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经济统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商科交叉学科

周 鑫

(湖北商贸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分工、市场运营管理、世界贸易局面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产业革命加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要深入高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新商科人才培养存在着需求与供给不相匹配的问题,且很多学生毕业后呈现出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商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

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结合特色行业的发展形势和具体需求,将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行业特色学科等不同学科领域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不同学科的理论范式和应用场景。将商科理论、大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为新时代复合型商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能。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在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中,就比较注重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课程应该有意识的集中安排。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科间的内在逻辑,这样使得学生能较为深入、全面地认识自己所在专业的定位和作用。

2.2 多学科交叉融合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学科体系限制了学科交叉。高校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学科、院系的外部化,学科细分为专业,专业再细分为专业方向,由此导致学科的层次化与行政化,这严重制约了学科间的有效沟通,阻碍了学科间的实质性交叉和深度融合。(2)行政化学科体制导致交叉学科归属不明确。目前,在行政指导下的学科体制划分过于精确,使交叉学科的归属不明晰,成为制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最大障碍。(3)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缺乏有效组织。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是人才队伍的建设,缺乏复合型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要瓶颈。

2.3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

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路径:(1)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求,组件优势特色学科群。(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学科建设合力。(3)优化体制机制,增强学科建设活力。(4)建立多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

综合上述文献观点,相比国内重点高校,民办高校普遍在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晚、起点低。综合现有的研究趋势,为了应对学科建设的困境,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制定相应对策。

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 课程体系重构

发挥优势学科,引导其他学科向优势学科渗透,在优势学科方向上凝练出新的增长点。同时,强化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培育出新的学科特色。(1)以特色学科所对应的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基础课以学术为导向、专业基础课以技术为导向、实践技能课以职业为导向。在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以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原理等作为基础课,为学生今后的升学考试做好铺垫,把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把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统计计算、多元统计分析以及Python语言等计算机类的课程作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主要利器。(2)依托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创新项目、创新竞赛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将实际的产业问题融入课堂,校企导师共同设计创新训练课题。(3)鼓励动员学生加“挑战杯”“互联网+”等相关赛事,在比赛过程中认识到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织,做到以赛促学。

3.2 教学模式改革

(1)混合式教学。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平台和文献资源与经济统计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实际需求相连接。同时,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把在线所学到的知识巩固与灵活运用。(2)仿真实验教学。为增加教学平台的适用性和实验技术的可扩展性,适当增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3)案例式教学。例如在案例教学中层层递进的凸显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3.3 师资队伍建设

术业有专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我校教师资源配置普遍是较为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师,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多学科教学能力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办法是:(1)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甚至可以抛弃原有的教师教学架构,从实际教学出发,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配置相对应的教师资源。(2)引入相关复合型专业教师,夯实教师队伍结构。(3)提高教师质量水平。定期派选优秀教职工到国内外院校进行学习交流等,并鼓励教师在岗期间继续深造,提高科研水平。

3.4 评价机制创新

合理创新评价机制,多维度多层次有效反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情况。(1)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创新。加入相关评价指标,让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时,突出反映学科交叉融合效果。(2)教师教学能力评教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考核激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兼顾统筹反馈多学科融合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3)专业融合效果评价创新。参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评价机制和“双一流”学科评估体系,创新衡量和评估多学科交叉融合后专业建设的具体成效。

本文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对新商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育模式进行研究,丰富了交叉学科融合的内涵,结合应用型民办高校的特点,以经济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为例,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新商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路径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商科交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超学科”来啦
连一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