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2022-03-16阿丽玛
阿丽玛
(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哈图布呼镇中心学校,新疆 乌苏 833000)
近年来,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工作。依靠传统教育观念下,反复强调记忆和做题的模式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难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当前错误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有效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真理,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意义与作用
1.1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意义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数学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1]。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便可有效实现对上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学生角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沟通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其次是教师角度。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教学,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水平。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要求
2.1 教师需要形成新型的教师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首先要做的一点,便是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先进,是否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是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停留在过去,使得其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停留在过去,无法实现对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培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错误的教学观念也会影响学生家长,使得学生家长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也更为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2.2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也势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改变,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错误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可以适当采用小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利用小组间的竞争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2]。
2.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念,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策略
3.1 精选合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便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的接收能力进行选取[3]。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分析教材,判断教材中的哪些环节更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常来说,具有较好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会更适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时,便可应用实践教学法展开设计。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七巧板”作为教学工具,并将学生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向学生发出提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七巧板拼成不同的图形。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巧妙利用七巧板,拼合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设计出一个表格,在课堂上利用投影进行展示汇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从实践中逐渐提升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较少,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在进行学习时,学生往往无法感受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无法理解教师的教育模式,出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不理解,这样一来,教育的最终成效便会大打折扣。若想有效解决上述状况,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传达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慢慢理解合作精神与合作意义。在向学生进行表达时,教师可以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进行阐述,也可以使用比喻,为学生讲解同合作价精神有关的寓言故事,表达合作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众人拾柴火焰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故事,加深学生对于合作精神的理解。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会更乐于助人,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会虚心求教,对促进班级整体进步,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帮助。
3.3 组建合作小组,实现合作教学的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便是小组教学方法[4]。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并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与作业的布置,通过反复地让学生展开合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进行小组分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小组的划分,要保证每个组中,既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也要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慎重考虑小组人数,学习小组的人数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小组成员过多,会出现学生学习情绪无法达到饱满状态的情况,小组成员过少则无法起到合作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将小组人数控制在4到6人之间。同时,教师还要为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名组长,组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小组学习。
3.4 小组合作交流的实施方式
在小组教学时,教师也要注重方式方法。
首先,在课堂中,教师要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便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小兔子过生日了,家里有一块圆形的水果蛋糕,那么为了让每一个来参加生日宴会的小动物都能够平等的吃到蛋糕,小兔子应该怎么分配呢?教师可以设置四道题目,将小动物的数量分别设置为2、3、4、6,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刻的认知,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教师也可以应用小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圆形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使用圆形或带有圆形的图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出一幅图画,上交给教师,教师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批复。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的小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通过积分竞争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对待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可以更快地适应。因此,教师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