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Χ”证书制度与数字化改造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辽宁科技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2-03-16周振超
周振超
(辽宁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充分落实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工作部署及《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提升服务辽宁振兴能力的意见》(辽政发[2021]2号)工作任务,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的要求[1],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
2021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推荐工作的通知》[1],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工作,要求全省各专业主动服务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需求,充分利用5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工作[2]。以辽宁科技学院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依托,推进“1+Χ”证书制度,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专业现状及目标
以辽宁科技学院是辽宁省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11月与我校签署的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二级现代产业学院——新松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2013年自动化专业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为依托,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全面实施“2+1”新型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四新技术(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岗位)对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开设数字技术课程、数字化专业课程,并将数字化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数字化+”和“+数字化”课程体系,将数字化素养、数字化技术能力、数字化职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 “1+Χ”证书制度
以辽宁科技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包括电专专业、电力专业、过自专业)为例,在“1+Χ”证书制度中,“1”是指各专业的学历证书,“Χ”是指代表各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和行业技术技能资格证书,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资格证书[3]。
3 人才培养质量举措
3.1 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第一核心要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都是帮助学生的成长进行的,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使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知而不行,虽敦必困”,“知”是为了“用”,倡导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调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数字化素养、数字化技术能力、数字化职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数字化+智能制造”课程体系,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接四新对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培养智能制造大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校企合作”多主体共同参与,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订单定制培养工作。对接岗位标准,把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合起来,根据岗位(群)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推进“1+Χ”证书制度,做到课证融通。
3.2 构建“数字化+”和“+数字化”课程体系
开设数字技术课程、数字化专业课程:开设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新技术、通信新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商务、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并将数字化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数字化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中强化了职业结构和就业面向,对接岗位标准,把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合起来。设置“双证书”毕业要求: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两种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毕业,做到课证融通。学校制订《辽宁科技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办法》,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把“大思政”融入培养目标、课程大纲、课堂教学等各方面,同时增加了48学时的思政素质实践课。
3.3 深化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
适应产业转型和数字化升级,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新模式”,重新构建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打造数字化教学空间、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数字化教学手段,创新数字化教学理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4 与数字化产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
建立共同配合、实时联动,协同推进的机制。政府负责制定产业合作的相关政策,各行业发挥主导、指导和协同的作用,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化合作,起到引领的作用,与学校共同商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育人,学校负责具体推进数字化产业合作,从决策到规划、实施到管理,全方位地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互动,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下的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从知识到技能,与参与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合作模式。
开展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数字化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和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实践课程采取专业实训形式,校企顶岗实习实训采取到企业岗位实习形式。目前已与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两届学生,和抚顺新钢铁、吉林建龙在订单式培养方面达成共识。
开展“1+Χ”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在“1+Χ”证书制度平台下,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高地提供支撑。利用“1+Χ”证书制度下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参加企业资格培训师认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平台主要包括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实验室和新松机器人实训基地。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所有学生,受益学生数大约300人次左右。科学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形成办学特色,构建将数字化素养、数字化技术能力、数字化职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构建互补优势、共建项目、共享成果、共赢利益的“校企合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与数字化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和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学徒制订单式、“1+Χ”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打造省级示范专业,提供共享成果,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