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与“眠”历史演变研究
2022-03-16王静
王 静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睡眠”一词是我们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在现代汉语中,“睡眠”常常用来表示人或动物睡觉的状态。《辞海》对“睡眠”的解释是:“睡眠是与觉醒状态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的机体状态。”然而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睡”和“眠”是表示两种相近但是并不相同的状态的。
“睡”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常常表示“坐着打瞌睡”,同时可表示“睡着”,已经具有睡眠义。《说文·目部》:“睡,坐寐也,从目、垂。”徐锴系传:“从目,垂声。”段玉裁注:“知为坐寐者,以其字从垂也……此以会意包形声。”也就是说,“睡”源于“垂”,是脑袋下垂,昏昏欲睡,表示“坐着打瞌睡”,而表示现在我们所说的“躺下去睡”义用“寐”。当然,此时的“睡”已经拥有了“睡眠”义,如:
(1)(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秦策一)(2)夜犹早,公姑坐睡,而瞢有五丈夫北面苇庐,称无罪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睡”都是“打盹”之义,例(1)中“欲睡”当释为“想要打瞌睡”,而不是“想要去睡觉”;例(2)中“坐睡”当释为“坐着打瞌睡”,而不是“坐着睡着了”。
(3)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庄子·列御寇)
此句中的“睡”表示“睡着”,珍贵的珍珠生于九重骊龙颔下,只有在它睡着的时候才能摘下来。
两汉时期“睡”的用例如下:
(4)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5)斥候望峰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汉书·贾谊传)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睡”也是“打盹”之义,例(4)“时时睡”是指坐在那里不断地打瞌睡,听不进去。例(5)中的“被介胄而睡”指的是披着铠甲和头盔打瞌睡。
(6)何等为十一。一为疑。二为不念。三为身。四为睡瞑。五为过精进。六为离精进。七为妄喜。八为怖。九为非一思想。十为无有计。十一为熟观色却思想者。(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佛说普法义经)
此句中的“睡”表示的是睡眠义,“睡瞑”作“睡眠”讲。据(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瞑,字亦作眠”,和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目部》:“眠,同瞑”,都可以认定表示睡觉义的“眠”和“瞑”后来合而为一,由“眠”来表示。
宋元时期的“睡”就完全表示“睡眠”义了,而且“睡”逐渐成了表示“睡觉”整个过程的主要用词,如:
(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2)夏文庄性豪侈,禀赋异于人:才睡,即身冷而僵,一如逝者;即觉,须令人温之,良久方能动。(梦溪笔谈·人事一)(3)不得听声音,敢又睡哩。(王实甫·西厢记)
到明代以后,“睡”便是“睡眠”的通称。明代《字汇·目部》:“睡,今睡眠通称”。由睡眠又引申出“躺卧”之义。如:
(1)李云急叫:“中了计了。”恰待向前,不觉自家也头重脚轻,晕倒了,软作一堆,睡在地下。(水浒传第四三回)(2)那些朋友们和我赌赛,叫我睡在街心里。(儒林外史第十二回)(3)睡未安稳,只听得床前有人性走脚步响,心疑有贼。(初刻拍案惊奇卷一)(4)青天白日,却怎的这等酣睡。(醒世恒言第二卷)(5)多扰,多扰!我要回屋子睡觉去了。(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例(1),例(2)和例(3)中的“睡”都是表示“躺卧”,例(4)和例(5)中的“睡”则已经是睡眠的通称。
在现代汉语中,“睡”表示睡眠的通称,同时也具有“躺”的意义。如:
(1)沉吟久不睡,海天思绵绵。(陈毅·初游青岛)(2)我感到温暖和安慰,终于沉沉地睡去了。(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3)他们吃饱了,睡在躺椅上,捧着看。(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4)喜宝就睡在黍秆上,两手抱住膝盖学继圣打滚的样子。(赵树理·刘二和与王继圣)(5)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巴金·家)
例(1)和例(2)中的“睡”表示的是“睡眠”,例(3)、例(4)和例(5)中的“睡”表示的是“躺着”之义。
“眠”最初与“睡眠”之义无关,只表示“闭上眼睛”。《说文·目部》:“眠,翕目也”。《字汇·目部》也说:“眠,合目也。”可见“眠”最初只表示“闭上眼睛”,而和睡眠无关。如:
(1)性刚悍,强弱相藉,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休息,常觉而不眠。(列子·周穆王第三)(2)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山海经·东山经)(3)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5)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离,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世说新语·假谲)(6)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遣又同局其半矣。(列子·杨朱第七)
从例(1)中的“觉而不眠”可以看出“眠”与“觉”的区别,“眠”主要是表示“闭着眼睛的状态”,而“觉”则是表示“睡着、睡觉”。郭璞对例(2)的注为:“眠,言佯死也。”也就是说,“眠”是指闭上眼睛装死。例(1)到例(5)中的“眠”均是表示“闭着眼睛”之义。例(4)中的“竟夕不眠”是说一夜都没有合眼。“长眠”就是永远闭上了眼睛,正是因为这样,人们通常把人去世称作“长眠”。例(6)中的“眠”指的是“睡觉”,但是“眠”的这种用法在这一时期还很少。
“眠”由“闭着眼睛”这一意义引申出了“闭上眼睛假死、装死”的意义,《释名·释姿容》也说:“眠,泯也,无知泯泯也。”睡觉的时候,生物都是躺着或者卧着,没有知觉的,所以“眠”字又引申出“无知觉”义。人睡觉时也是闭着眼睛,没有知觉的,因此“眠”也具有了“睡觉”的意义。“眠”表示“睡觉”的用例迅速增加,并且成为表示“睡觉”的主要用词是在宋元时期。如:
(1)徽宗伴师共眠,杨戬、高俅别一处眼眠睡。(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元集)(2)执侍左右、未尝睡眠。(景德传灯录卷一)(3)雏雊麦秀时,蚕眠叶休摘。(梅尧臣·和孙端叟蚕具·桑园)
例(1)和例(2)中的“眠”均表示“睡眠”之义,例(3)中的“眠”指的是动物冬眠。
现代汉语中的“眠”有四个基本义项(汉语大字典):(1)睡觉;(2)某些动物一定时期内像睡眠那样不食不动;(3)倒卧;(4)横放。而我们常用的义项是前两个。如:
(1)工人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眠之夜而白天也不知疲困?(郭小川·在社会主义的高潮中)(2)今冬的假眠,也不过是明春的更烈的生命所必需的休息。(闻一多·花儿开过了)
例(1)中的“眠”指的是“睡眠”,例(2)中的“眠”指的是“冬眠”。
“睡眠”第一次连用表示“睡觉”义出现在东汉佛经《佛说般舟三昧经》中,并且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连用以表示“睡觉”义。如:
(1)勿懈怠,勿岁计,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佛说般舟三昧经)(2)听者唯增恍惚,闻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掩而藏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全梁文)(3)善庆既归房中,澄心净意,直至天明,更无睡眠。(敦煌变文选)(4)从值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尊者焉。(佛语·录五灯会元)
综上所述,“睡”和“眠”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词,“睡”的本义是“坐寐”,但是宋元以后基本不用,而是用来表示“睡觉”的意思,并成为表示“睡觉”义的主要用词。“眠”本来是“闭上眼睛”的意思,但此义在宋元时期也几经基本不用,而是用来表示“睡觉”义。而早在隋朝开始,“睡眠”这一组合形式已经开始出现。从隋朝开始表示“睡觉”义的“睡”的用例已经大大增加,而且“睡”和“眠”的连用开始增多。比如在《佛本行集经》中表示“睡觉”这一意思的用例中,“睡”的用例有102例,“眠”的用例有130例,“睡眠”连用57例,“眠睡”组合6例。这表明此时“睡”和“眠”的意思已经同义或者说意思已经很接近了。“睡”和“眠”的组合虽然还没有固定,但是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就是以“睡眠”这种组合形式为主,这从“睡眠”组合有57例,而“眠睡”组合只有6例可以看得出来。在之后的发展中,随着汉语逐渐双音化的趋势,这种组合的用例也逐渐增多,并且固定下来表示“睡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