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梳理与实践探索

2022-03-16李定祥胡以仁邓奕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湖湘

李定祥,胡以仁,陈 聪,邓奕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医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以及精、气、神等传统哲学理论为精神内核,同时在发展中兼容易学和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统一,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中医学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当前,中医药正处在能力提升关键期,国际社会关注度日益攀升,但“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的问题仍长期存在。具体到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冲击导致中医学自身的特点与人才成长规律被忽视,中医本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传承方式被冲淡,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与传统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之间的矛盾凸显等。因此,现阶段培养高素质中医传承与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守住中医学之根。

1 背景和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中医学的启蒙课程,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中医人才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中医思维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医专业基础课老师应以文化自信的高度,帮助学生坚定专业思想,培育专业自强精神。做好这项工作,既是课程思政的要求,也是提升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

2 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渊源

2.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文化母体

在中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中华传统文化起着“元文化”的奠基作用。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奠定了中医整体观的基础,《老子》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这一辩证观启发了中医的辩证思维。《老子》七十七章曰:“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一认识指导中医治疗法则的确立。老子基于“其未兆易谋”,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推动了中医预防医学理论的形成。道家清净寡欲、抱朴养神的思想构成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元素。

自孔子创立儒家后,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先秦儒学、两汉经学以及宋明理学。儒家自汉以后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长期占据官方统治地位,其“医易同源”“中庸”思想对中医的诊疗观念有着极深的影,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演变也造成了中医诊疗观的变化。佛家的护生、尊生观念等都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戒律对医生从医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说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体现的因果报应学说也无形中起到了约束医家医德的作用。

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生命至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崇和尚中、防患未然、因果轮回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影响着中医药学发展。中医随着中华文化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文化沃土孕育了东方医学之身。

2.2 中医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在中医的认知方法中,整体思维、辩证思维、象数思维、中和思维等,既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做出了更具体的应用发展。例如,《黄帝内经》气化学说起源于《周易》,以《周易》阴阳气化为基础[1],结合人体特点,发展了运气学说和气机升降说,使人们可以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中医气化学说以《周易》阴阳气化理论为基础,不断升华和发展,成为贯穿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全过程的重要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探索

3.1 坚持把中医药文化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

依托学校中医学一流学科和中医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仁医人”的特色模式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学生素质提升第二课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中。积极配合大学推进实施“中医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工程”,深度挖掘马王堆医学、湖湘中医药学术流派、湖湘名中医传承等文化资源,讲好湖湘中医故事,引领学生浸染“忧天下,敢为先人”的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独创性地开展“春诵”“夏行”“秋思”“冬蕴”四季中医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以及“怒放的生命”“青春的畅想”“幸福在哪里”“守藏的信仰”为主题的“四季养心”系列活动,传承中医文化精髓,丰富学生思政教育内涵。

3.2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中医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

如介绍医圣张仲景时结合湖湘中医药文化,向学生宣扬其在长沙“坐堂行医”佳话。千百年后,仲景精神与风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湖湘热土,潜移默化中,湖湘大地的人文精神、医学价值、文化底蕴、思维品性也已经深刻的烙印上了“人命至贵 、医药为务,奋进图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省疾严谨、临证审慎”的仲景精神,而仲景精神也正是“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客观唯实、科学求是,笃修医德、秉行仁术”的价值追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告诫学生我们当代中医人唯有继承这些精神并在事业发展中一以贯之,才能真正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

以“大医精诚”的主题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育学生医德医风。讲述儒学仁爱观对中医的影响时,给同学们深度剖析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名了不起的大医既要有高超精妙的医术,还要有仁爱诚挚的心愿,发大慈恻隐之心,要广泛救助百姓的疾苦,无论病人是穷人还是富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全力施救,讲究大医之体态风度[2]。近两年特殊时期,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穿插“承袭经典,奉献医学”精神主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广泛动员大学生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在各自的志愿服务岗位和工作中积极作为,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3.3 着力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联动

充分利用中医基础理论网络共享资源,结合面对面、多形式的课堂教学,开展课程的课内外“混合式”教学活动;建立基于知识模块的课程视频资源用于微课堂教学;建立友好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并按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学习效能设计更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跟踪开展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等,反馈和检验教学效果,为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提供科学实践依据,从而有效提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同时拓展课外研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自主学习研讨;精心培育大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助研计划”团队,每月组织开展1-2次学术研讨交流,寒暑假集中开展实践活动,勉励广大中医学子巩固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尽管《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团队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医师”,对于解决理论与临床脱节,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极其重要。教研室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层义诊,让学生倾听患者的心声,让学生了解患者的疾苦,让学生知道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并激发学生作为医生的使命感。当学生看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优势,看到中医的临床生命力,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学习中医的兴趣。充分展现了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作为湖湘中医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硬核精神和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鲜明风采,用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一堂“爱”和“责任”的思政大课。

4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一个投身中医药事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团队致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开展教学优化改革研究,探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及时为学习者传递中华优秀价值观念和传统美德,助于培养学生作为中医人的独特精神,从而实现中医理论和人文精神双培养。

猜你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湖湘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冬病夏治”浅析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的要点
湖湘扫描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湖湘扫描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