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2-03-16米丽古力阿克木亚提
米丽古力·阿克木亚提
(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哈图布呼镇中心学校,新疆 乌苏 833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推进与双减政策的落地,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重点,逐渐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转移,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也要更为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倡导趣味分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需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喜爱有趣事物的心理,科学、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感受数学魅力。
1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单调,教学观念相对陈旧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在6~12岁的区间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较为活泼好动,也缺少对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认知,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在课堂中,往往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时常有溜号现象的发生。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与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观念,导致其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时,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无法有效地参与进课堂中,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更多的在于对数学习题的反复练习上,因此部分数学教师会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课后反复做题、刷题以巩固数学知识,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将学习数学当成一件苦差事,逐渐失去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1]。
1.2 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约束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只能够被动地听教师讲述,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交流,无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情况。因此,近年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逐渐在教育行业中占据主要地位,该思想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倡导学校与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更多地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学习情况为基础,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尽可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仍未能被有效发挥,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旧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效果无法有效提升。
1.3 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2]。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为了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旧是以整体性教学为主,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数学能力较好,应更多进行扩展训练的同学,仍旧在重复基础的数学练习,而部分数学基础本就薄弱的同学,所进行的数学训练则难度过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2 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1 趣味性分层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
若想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便要调整教学方法,采用趣味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在进行趣味性分层教学之前,数学教师应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以确保后期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准确的把握,为此,可以通过在学期初展开数学分层测试的形式,依据测试结果完成对学生的分层。为了保证分层结果的科学性,可以进行2次到3次左右的测试,依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大体上,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基础层次、中等层次以及扩展层次。基础层次的学生,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对其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巩固基础知识;中等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能力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更多地扩展思维,养成数学思维与良好的数学意识;扩展层次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好,数学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要更注重对这部分学生扩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将趣味性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可以依据分层结果,保证每个小组内都含有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助于小组内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增强班级成员的凝聚力。
最后,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分层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依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调整。
2.2 将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性分层
依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后,教师便要依据趣味性分层教学的理念,合理设置分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趣味性分层教学设计,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保证整体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把握分层教学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5]。首先,整体分层教学上,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围绕着教材制定教学方案,保证学生能够对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其次,教师需要开展局部的分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一定扩展训练,以探究题和扩展题为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对于部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放宽教学要求,以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力为第一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基础能力得以有所提升。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三个层次的题目,难度由低到高,按照顺序展示给学生,要求各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作答并汇报结果,答对题目的小组会获得积分奖励,每月结束时,积分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教师给予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进行分层训练,达到趣味性分层教学的目的。
2.3 课后作业趣味性分层设计
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教师也要贯彻分层教学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基础题以及拓展题,要求学生进行作答。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题的作答,即便是基础知识较弱的同学,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题的训练。对待学生,教师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即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较差,教师也要认真对待。
例如,在进行计算题的训练时,教师可以利用“闯关”的形式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随着关卡等级的增加,计算题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每闯过一关,便会为小组增加一分,以闯关等级最低的小组成员的成绩作为积分标准。此外,为了防止小组内部为了获得积分而发生作弊、抄袭等情况,教师会对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要求组内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到教室前为同学进行题目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于小组荣誉感的考虑,便会自发性地帮助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有助于促进班级整体数学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趣味性分层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要进一步贯彻分层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