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管理硕士计算机通识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2-03-16张金松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硕士教学内容考核

张金松,陈 燕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0 引言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2010年设置的专业学位,其目的是适应我国现代工程事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完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工程管理的人才质量[1]。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能力[2]。

遵循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结合本文作者所在单位(大连海事大学)的办学特色,本单位工程管理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重点培养服务于交通运输、港航、物流等特色行业的高端工程类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生崇尚科学、根植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遵守工程伦理规范,诚实守信,锐意进取。本专业研究生应能综合运用新兴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经济定量分析、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相关理论方法,在交通运输、港航、海事及相关领域中从事战略规划、项目管理、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等高层次管理工作。

因特色行业工程管理活动复杂,需要高水平的工程类管理人才从事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再加上特色行业近年来面临着重要转型,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普及,自动化港口、智慧交通、数智物流等新模式方兴未艾,亟须掌握新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

因此,为促进航运业工程管理硕士的人才培养,将计算机通识类课程纳入至工程管理硕士课程体系中,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技能,能够利用相关算法、模型及数据挖掘等方法解决航运业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3]。然而,在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环节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因此,本论文以计算机通识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结合航运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探讨工程管理硕士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建设问题,希望能够在工程管理硕士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起到参考性作用。

1 问题分析

201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下达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名单的通知》,其中要求自2020年起,原工业工程(085236)、项目管理(085239)、物流工程(085240)三个工程硕士领域被划分到工程管理(125600)专业硕士的招生领域下。调整后的工程管理硕士包括的四个招生领域为:工程管理(125601)、项目管理(125602)、工业工程与管理(125603)和物流工程与管理(125604)。工程硕士学位点的调整,首先影响的是考试科目的变化,调整后的工程管理硕士考试科目设置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0分)”与“英语二(100分)”,这一变化对考生的报考也发生了影响。

从考试科目调整的角度来讲,调整前工程硕士主要以考高等数学、专业课等科目为主,而调整后的管理类联考科目相对简单,即考研门槛有所降低。一方面,促进了本专业、领域的一志愿报考率的提升,报名人数大幅增加,为学科筛选优秀生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考生专业背景差异大、考生专业课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对2021年我校录取的工业工程与管理考生进行分析后发现,本年共录取43名考生,本科所学专业共涉及12个:其中工业工程12人,工程管理6人,电子商务3人,物流管理10人,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其他专业12人。

因此,可以发现,目前工程管理硕士招生及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如下问题:(1)专业背景差异大:由于本科所学专业背景的差异性,造成学生在研究生教学环节中,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跨专业考生往往需要在后期学习中自学或增补大量专业课的知识。同样的授课内容,有的学生会认为课程内容过于简单,但基础薄弱的同学又可能出现无法接受的问题;(2)预期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或收获甚微: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来开展毕业论文、就业提供支持,本专业原来开设了《信息整合与集成技术》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与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的方法,掌握需求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掌握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的基本方法。实现本教学目标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或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体系,而目前由于本科学习背景问题,造成大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薄弱或基本不具备编程能力,这便为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因此,本论文针对工程管理硕士计算机通识类实践课程的设置问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方式改革的相关方案及策略,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2 教学改革方案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 引入编程技术相关内容

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计算、操作、管理功能都是通过程序实现的,而程序又是由程序员通过编写的程序代码进行控制的,即编程。因此,作为计算机通识类实践性课程,首先应将编程技术纳入其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具备编写程序代码的基本能力,能够阅读程序的源代码。在此,可以选择常见的编程类语言作为教学内容,如C语言、JAVA、Python等。其中,C语言出现得最早、最为基础,具有编译速度快、简单易学、可移植等优点;JAVA作为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拥有很多大型的开发框架,适合于企业级应用;Python容易学习,语法简单,融入了很多现代编程语言的特性,且拥有丰富的库文件,能够支持大量的算法、模型应用。因此,无论选择哪个编程类语言作为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1.2 强化数据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在于,使得传统基于经验的、人工的决策方式,逐步转变为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的决策方式。在未来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更离不开数据分析的支持与辅助。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可以遵循数据分析的思路,将数据分析的相关方法引入其中。数据分析往往涉及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存储、数据的处理、数据的挖掘及应用等几个内容,因此,在梳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为开展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具体的内容可以包括:

(1)网络爬虫与搜索引擎内容:网络爬虫是当前进行收集数据的一种常见方式,搜索引擎则为互联网中大量网页的管理提供了支持。在此,将相关内容纳入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据采集的技术与当前发展,了解前沿知识,并具备数据采集的能力。

(2)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数据库技术是数据存储的一种主流技术,常见的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式的数据库产品,通常使用SQL语句进行操作及控制,目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非关系型数据库即NoSQL数据库产品。掌握数据库技术对于学生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来讲具有应用性价值。

(3)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时代分析时代,智能化算法应用日益普遍,数据被保存下来后,通过智能算法的分析与挖掘使其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其中一部分,使学生掌握常见的、经典的分析算法,通过通识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开展智能算法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

(4)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数据可视化是在数据分析之后,通过图形、图表的方式进行显示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在教学内容中,以CiteSpace学术文献数据可视化工具为例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据可视化技术,同时,CiteSpace又是对学术文献进行计量的一种有效工具,使学生掌握并了解学术文献分析的方法,为将来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做前期准备。

2.1.3 保留信息管理、信息整合相关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面对的并非无数据可用,而是信息爆炸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找到相关信息,是当前信息管理的任务。在教学内容中,介绍信息管理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整合、系统集成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消除“信息孤岛”问题的方法,掌握相关技术。

2.1.4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

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练习与实践,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技术原理背后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切实能够解决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原有的教学方式往往是采用先进行理论学习,后进行实验内容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前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较低。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实践”的教学过程,可减少教室中理论学习的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同时,在每一个章节中引入案例的分析,从案例反向推动理论知识的学习。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主讲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计算机相关的实践类课程本身应更偏重于实践环节。在这一方面,校外专家或企业导师具备更大的优势。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的环节中,聘请企业导师加入教学环节中,将企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先进理念及方法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资源的构建,从实践的方式更好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知识体系的学习。

企业导师的加入,能够更好地建立基于案例式的教学方案改革与实践[4]。近年来由于专业硕士评估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案例的应用与教学。而目前大部分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的案例库建设比较落后,案例应用及推广尚且不足。同时,在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发现案例教学或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等方面起到重要意义。因此,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环节这一方式,能够将案例、实践项目应用于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活动,将企业中的项目或技术引入课堂,借助实践导向的应用案例,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实践应用中,基础强的同学能够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提升应用能力,而基础弱的同学也能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分配专业性相对低或基础性工作,使其能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知识与素养。

2.3 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课程在进行考核评价时往往以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尽管会涉及实践环节的考核,但往往所占比例较小[5]。但事实上,实践类课程更应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试卷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围绕培养目标建立形成评估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6]。为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全方位、全过程跟踪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程度,可设计多种考核形式,可以以项目管理的角度,衡量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序。终结性考核可以作为辅助,期末考试则重点考核理论知识点,严格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命题,在阅卷环节,可采用集体流水评卷的教考分离制度等。

另外,针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设计并细化各知识点对应实践操作的考核细则,在充分设计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软件操作熟练度、解决问题成熟度、学习态度积极度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实践类课程在进行考核时存在的主观判断偏差,使考核更为公平合理,将激励机制应用于考核环节中。

3 总结

本文针对工程管理硕士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计算机通识类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单位的现状,从教学内容改革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基础上:引入编程技术相关内容、强化数据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保留信息管理与信息整合相关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提出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并给出评估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策略。目前,本教学改革方案已经在2021级工程管理硕士《信息整合与集成技术》课程中实施,改革效果良好。但因为实施时间尚短,在实验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未来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猜你喜欢

硕士教学内容考核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家庭年终考核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