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互融共进的实践研究
2022-03-16张丽萍郭丽丽
张丽萍,郭丽丽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将党史教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落实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党史教学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是一种必然选择。所谓少年兴则国兴,党的历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也是最生动的案例来源,讲好党、革命、英雄的故事,可以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树立起一种热爱党、热爱国家以及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从而使红色基因薪火传承。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以党史教学作为一个契机,着力推动党史教学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这是当前高校党史教育工作的一个应然之举,也是必然之意。
1 党史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历史选择
纵观党史与思政教育发展史,二者是相通的。从2015年开始,国家要求高校加强党史、国史、形势政策等教育,到了2019年各大高校开始以“四史”模块为核心开设必修课程,2020年党史教育开始成为国家加强政治引领、强化思想信念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到了2021年,全国开始组织基层推进开展党史教学。从以上一步步实践之中可以看出,党史教学一直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历史基础所在,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成为党史教育发挥其时代价值的一个重点体现。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交叉共融,用实践教学丰富提升思政理论高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党史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一直以来,党史教育都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价值标定的“风向标”。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一直都是它的主线。现阶段,国际的整体形势可谓是风云变幻,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把握好育人的“风向标”,从坚定大学生信念上狠下功夫。党史中孕育出了大量鲜明的、具体的历史“坐标”,为中华民族构建了伟大的精神谱系,理想信念贯穿于其中的核心和传承,是帮助大学生构筑人生信仰的方向。
党史教育为爱国情怀的植入提供了“活教材”。我们党的革命、建设以及实践过程中充满了奋斗的精神,它是一部救国史,也是一部强国史,通过党史教学,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挖掘党史背后蕴含的红色元素,在高校思政课上融入红色基因,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涵养爱国之心、实践报国之行的过程。另外,党史教学同时也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原动力”所在。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建设与改革的道路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简单重复。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科学技术的创新正在持续推进之中,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为重塑世界格局倾注了力量,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党史背后蕴含着的强大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实践、创新活动发现和培育人才,通过创新事业将人才凝聚起来。
3 党史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在高校中开展党史教育,不仅是简单地呈现历史资料,而是要站在为社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度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把握好主流和本质,立足于工作实际,实现协同发展,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历史,并且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3.1 厚植思政课党史元素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党史教学,首先应该将党史这一“教科书”的作用发挥好,善于利用这本教科书,把思政课程上好。深入挖掘出党史之中的学习教育内容,并将其创造性的融入思政课中,着重进行对党的百年奋斗史、辉煌成就、宝贵经验进行讲授,并且讲解伟大建党精神,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主线和主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党为什么“能”,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
3.2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上看,在实践过程中会由客体凝练出理论,对这些理论予以认同,这是确保主题在行为规范、情感以及仪式上接受课题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在高校思政课中激活党史教学的活力,首先应该将着眼点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上,充分关注第一课堂理论教育,注重其辐射面与渗透力,将《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资料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不仅要学通、弄懂,还要悟深,凝聚学生的共识。同时,还要对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在其基础上全面推进各学科转化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另外,还要以学校牵头,成立“思政课+课程思政”创新与协同中心,在爱党、爱国以及爱社会主义的主线之下,以党性修养、文化素养、家国情怀等思政内容为核心,建立健全协同推进的机制,并且合理建设教学目标及评价体系,这样才算把育人、育才统一起来,把知识创收、价值引领统一起来,最终达到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目标。
3.3 夯实“第二课堂”资源优势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党史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开发“第二课堂”这块阵地,积极组织多元化的文体实践类活动,采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感悟时代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历史资源之中充分汲取磅礴力量。当前的大学生是成长之中的一代,他们对未知的事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基于此,高校应该在地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地方承载着党史魅力、蕴含着革命精神的红色资源挖掘出来,例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红色景区等。一方面对各方面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另一方面对红色资源进行活用,将其育人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另外,还要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思政实践教育基地,例如“廉政教育基地”“红色理论课堂”等,结合不同基地的内容,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课堂,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沉浸在实地场景之中,使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3.4 拓宽培养基层师资队伍领域
在高校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教师是担当引导的重要角色,教学成效在扎实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部分实践经验的配合,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将基层工作的组织员作为师资培训的关注点之一,党史知识是组织员的终身必修课,是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思政教育是组织员工作的指导方向,重点突出,目标一致,结合当前师资培养体系来看,可以在数量上弥补不足,质量上补充薄弱。
4 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从大量教学实践来看,历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最好的“必修课”,也是一本“教科书”,更是大学生精神的“营养剂”,只有回顾历史、学习历史,才能在未来的时代发展之中把每一步走好。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人民开拓进取,造就了我国文化的辉煌。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大学生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站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期,在思政课教学上积极融入党史教学,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感悟成长初心,并且在理论上、思想上以及情感上产生价值认同、趋向共鸣,能够将个人的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的定位目标相结合,为新时代辉煌的铸就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