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联动背景下小学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研究
2022-03-16邱秋玲
邱秋玲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0820)
传统的教育教科研模式下,教研活动多限于个人教研、学科小组集体教研这两种教研方式。一部分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不断地进行个人教研和小组集体教研,虽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但闭门造车,提升的幅度有限。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教师之间的教研能够快速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师资资源也就会越来越强。这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区别日益加大。长此以往,不利于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有效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发展,学区联动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1 学区联动概述
1.1 学区联动的概念
所谓学区联动,是基于地理位置就近原则,采取联合、共享的方式,以一所龙头学校为中心,在某一区域内联合相对薄弱的学校形成教学研究学区,旨在借助不同载体解决本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未来问题。
1.2 学区联动为教科研带来的机遇
学区联动可以建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切合实际的教科研管理体系,能让区域内的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区内教师的研究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区内部及学区之间存在的教科研方面的共性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集中探讨与解决。
第一,学区联动能让区域内的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不足,而另一些龙头学校则具有较多的优质师资资源、硬件资源、教研资源等。进行学区联动,有效形成教师、学科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让学区内的学校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促进教育公平。
第二,学区联动能切实促进学区内教师的研究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同程度激活教师的教学灵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第三,学区联动能让学区内部及学区之间存在的教科研等方面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得到集中的探讨与解决,加快教科研的速度,提高教科研的效率。
第四,学区联动能建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切合实际的教科研管理体系、活动模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对于教科研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2 学区联动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教师教科研水平
学区联动背景下,提升小学教师教科研水平有了更多的机遇与途径,笔者认为,必须要明确学区联动教科研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探索学区联动教科硏的活动形式及实施策略,解决学区联动教科研的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
2.1 明确学区联动教科研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由于学区联动涉及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人员较多,工作量较大。在学区联动的背景下,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需要有非常明确、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第一,成立片区联动教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本片区的教研工作,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第二,为了更好地实现学区联动教研,可以打造需求式、融合式的互动共融机制,规范学区联动教研,通过学区教学竞赛、课题研究、深层交流等方式使各学校能够共享教育成果。
第三,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可以优选片区内的优秀教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组建名师团队,发挥名师团队的模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带动更多的科研骨干力量来充实教科研队伍。
第四,学区内的教科研相结合,以科研成果指导学区内各学校协同、联动、创新。各学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学区管理方法,形成一套新型的学区联动教研模式。
2.2 探索学区联动教科研的活动形式及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学区联动的效率,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升,我们要积极探索学区联动教科研的活动形式及实施策略。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我们总结了三种教科研活动形式,分别是案例研究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主题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专家引领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
2.2.1 主题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
所谓“主题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指的是根据某个主题,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教科研活动,其实施路径为:寻找主题-设计方案-开展活动-研究效果-整理资料。具体而言,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深受困扰的问题,或者是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组织一次或多次学区内部、学区之间的集体教研。比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自控力薄弱,加之很多内容在入学前接触过,所以专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将提高学生专注力作为主题,共同探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组织开展主题式学区联动教科研,设计提高一年级新生专注力的研究方案,在不同的学科开展提高专注力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之后,通过问卷、测评等形式来了解研究成效,并将这些整理汇总成研究资料。
2.2.2 专家引领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
“专家引领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指的是由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名师来校进行观摩、解惑、交流等,其实施路径为:寻找名家-策划活动-开展活动-行为改进-分享交流-研究效果-整理资料。具体而言,可以由学区牵头,龙头学校邀请名师、名家,并且积极组织策划与开展活动。活动中,学区广大教师可以与名师进行对话、互动,将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整理成系统的资料,在会议中提出,由专家、名师来进行指点。如此,有利于答疑解惑,提升教科研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名师、专家的经验非常丰富,思考的角度也是非常广博的,有时候会超出一线教师的基础,因此还需要在会后进行反思、消化和吸收。
2.2.3 案例研究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
所谓“案例研究式学区联动教科研活动”,指的是基于某次展示课、观摩课、比武课等所展开的案例式研究。由于针对的是具体的课程内容,因此教科研会更为具体,其实施路径为:寻找案例-学习研讨-个人尝试-分享交流-专家点评-研究效果-整理资料。具体来说,学区之间可以以某一节公开课、示范课为案例,对这节课中具体呈现出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学习、探讨,尤其是针对其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引导教师尝试探索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在学区联动教研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分享、交流。与此同时,邀请专家观摩与点评公开课以及学区联动教研过程中的问题,整理研究效果,并形成系统的研究资料。这种教科研模式需要参与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可以作为学术小组的研讨活动开展。
2.3 解决学区联动教科研的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
学区内部以及学区之间在教科研中会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学区联动背景下,可以在学区之间集思广益,共同发现、探讨、解决问题。就宏观层面,一些学校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教科研活动实效性不强,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个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与手段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讲授、灌输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教学效率较低。认识到这两个问题后,学区之间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学区联动教科研,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使各学科教师、管理层集中精力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就微观层面,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环节也都会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课堂上很多老忽视了导入环节,直接开门见山地授新课,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为此,可以就新课导入这一话题展开集体教研,还可以将其作为课题项目进行申报,以群策群力,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 结语
学区联动能够大大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实现教科研共建共享。学区联动模式下,学校与学校之间优势互补,有利于学区教育品质整体提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能够为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供很好的平台。为此,抓住机遇,创新区域教研,推动学区联动,打造学区共同体教研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