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建设策略研究
——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2022-03-16陈婷
陈 婷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实施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2年,包括独立学院在内,安徽省共有15所民办本科院校,其中4所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之一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科学的保教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传统的师范类院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共识。相比较而言,民办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更应该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灵活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跟市场需求,依托本校自身优势或特色学科,优化专业建设方案。
基于此,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等五个方面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策略,从而突出民办院校的优势,建立更加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
1 制定定位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安徽新华学院2019年至2021年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21年随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录取人数缩减至计划招生的50%。这既有可能与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也有可能与学校急于“上规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理念相关。因此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制定定位精准、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才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错位争先的前提和保证。
1.1 以能力为导向,请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应摒弃理论上的空谈,从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出发,制定以能力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以职业适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如《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重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邀请行业专家“走进来”,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如组织幼儿园园长、优秀的一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员参与座谈,从而确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要求和考察指标。
1.2 尝试“大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专业,小方向”指的是在坚持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力量,将学前教育专业与现有的学科进行融合,设置不同的“小方向”,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满足了学前教育机构对专业化教师的需要。例如,可以结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幼儿体育与健康方向”、结合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设置“儿童舞蹈表演与编导”方向,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儿童艺术教育方向”等。
2 推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打造一批专业性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稳定性高的教师队伍,能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坚持“内培外引”,打造“双能”队伍。第一,发挥民办院校在用人机制上的灵活性,降低教师准入的学历门槛,将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第二,要重点加强对自有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定向培养、支持教师“走出去”等途径,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例如,委派专职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深入幼教一线;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挂职锻炼等。第三,积极利用各级各类资源,将高校学者、学前教育一线管理者、一线专家型教师“引进来”,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去。例如,鼓励校外专家担任课程实践教学讲师,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活的教学案例带进课堂;邀请校外专家担任“儿童故事表演大赛”“幼儿园环境创设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校内竞赛的指导老师和评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大赛进行即评即改。
3 优化“知行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充分了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学生就业意愿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3.1 整合课程,保证课程内在的逻辑性
课程的开设要覆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对于相近课程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存在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可以合并为学前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3.2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
当前应用型高校都认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均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安徽新华学院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1336,其中理论学时864,实践学时472。在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时,要注重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有效衔接,在实践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发现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具体的落实建议在第四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4 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知识和技能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是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认知实习、暑期实践、教育见习和毕业实习。
4.1 优化校内基础设施,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
为满足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学校可因地制宜,打造校内实训基地,如建立学前教育模拟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钢琴实训室、艺术技能实训室、微格实训室等。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精准化的指导。与幼儿园、幼教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直接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搬到幼儿园、幼教机构,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聘请幼儿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为学生的第二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在校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毕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
4.2 丰富第二课堂,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品质、实践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协调发展。例如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儿童服务等。
5 建立“重过程,促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
学业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途径。因此,“评”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也具有开端意义。
5.1 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不搞“一刀切”
理论课程需要学生能够对相关概念、原理进行准确的识记和背诵,实践课程则突出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评价体系时不搞“一刀切”,实施分类评价,给予授课教师较大的权限,根据课程性质灵活调整课程考核方式。
5.2 构建“三维一体”的评价目标体系
传统的学业评价仅将试卷分数作为衡量课程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已然不符合新时代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业评价理应面向学生的知识素养、技能技巧、理念情怀等方面,构建围绕知识结构、技能素养、情感品质“三维一体”的评价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每门课程的性质,提出课程学习的三维发展目标。例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五大领域的教育重点考查学生技能素养的获得;《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对学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的培养和评价。
5.3 构建“动静结合”的评价内容
学习结果是静态的,学习过程则是动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实施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为例,从课堂笔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分组观察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敏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从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可以捕捉学生思维的深度。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方案,跟踪并指导学生的成长。
总的来说,民办高校需要借助于自身灵活办学的优势,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优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提高专业活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