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与呈现*
——2021 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综政治40 题评析
2022-03-16杨艳辉
刘 星 杨艳辉
2021 年4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文章,对全体党员作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指示并号召全党同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到来。相应地,2021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出现了对“中共党史”的“两个务必”以及“永葆赶考的清醒”的考查,通过选取相关时政热点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明确国家方针、政策变革。牢牢把握“一体”,这就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以解决“为什么考”的问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夯实“四层”,这就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面以解决“考什么”的问题;教授学生如何抓牢“四翼”,这就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以解决“怎么考”的问题。应该说,“高考综合改革五年以来的稳步推进,整体而言受到了多数亲历者的认可”[1]。文综政治主观题还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政策精神,增强时政意识”[2],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速度和效率,紧扣时代脉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检验。
一、精创试题情境,关注时代热点
对多年来高考全国文综卷主观题进行梳理与深入分析后可以看出,高考试题选材都围绕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其命题趋势是考查让学生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社会热点的能力。所谓把握热点不仅表现为关注长效热点,更重要的是聚焦年度热点。以2021 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综第40 题为例,此题的创设情境集中反映了2021 年“四史教育”这一重大议题。“只要考试仍作为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方式,考试引导教学的现象就必然会存在。”[3]一年一度的高考是检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载体,而高考试题呈现形式就是通过选取适宜的材料,再现学科理论生发的恰当场景或现实中的问题情境,以此作为创设高考试题的依据,提出不同的问题和任务,从而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的知识储备、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以及核心价值等。关注社会热点是政治学科的一大特色,也是完美彰显学科价值之所在。2021 年真题材料主要是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涉及的“两个务必”“永葆‘赶考’的清醒”等党史问题展开,现就几个问题创设呈现如下: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材料(略)
(1)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12分)
(2)“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10 分)
(3)人生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两点看法。(4 分)
从2021 年高考文综政治第40 题的真题来看,所占分值26 分可见其重要程度,通过所给材料以及三个设问项的分析,可知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时代热点的“四史教育”中“党史”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借此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过对材料分析可以得出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两个务必”的重现及其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时代价值;其二,是中国共产党对“永葆赶考的清醒”的具体落实以及作为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融历史、哲学、文化以及价值判断等元素为一体的材料叙述,其意图是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首先需要考生熟悉“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命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两个务必”是对我国数千年治乱规律的历史总结以及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历程的重要阐发,既是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的深深的忧思,也是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体察。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要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精神,才能永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从而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局限。其次,“进京赶考”也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领导班子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之时,毛泽东主席的一个形象比喻:这里“考生”“主考官”分别为全体党员干部以及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考试”从未间歇,虽然“考题”越来越棘手,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负众望、仍然无往而不胜。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柏坡时掷地有声:“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检验,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才能切实做到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
基于对“党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考命题意图越来越与时代热点以及党和国家最关心的焦点问题紧密相关,这也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死书、死读书越来越不能适应新高考形势的发展,对于这一类集党史、哲学、文化以及价值观为一体的综合性试题,只有熟悉相关“党史”内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明白出题者的意图。这具体体现在以“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高考要求对时政素材进行筛选,切实用好时政素材并根据时政的情景对问题进行优化与创设。本题对“四史教育”的考查,紧扣“一点四层”的高考导向,较好地契合了高考改革、高考命题发展的新动向。高考选拔是要立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承载着为国家和人民挑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以文综40 题为例,高考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深刻领会“党史”折射的时代内涵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把握时代脉搏,对社会现实问题诸如“党史”问题进行恰当评析。只有对所提供的“党史”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与提取,“以辩证的、批判的思维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4],才能利用所学知识对永葆“赶考”的清醒以及“两个务必”进行正确阐发。类似的考题创设还体现在2018新课标Ⅰ卷文综政治试题38 题第(2)个设问就是这种考查的类型,材料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等问题的描述,现还原真题的问题创设如下: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略)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的意义。(12 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在深化国企改制过程中应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2 分)
我们来看第(2)个设问,就是结合材料、利用所学政治学常识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阐释,这样的问题创设形式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究其原因在于选取情境材料的内容恰如其分、选择材料的角度新颖别致,当试题呈现在众多专家和考生面前的时候,让他们既感到是在情理之中,又出乎其意料之外,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引导考生感悟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面表现,增强其政治认同感”[5],而这一特点正契合了“精创试题情境,关注时代热点”的基本宗旨。
二、强化核心素养,彰显学科特色
新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主观题命题设计尤其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与材料结合上的融会贯通,强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提炼、融合并予以阐发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中阶段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唯有根深基稳,方能枝繁叶茂。换言之,只有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掇菁撷华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文综40 题的三个设问,考生只有熟练掌握核心的哲学原理,才能有效调动学科的内容积累并进行恰当的整合与迁移,再辅之以党史材料方能顺利完成答题任务。2020 年的政治高考大纲对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有明确的要求:高考试题要反映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重在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文综40 题的第一个问题创设为例,对于这一设问,出题者重在考查考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党史”材料与哲学原理的交叉与综合,答案设计的成功与否集中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也最能反映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
第一问涉及知识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于这一问题,考生需要把两个概念及其辩证关系弄清楚才能顺利作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或者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只有对这些核心的哲学问题做到了然于胸,才能顺利答题。这一设问需要考生从试题情境中读出“理”的规定性并结合材料对“理”进行系统阐发,“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思路和方法”[6],从而达到“懂理”“析理”和“明理”的目的;需要在“党史”的历史情境下表明自己的观点,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态度、思路与方法等有一个明晰的表达,“把课本语言、材料语言与时政语言整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7],只有这样才能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再回到第一个设问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8]依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永葆“赶考”的清醒进行阐发。时代是出卷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共产党人的“答卷”越发复杂和困难,“赶考”任务也从未止息,而永葆“赶考”的清醒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竭动力。永葆“赶考”的清醒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共产党人只有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给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高考文综政治(全国乙卷)试题主观题设计一直都具有答案生成的逻辑机理:答案的组织要以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基本原理为轴心,提取题干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时代关切;对于考生的答题,他们“不仅是在写答案,更重要的是在书写自己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9],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归纳答案、组织语言。考生组织的试题答案既不是诸多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漫无目的、长篇大论的阐述与罗列,而是在有针对性获取、解读所提供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所学哲学原理进行活学活用,拥有对学科知识进行迁移与整合,从而达到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目的。文综第40 题的第一设问集中体现了政治试题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原则,以知识为载体,以具体材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旨在考查考生思维与品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这一设问也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视野,旨在让考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提高其参与社会的公民担当意识。
三、凸显关键能力,考查文化之维
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两个务必”的革命精神,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其执政能力。文综40 题第二问的题干:“‘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这一问题是以“党史”为素材进行的问题创设,是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等知识点的考查。这里需要把所学原理知识与“两个务必”的“党史”材料进行融会贯通才能顺利作答。应该说,这种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适应了新高考的基本诉求: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考生平时学习的负担,也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这里需要学生在脑海中能够清晰浮现教科书上相关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进行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以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向外拓展就是要明白中华文化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安民富民等思想,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共建新型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就第二设问而言,坚持“两个务必”革命的、红色的、先进的文化,是共产党人“赶考”经验的总结,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风云波诡云谲,共产党人需要“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潜移默化中鼓舞人的斗志,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接续奋斗,不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神聚力。要想精准解读时政材料,需要考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从而提供更为权威的、合理的应答之策。只有明确这一高考命题的主旨,才能对年度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理论知识、社会知识及个人生活知识建立一种必然联系,增强作答的逻辑性、严谨性与全面性,从而从容回答“文化”与“两个务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思路,有效组织答案。
高考试卷是检验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效度和信度最直接的方式。在高考试题中,使用各类时政热点素材对考生考查的同时,需要深入挖掘其本身蕴含的德育价值。文综40 题第二问的设计意图明显,就是要深化考生对“四史教育”的认识,加强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情境设问中突出时代价值,增强考生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与政治认同,需要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时代特色与精神实质,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的决心,进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类似的问题创设有2019 年高考北京文综哲学和文化第38 题的材料,主要集中于《我为祖国献石油》《在希望的田野上》《幸福在哪里》《春天的故事》以及《不忘初心》等几个时代的赞歌描述,主要是对“歌以咏志”的具体表达。现就试题的第(3)个设问再现如下:
38.(31 分)壮丽70 年,奋斗新时代。
材料(略)
(3)结合材料三,综合运用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歌以咏志”的理解。(11 分)
对于这一组的问题创设可以看出:试题出题者的意图是要读懂材料,运用书本上的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组织试题答案——就是聚焦于学科知识以及考生能力素养方面进行的问题创设以凸显考生对文化相关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能力,力求检测学生思维在复杂性、系统性、灵活性上的差异,“用哲学的思维思考文化、作答文化,用文化的‘滋养’化解哲学的干涩”[10],这种寓于主观题中对文化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两个务必”作为优秀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通过高考考查的形式强化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以文化活动、文化现象等领域的时政素材,再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四、注重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
高考命题不仅注重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考查,而且对于引领考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考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以及增进考生健康成长的人性关怀成为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考查的重点内容。高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11]的最重要的指标。
文综40 题的第三个设问:“人生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两点看法。”这一设问属于开放式问题,组织答案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认同”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考政治科目承载着“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责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是第一要务。其二,这一设问的初衷是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同“党史”情境材料进行有机结合,诸如选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等正能量知识点与“党史”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对自己观点予以论证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其三,考查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能够运用规范性的学科术语、文字表述,遵循清晰的逻辑层次组织答案。文综40 题第三个问题的创设,充分体现了对考生“价值判断准确、论证结构完整、原理阐释清晰、卷面表达规范”等维度的考查,这一命题设计中并没有预设“标准答案”,只是提供“统一标准”或“答案范式”,对于这类探究型开放式的试题,命题时需要在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测评指标体系,并以考生知识储备的多样性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答案的呈现形式。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主观题的研究,可以看出未来高考主观题的命制原则越来越倾向于对考生辨析与评价能力的考查以及在答题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水平,诸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等维度的考查与衡量。因此,第三设问的考查任务集中体现了运用基本原理进行自主辨析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突显考生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的理论依据并基于“党史”材料对两个层次问题的回答:一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在个体劳动与社会奉献的互补中创造社会价值;二是如何服务于人民群众,在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类似的考题创设还有2020 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政治40 题的第(2)个设问再现如下(材料略):
(1)运用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四位青年为什么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做出贡献。(12 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述扶贫故事给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启示。(10 分)
(3)就“青年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两条思路。(4 分)
此题的命题意图已经从“知识考查”转向了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考查,尤其是第(2)个设问,就是要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让考生完成精神上的历练和“洗礼”,达到从“理想信念”到“使命担当”的转化,“实现了从知识向实践、从价值向行动的转换”[12],正是借助榜样的力量,在考生“角色扮演”中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五、结语
全国高考作为接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如何从基础教育中选拔适应高校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高校人才的选拔要求,需要考生具备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涵盖了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核心的获取知识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以各种关键思维能力为特征的思维认知能力等。时值建党百年的重要关口,全国高考(乙卷)文综政治40 题选择对最前沿、时代热点的“四史教育”之“党史”问题进行考查,对其出题意图及其应答之策进行深度探析,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及初、高中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