以历史逻辑为根本遵循,结合社会热点、重要纪念日等契机营造故事语境,讲清楚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工作生活背景和心路历程,通过故事“活化”增强“代入感”,使学生感悟正是不同阶段的历练才铸就习近平同志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同时,教师还要用历史分析法对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使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更加明朗展现,为学生结合当前形势与政策进行连续性、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提供一种发展空间。

第三,创新思维。“形势与政策”课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在每年春、秋两季开学前印发教材和教学要点。但是,改革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的故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那些陈年旧事就变成了陈词滥调,教师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进行“旧事新说”。如运用多媒体播放与故事有关的图片、音乐、舞蹈、话剧、影视等,电视剧《山海情》就是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启动的对口帮扶宁夏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爱拼会赢》生动诠释了“晋江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新形式再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的新内容,以此加深学生的红色记忆,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在形势多变、价值多元的现实社会中站稳政治立场、明确自身定位。

(二)从互动角度讲好故事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之间展开的,具有很强的实践互动性。在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过程中,绝对的叙事者和纯粹的倾听者是不存在的,而是表现为二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师生要适时进行角色互换,避免上演“独角戏”。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要讲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专职教师要变“我们想说”为“学生想听”,就需要在叙事话语上下功夫,消解学生与“形势与政策”课之间的疏离感。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生动讲述县委书记焦裕禄、老干部张富清及“半条被子”的故事等。[18]专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整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叙述时少说官话、套话和空话,引用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将投射在故事中的情感通过声调、语速、表情、动作等进行传递,把教学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学生。此外,我们还可以请领导干部、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亲历者等走上“形势与政策”课的讲台,作为兼职教师队伍的补充。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期间,就带头多次到学校作形势与政策报告、设专题讲座、开座谈会等,帮助学生正确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共事的老同志有很多,不少人至今仍是习近平同志的牵挂,让老同志继续发光发热,邀请他们与学生“面对面”,是让故事富有感染力、体现时代价值的最直接方式。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既做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的倾听客体,更做讲好故事的参与主体,利用朋辈优势提高故事融入的内隐性效果。怵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教师在讲述典型人物事迹时往往采用仰视视角,着力表现“高大上”的形象。为此,教师让学生讲故事时可以实现换位思考,以朋辈群体间的平视视角还原典型人物,并从不同学科专业出发为故事提供丰富的素材,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在讲故事前,教师可通过“专题化”或“章节块”划分教学内容,学生自由组建故事融入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习近平在福建的故事在网络上随时随地可查,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前故事准备的导向工作,传授搜集和整理故事资料的正确方法。在讲故事过程中,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里赋予学生讲好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通过成果展示、故事宣讲、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讲好故事自主建构教学内容,增强情感体验,历练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在讲完故事后,教师要将学生所讲的故事和教材理论内容进一步串讲梳理,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适度拓展延伸,启发学生讨论与故事相关的社会时事热点或最新思想观点,坚持目标导向。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叙事表现进行点评反馈,和学生交流讲好故事的心得体会,并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实践进行更具普适性的理论升华,贡献优秀教学案例。如福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领悟习近平同志曾14 次深入福大、关心学校发展的故事,以此激励福大学子努力成为时代新人,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从价值深度讲透故事

习近平同志强调,“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19]如果一堂课变成“故事汇”,一味追求“入耳”效应而搁置“入脑入心”效果,就会出现故事融入与教学目标“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找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故事融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带领学生“走进”故事的同时,讲深、讲透故事背后的价值意蕴,使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首先,讲深故事,明理增信。坚定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立场观点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本质规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进行思考,实现学思践悟同步,使批判不至沦为低效的空喊口号,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党性修养。例如,西方国家向来无端攻击中国人权状况,因此学生当中不免产生思想困惑,“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练就见问则喜的真本领。故事的背后是活生生的实践事实,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逆向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为民办实事的故事,进而顺向把握世纪大疫情与百年大变局背景下人民生命至上的首要原则,由果溯因明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挺立时代潮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不断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领袖是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经受住了长期实践的检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是一以贯之的。立足当下,反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所作所为仍然是充满战略性和前瞻性的。

其次,讲透故事,崇德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动物,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20]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故事教学法与榜样示范法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教学手段,要求教师讲透故事,避免神化其中的榜样人物,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亲近、可学习的榜样形象。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展现出求真务实、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心系民生、“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甘于奉献、“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着眼未来,科学把握大势的远见卓识;超前谋划、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精神……教师要透视领袖的可贵品格及其时代价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学生形成精神共振,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自觉地将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合二为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福建医改新在哪?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